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不是善茬!12年间,美国因子宫肌瘤就诊的人次增加了129%
时间:2021-06-07 18:01:3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子宫肌瘤是美国最常见的良性妇科疾病,50岁以前的发病率高达70%。尽管大多数子宫肌瘤没有症状,但还有大约25-50%的患者会出现症状,常见的症状有月经大量出血和盆腔疼痛,而子宫切除术仍然是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选择。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研究人员曾发表在Seminars in Reproductive Medicine期刊上的论文里,介绍了子宫肌瘤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子宫肌瘤源于子宫内的平滑肌细胞。它们主要由外基质形成,与周围的子宫平滑肌相比,它的血管网较少。此外,子宫肌瘤与临产子宫有许多共同特点,如细胞外基质成分的产生和肽类和甾体激素受体的表达增加。但是,子宫肌瘤会不断生长,而正常的产后肌层则会凋亡而退化。
Catherino et al.Racial and Ethnic Differences in the Pathogenesi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Uterine Leiomyoma.Seminars in Reproductive Medicine.DOI:10.1055/S-0033-1348896
尽管子宫肌瘤是世界范围内非常常见的妇科疾病,会对妇女的生殖健康、生育能力和分娩结果产生不利影响,非裔美国人被认为是一个风险因素,其发病率高于其他种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种族和环境对子宫肌瘤发病和生长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已被研究人员研究的一些分子机制有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雌激素合成或代谢基因的多态性RNA异常表达、视黄酸核受体表达水平的变化、芳香化酶水平和维生素D的缺乏。
近日,来自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生殖内分泌和不孕症科的研究人员发表在Obstetrics & Gynecology的研究显示:在 12 年的时间里(2006年~2017年),每年有数万名妇女因月经期大量出血和腹痛在急诊室就诊。这项研究是基于美国最大的急诊数据库,包含984家医院的3350万次急诊科就诊的信息来分析。
Chelsea N. Fortin et al, Trend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Utilization Among Women With Leiomyomas in the United States,Obstetrics & Gynecology(2021).DOI: 10.1097/AOG.0000000000004333
研究结果发现:18-55岁的妇女中,有533,963人次因子宫肌瘤而去看急诊。该年龄段的女性到医院就诊的总人数为487,688,338人。从2006年(28,732人次)到2017年(65,685人次),该人群中平滑肌瘤的急诊就诊人次增加了129%。美国急诊科的就诊比例也在增加,从2006年的0.079%增加到2017年的0.154%。
2006-2017 年,18-55岁女性中因子宫肌瘤而到急诊科就诊的人数
几乎一半(44.5%)的妇女年龄在36-45岁之间;只有3.4%的妇女年龄在18-25岁之间。到急诊室就诊的妇女最有可能处于收入最低(36.1%),而处于收入最高(16.4%)的可能性最小。
在整个研究期间,因贫血就诊和入院的特征
初诊为子宫肌瘤的患者中,最常见的二级诊断是关于贫血或月经异常出血有关(40.9%)。其次是与腹部或盆腔疼痛有关的诊断(21.4%)。子宫肌瘤入院的概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18-25岁女性入院的概率明显低于年长女性(26-35岁:OR 1.42,95% CI 1.21-1.66;36-45岁:OR 2.01, 95% CI 1.72-2.34; 46-55岁:OR 2.60, 95% CI 2.23-3.03),患子宫肌瘤的妇女如果因出血而就诊,被收治的可能性明显增加(OR 14.92,95% CI 14.00-15.90)。因疼痛就诊的患者被收治的可能性明显降低(OR 0.29,95%CI 0.27-0.33)。14.2%的初诊为子宫肌瘤的患者接受了静脉注射,有1.8%的初诊为子宫肌瘤的妇女接受了输血。
子宫肌瘤的大小不一,从人眼无法察觉,到可以扩大子宫的巨大肿块。患者可能有一个或多个子宫肌瘤。多个子宫肌瘤可能会使子宫膨胀,以至于达到肋骨,并增加体重。子宫肌瘤常见的检查有化学检查(61.9%)、血液学检查(58.0%)和盆腔或腹部超声检查(57.3%)。
如果您有以下情况,梅斯医学认为建议及时就医:
盆腔疼痛持续不退 月经量过大、经期过长或有疼痛感 两次月经之间有斑点或出血 排空膀胱有困难 不明原因的贫血 出现严重的阴道出血或突然出现的剧烈盆腔疼痛原文出处:
https://journals.lww.com/greenjournal/Fulltext/2021/05000/Trends_in_Emergency_Department_Utilization_Among.22.aspx#JCL-P-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