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挺素的韩国料理,对女性血脂真不怎么友好...坏胆固醇异常风险竟可升高40%!
时间:2022-03-08 22:22:0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心血管疾病是与非传染性疾病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估计全世界有1780万人因此死亡。据报道,血脂异常是韩国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第二大诱因。血脂异常的特征是血脂谱异常,包括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以及超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
在本研究中,当至少存在上述因素之一时才被诊断为血脂异常,对患者开治疗血脂异常的药物。来自韩国国民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KNHANES)的数据显示,高胆固醇血症的流行率持续上升,从2007年的8.8%上升到2018年的18.0%,而且血脂异常的流行率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差异很大,值得注意的是,在年龄超过50-55岁的妇女中血脂异常患病率迅速增加。绝经后妇女的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也更高。且HDL胆固醇浓度明显低于绝经前妇女。在遗传因素、荷尔蒙异常和生活方式因素中,饮食摄入在血脂异常的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根据韩国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学会的数据,在过去十年中,女性的每日总能量摄入量一直保持在2007年的1,549千卡和2015年的1,769千卡。然而,过度摄入能量的女性比例从2007年的10.0%增加到2015年的18.8%;这一结果可以通过脂肪摄入量的增加来解释,2007年为18.4%,2015年为21.8%。饮食摄入对整体血脂异常以及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成分的作用尚未在韩国人群中得到广泛研究。
此外,更年期过渡期的荷尔蒙变化,包括雄激素的增加和循环雌激素的减少,与几种血清脂质的紊乱有关。绝经前和绝经后妇女之间脂质代谢失调的差异可能与饮食摄入对血脂异常的影响相互作用。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根据更年期状况比较韩国女性的最高和最低模式得分,确定主要饮食模式并阐明其与血脂异常患病率及其组成部分的关联。
本研究纳入了韩国国家癌症中心的2007-2019年癌症筛查队列中的6,166名女性。使用因子分析确定饮食模式。进行多变量逻辑回归以计算饮食模式与血脂异常患病率及其组成部分(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和高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之间关联的比值比(ORs)和95%可信区间(CIs)。对绝经前和绝经后亚组进行分层分析。
因子分析确定了三种主要的饮食模式,包括传统,西方和谨慎的饮食模式。传统饮食模式的特点是调味料,蔬菜,豆类,土豆和淀粉,鱼和贝类,海藻,蘑菇和泡菜的大量摄入量以及精制谷物的摄入量低。西方饮食模式的特点是面包和零食,肉类,面条,比萨饼和汉堡包,碳酸饮料,鸡蛋,糖和糖果,油和脂肪的高消费量以及谷物的低消费量。谨慎饮食模式的特点是大量摄入蔬菜、鱼类和贝类、水果、牛奶和奶制品、种子和坚果以及鸡蛋,而面条、精制谷物、糖和糖果以及油和脂肪的摄入量较低。
韩国女性饮食模式与血脂异常及其成分之间的关系见于表5。与模式评分最低的饮食相比,传统饮食(OR = 1.32,95% CI = 1.05-1.67)和西方(OR = 1.40,95% CI = 1.11-1.78)饮食中模式得分最高的人具有更高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患病率。
表 6呈现饮食模式和更年期状态与血脂异常患病率及其成分的相关性。当在分析中考虑更年期状态时,传统饮食(OR = 1.44,95% CI = 1.10–1.89)和西方饮食(OR = 1.43,95% CI = 1.09–1.88)饮食仍与绝经后妇女的高LDL胆固醇相关。此外,食用传统饮食与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降低(OR = 0.73,95% CI = 0.54–0.99)相关,食用西式饮食与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增加(OR = 1.41, 95% CI = 1.11–1.79)相关,但低HDL胆固醇患病率降低(OR = 0.60,95% CI = 0.36–0.99)。然而,根据更年期状况,谨慎的饮食模式与所有女性组或亚组中的血脂异常及其成分没有显着相关性。
综上,在这项横断面研究中,因素分析揭示了韩国女性的三种主要饮食模式,即传统,西方和谨慎的饮食模式。总体而言,谨慎的饮食模式与血脂异常或其成分无关。与传统和西方模式相关的食物组的高消费量与高LDL胆固醇的患病率呈正相关。在绝经后妇女中,传统饮食模式中食物组的高消费量与高甘油三酯血症的低患病率以及西方饮食模式与韩国绝经后妇女高胆固醇血症的高患病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低患病率有其他显着关联。从能量限制的角度来看,本研究结果表明,女性不要过度或太频繁地吃传统或西方饮食。
原文来源:
Jeonghee Lee,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Dietary Patterns and Dyslipidemia in Korean Women.
Front Nutr. 2021; 8: 756257.Published online 2022 Jan 14. doi: 10.3389/fnut.2021.75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