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猪传人冠状病毒被发现,天然免疫者为开发疫苗提供了新靶点丨新冠研究最新进展
时间:2021-11-28 08:03:0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特殊基因变体致60岁以下新冠重症患者病亡率加倍
来源:Nature Genetics
近日,发表于《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的一项研究指出,LZTFL1基因的一种变体会使某些人罹患新冠肺炎重症的风险增加一倍,使60岁以下人群死于新冠病毒的风险增加一倍,但接种新冠疫苗能抵消其带来的影响,这一发现有可能催生新的新冠病毒疗法。
研究发现,在LZTFL1变体表达较多的人群中,病毒或能在细胞以新的形式自我保护前更有效地破坏肺部,不过还需要对新冠病毒患者的肺损伤进行更直接的研究来证明这一点。
老年人更易感染新冠的原因被发现
来源:JCI Insight
近日,发表于JCI Insight的一项研究发现,几丁质酶3样蛋白1的蛋白水平会随年龄的增长以及合并症和感染的增加而增加,而几丁质酶3样蛋白1会增加新冠肺炎的感染风险,该发现为开发保护人们免受感染的疗法铺平了道路。
研究人员利用基因改造模型小鼠研究了几丁质酶3样蛋白1和新冠病毒进入人体细胞的关键受体ACE2之间的关系,发现该蛋白的水平随着年龄、共病疾病和感染的增加而增加,而且是新冠病毒通过ACE2受体感染细胞的有效刺激因子。
由此,研究人员开发了名为FRG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它可攻击几丁质酶3样蛋白1的特定区域,这种治疗性抗体以及另一种小分子,有力地阻断了ACE2受体的诱导。
柬埔寨的蝙蝠中存在一种与新冠相关的冠状病毒
11月9日,发表于《自然》(Nature)的一项工作中,研究人员在柬埔寨的蝙蝠中发现了一种与新冠病毒相关的冠状病毒。
研究人员通过宏基因组测序发现,该病毒与新冠病毒具有92.6%核苷酸同源性,除了刺突蛋白区域,该病毒的大多数基因组区域都与新冠病毒密切相关,该病毒的刺突蛋白区域与人类ACE2介导的病毒进入细胞的途径不兼容。
该研究表明,新冠相关病毒的地理分布比以前发现的更为广泛,而东南亚是未来监测冠状病毒的一个关键地区。
新冠“天然免疫者”为开发疫苗提供了新靶点
来源:Nature
11月10日,发表于《自然》(Nature)的一项研究揭示了部分人群的免疫系统能够天然抵御并清除新冠病毒的原因,该发现为下一代疫苗的开发提供了方向。
研究人员分析了新冠病毒暴露风险较高而新冠病毒感染或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的医护人员,发现在这些医护人员体内,一些记忆T细胞的清除目标是表达了病毒“转录复制复合体”(简称RTC)的受感染细胞,而RTC特异性的记忆T细胞被激活后,有可能在病毒感染的早期阶段就消灭病毒,阻止其传播。
研究人员指出,原因可能是他们曾感染过其他冠状病毒,导致免疫系统产生记忆T细胞,从而对新冠病毒产生交叉免疫反应。这种高度保守的蛋白可作为今后针对地方性流行和新发冠状病毒疫苗的靶点。
免疫系统早期反应可有效对抗新冠病毒
来源: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11月10日,发表于《实验医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的一项研究发现,一种简单的RNA分子SLR14可以启动免疫系统对新冠感染的“第一反应”,甚至可以根除患有新冠慢性疾病的小鼠体内的病毒。
SLR14是一种简单、易于制造的RNA环,可以体内形成触发干扰素。研究发现,SLR14可对抗多种新冠变异株,可以为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提供保护。单剂量的SLR14不仅可以保护小鼠免受新冠严重疾病的侵害,还可以防止已感染新冠病毒的小鼠死亡,甚至可以根除轻度感染小鼠身上的病毒。
如果人体临床试验证实了SLR14的功效,这种相对便宜的化合物可能有助于减少疫苗供应有限国家的新冠患者数量。
同期接种新冠流感疫苗的安全性良好
来源:the Lancet
11月11日,发表于《柳叶刀》(the Lancet)的一项研究指出,接种BNT162b2或ChAdOx1加上流感疫苗,对于疫苗诱导的抗体反应没有影响,且不会引起特殊的不良反应。
研究人员在英国的12个研究中心共招募了679名已经接种过一剂BNT162b2mRNA疫苗或ChAdOx1腺病毒载体疫苗的受试者,按照1:1随机分为同期接种组和分期接种组。
结果表明,同期接种和分组接种两组间从第0天开始观察到的就医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似;参与者报告的不良反应大多为轻度或中度,最常见的副作用为注射部位疼痛和疲劳。在接种新冠疫苗后21天时,同期接种和分期接种两组间检测的抗新冠病毒棘突免疫球蛋白几何平均滴度相似。
这是第一项研究已有的新冠病毒与流感病毒疫苗同期接种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研究。研究人员根据结果认为,可以同期接种新冠疫苗和流感疫苗。
常见的心脏药物能够有效抑制ACE2与刺突蛋白结合
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11月12日,发表于《自然·报告》(Scientific Reports)的一项研究指出,强心苷类药物可能阻断ACE2与刺突蛋白结合,进而阻断新冠病毒感染靶细胞。
研究发现,哇巴因、洋地黄毒苷、地高辛,以及无糖衍生物毛地黄毒苷配基和地高辛配基可抑制ACE2与多种新冠变异株的刺突蛋白结合、抑制ACE2与受体结合域(RBD)结合。此外,哇巴因、洋地黄毒苷和地高辛可抑制新冠病毒穿透人肺细胞。
对于心脏正常的受试者,短期使用临床浓度的哇巴因和洋地黄毒苷相对安全,这些常见的心脏类药物可作为廉价的再利用药物在全球范围内用于治疗新冠肺炎。
地塞米松治疗重症新冠患者的免疫药理学机制被探明
来源:Nature Medicine
11月15日,发表于《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的一项研究中,报道了地塞米松治疗重症新冠患者的免疫药理学机制。
研究表明,在新冠重症患者中使用地塞米松可调控循环中性粒细胞亚群、改变IFN激活的中性粒细胞、下调干扰素刺激基因并激活IL-1R2+中性粒细胞。地塞米松还可通过将中性粒细胞从信号响应细胞转变为信号发送细胞,扩增免疫抑制性未成熟中性粒细胞亚群并重塑细胞相互作用。
此外,男性患者具有较高比例的IFN激活中性粒细胞和类固醇诱导的未成熟中性粒细胞,因此对地塞米松治疗的反应可能不同于女性。
机器学习准确预测了5400种哺乳动物传播新冠的能力
来源: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11月17日,发表于《皇家学会学报B辑》(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的一项工作中,研究人员开发的一种机器学习模型,结合5400种哺乳动物的生物学和生态特性数据和ACE2的现有数据,能以72%的准确率预测识别具有高传染能力的哺乳动物物种。
该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已观察到的白尾鹿、貂、浣熊、雪豹和其他动物新冠病毒感染情况相一致。
研究发现,排名前10%的高危物种跨越13个目,灵长类动物在具有最高的人畜间共患病能力和最强的病毒结合力,水牛在牲畜中风险最高,此外活体交易中常见的猕猴、亚洲黑熊、美洲虎和穿山甲也具有较高的人畜共患病潜力。
全新“猪传人”冠状病毒被发现
来源:Nature
11月17日,发表于《自然》(Nature)的一项研究中,在海地发现了一种可以感染人类、引起高烧的全新冠状病毒,该病毒属于猪delta冠状病毒,与SARS病毒、新冠病毒等感染过人类的冠状病毒完全不同。
从演化关系上看,冠状病毒大致可分为四个家族,历史上所有的人类感染病例都来自其中两类冠状病毒alpha家族和beta家族,新冠病毒就属于beta家族。
此项工作中,研究人员在3名患病的海地儿童(收集于2014到2015年间)血清样本中检测到了这种新的冠状病毒,这是首个猪delta家族冠状病毒感染人的病例。3名儿童均曾发烧,后续均痊愈,其中1名曾高烧到40℃,另2名也还出现咳嗽和腹部疼痛的症状。
长效新冠病毒中和抗体可为疫苗效果不佳人群提供新选择
11月18日,阿斯利康(AstraZeneca)公司宣布了其长效新冠病毒中和抗体AZD7442在预防和治疗新冠的两项III期临床试验中的最新结果,目前已向美国FDA递交申请,寻求紧急使用授权,用于预防或治疗新冠。
试验结果显示,一针肌肉注射AZD7442,在随访时间为6个月时,将患上有症状的新冠风险降低83%。这一结果显示,长效中和抗体,可能为对新冠疫苗的应答不佳的群体提供长期的保护,为控制疫情提供一种新选择。
AZD7442是由阿斯利康和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联合开发的长效中和抗体组合疗法,由两种结合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不同表位的中和抗体构成。阿斯利康对抗体进行了优化,将半衰期延长到普通单克隆抗体的3倍,以在一次注射后提供长达12个月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