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r Cancer:仑伐替尼(Lenvatinib)治疗晚期肝细胞癌(HCC)失败后的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选择
时间:2021-05-19 22:01:2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肝细胞癌(HC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对于晚期HCC的治疗中,相继出现了一些小分子靶向药物。如最开始的索拉非尼,其对比安慰剂,能够延长患者的OS,但是比较有限,而且ORR较低。之后出现仑伐替尼(Lenvatinib),其对比索拉非尼,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同时也有例如瑞戈非尼、阿帕替尼等应用于后线治疗。基于目前的临床试验,大都是基于索拉非尼一线治疗,进展后探索二线或以上的治疗方式。但是仑伐替尼一线治疗后进展,二线或以上的治疗很少有探索。而近期,来自日本的研究团队,在Liver Cancer 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探索一线仑伐替尼治疗晚期HCC患者进展后比较合适的二线治疗方式。
该研究为多中心的回顾性研究,纳入来自日本7个研究中心2018年3月23日至2019年9月30日期间晚期HCC一线接受仑伐替尼治疗的患者。一共178例患者纳入研究,81.5%患者为男性, 中位年龄为73岁(范围:33–95岁), 25.3%患者伴有血管侵犯,36.0% 患者伴有肝外转移。
接受仑伐替尼一线治疗患者OS和PFS分别为13个月(95%CI, 11.5–15.2)和6.7个月(95% CI, 5.6–7.8)。客观缓解率(ORR)为39.3%。84.8%(151 /178)患者终止仑伐替尼的治疗,其中57.2%影像学确定为进展。而非进展导致治疗中断的原因为厌食 (12例, 7.9%), 临床诊断进展非影像学诊断进展(12例, 7.9%), 体能下降 (10 例, 6.6%), 疲劳 (8例, 5.3%) 和肝功能不全(7 例, 4.6%)。
仑伐替尼对生存的影响
151例终止仑伐替尼治疗的患者中有69例(45.7%)转为后线治疗。一线仑伐替尼转为二线治疗的比例为41.7%,而二线治疗后转为三线治疗的比例为44.4%。多因素分析发现,对仑伐替尼有应答,仑伐替尼治疗后影像学进展停止治疗和男性跟仑伐替尼治疗后转为二线治疗的较高比例有关;而AFP 大于等于400 ng/mL则与较低比例有关。
仑伐替尼治疗后后线治疗比例
69例接受二线治疗的患者中,63例接受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而6例接受其他治疗。63例接受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患者中,53 (84.2%)例患者接受索拉非尼,其PFS,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1.8个月(95% CI, 0.6–3.0), 1.8%, 和 20.8%。Cox回归分析发现Child-Pugh B是其危险因素。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AST升高(58.5%), 高血压(49.1%), 低蛋白血症 (47.2%), 蛋白尿 (37.7%)和疲劳 (30.2%)。
索拉非尼治疗PFS
一共22例患者仑伐替尼后接受瑞戈非尼治疗,其中二线治疗为5例患者,三线治疗为17例患者。接受瑞戈非尼(无论几线治疗)治疗患者的PFS, ORR, 和DCR分别为3.2个月(范围, 1.5–4.9个月), 13.6%,和36.3%。而接受瑞戈非尼三线治疗的患者中,PFS, ORR, 和DCR分别为3.8个月(范围, 1.1–6.5个月), 17.6%, 和41.2%。常见的不良事件为AST升高(59.1%),蛋白尿(54.6%), 高血压(45.6%), 疲劳(40.9%)和低蛋白血症 (36.4%)。
瑞戈非尼治疗PFS
综上,仑伐替尼治疗晚期肝细胞癌(HCC)后的小分子靶向药物选择中,瑞戈非尼可能是比较好的选择。
原始出处:
Keisuke Koroki, Naoya Kanogawa, Susumu Maruta, et al. Posttreatment after Lenvatini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Liver Cancer. 2021. DOI: 10.1159/000515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