解中小行发展难题,金融委开会支持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
时间:2019-11-07 12:23:4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严监管叠加各种外部因素,中小银行发展问题仍较突出。11月6日,国务院金融委召开会议,再次聚焦中小银行资本补充相关问题,释放积极信号。
此次是金融委召开的第九次会议。会议提出,要完善银行补充资本的市场环境和配套政策,健全可持续的资本补充体制机制,重点支持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从根源上解决中小银行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据第一财经记者梳理,此次会议重点主要包括:支持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优化科技创新融资方式、重视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等几个方面。
聚焦银行资本补充
为完善银行补充资本的市场环境和配套政策,金融委近期召开多次会议,就银行资本补充问题密集发声。
此次会议表示,要深化中小银行改革,健全适应中小银行特点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内控体系,从根源上解决中小银行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会议同时强调,当前要重点支持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优化资本结构,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要注意推广一些中小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改进中小银行的商业模式。
8月31日,金融委第七次会议曾明确,鼓励银行利用更多创新型工具多渠道补充资本,真正落细落实尽职免责条款,有效调动金融机构业务人员积极性,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全面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9月27日,金融委第八次会议出,要加快构建商业银行资本补充长效机制,丰富银行补充资本的资金来源渠道,进一步疏通金融体系流动性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重点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将资本补充与改进公司治理、完善内部管理结合起来,有效引导中小银行下沉重心、服务当地,支持民营和中小微企业。
近年来,中小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已经初步形成了自身特色,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原有银行体系的不足,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我国在市场准入、业务创新等政策方面仍偏审慎,中小银行机构发展受到较多限制,市场竞争力不够强。中小银行自身也存在经营模式粗放、风险意识淡薄等问题。中小银行在改革过程中明显滞后,一是经营观念还没有彻底地从原来的思想中解放出来,依然强调规模扩张及发展速度,忽视资产质量改善及效率提高;二是不良资产占比高,不良资产处置手段较少,处置力度不足。部分中小银行各类风险积聚,生存和发展面临较大挑战。
目前我国商业资本补充工具较少。一般而言,商业银行补充资本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内源性(自身盈利);二是外源性,包括IPO、可转债、永续债、优先股、二级资本债等。但对于中小银行而言,一般通过发行二级资本债补充二级资本,可以使用的一级资本工具有限。
金融监管研究院院长孙海波认为,近几年银行资本充足率压力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因为经济周期以及监管口径的原因银行不良率普遍提升,中小银行更明显;大行因TLAC(总损失吸收能力)要求,资本压力未来几年也不小;少数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因资管新规回表要求,导致资本压力等。
促进银行资本补充,今年以来监管已经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商业银行“补血”开辟多种渠道。例如,2019年初,作为新的资本补充工具,商业银行获批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为丰富保险资金配置,银保监会允许保险机构投资符合条件的银行二级资本债券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等。
永续债发行正在不断提速。比如,今年9月渤海银行正式获批发行不超过200亿元永续债,成为国内首家获得监管批准发行永续债的非上市银行。
孙海波认为,过往,因为中小银行监管评级、核心一级资本充足情况、MPA等指标并不是特别乐观,发行资本工具并不容易。预计,在银监会+央行(永续债和二级资本债)/交易所(优先股)双重审批环境下,在二级资本债、优先股和永续债发行方面会对中小银行加大支持力度。
高度重视建设中央银行制度
此次会议还特别强调,要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角度,高度重视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金融体制建设再迎顶层指导。
11月5日,《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健全基准利率和市场化利率体系。
对此,央行表示,将紧密结合人民银行实际,不断健全金融宏观调控机制,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另外,进一步增强金融业的治理能力,通过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及时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促进金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业内专家看来,我国央行已经具备了现代央行的大多数功能并在不断完善,建立更完善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协调机制有助于完善现代央行制度。
长期以来,央行结合国内外形势,通过货币政策的灵活使用,始终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从近期的公开市场操作来看,11月5日,央行下调1年期MLF利率5个基点至3.25%,释放逆周期政策调节力度加大信号,不难看出央行货币政策的定调,预调微调、相机抉择。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此时MLF利率下调,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稳定宏观经济运行。
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表示,在缺乏市场预期管理的情况下,央行下调MLF利率,主要是因为银行负债成本制约,银行缺乏足够的意愿继续压缩利差来主动调降LPR,在短期经济增长触及政策底线、稳增长压力较大的形势下,央行下调定价基准MLF利率来引导LPR调整更具时效性,能更快达到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稳就业、稳投资的目的。
责编:于舰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