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的突破!广东医生远赴千里带去新技术,南疆心脏性猝死防治迈入新时代

时间:2021-04-09 20:01:5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3月31日,一台特殊的手术在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展开:主刀医生由广州“远道而来”,填补了南疆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植入技术的空白。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内科副主任陈样新教授为当地患者顺利进行了SICD植入手术,患者目前情况良好,随着这例手术的成功开展,SICD植入技术将为南疆地区心脏性猝死防治带来跨时代的进步。

陈样新教授为患者进行SICD植入术

新疆患者病情复杂,当地医院“求助”逸仙专家

“患者病情反复且情况复杂,请贵院专家协助治疗”3月30日,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将患者情况反映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这位远在新疆的患者因反复出现头晕、心悸的症状入院治疗,普通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显示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情况,加之患者有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等疾病,病情复杂,治疗方案难以确定。

接到邀请函后,陈样新教授隔日便启程前往喀什,一下飞机就直奔病房,力求尽快为患者确定最佳治疗方案。经过仔细的病史询问和查体,结合患者的心电图、心脏超声等辅助检查,陈样新教授诊断其为“J波综合征,持续性室速”,又考虑到患者室速发作时心室率太快(近220次/分),随时可能会因恶性心律失常而导致不良后果,因此需要为患者植入ICD预防心脏性猝死。经斟酌病情综合考虑后,陈样新教授决定为其进行全皮下ICD植入手术。

有效避免并发症,广东专家完成南疆首例SICD植入术

陈样新教授指出,与传统经静脉植入ICD不同,SICD不经静脉系统植入,避免了静脉系统植入相关的并发症,如:感染性心内膜炎、静脉狭窄或闭塞、心肌穿孔、心内膜和血管粘连、瓣膜返流影响等。也极大地降低了导线相关的并发症,如:电极磨损、断裂,而且除颤器囊袋在隐蔽部位(腋下),对患者的皮肤外观影响也较小;同时,SICD还兼容1.5T核磁共振,不影响患者日后的核磁共振检查。

在仔细地对患者进行了是否适合植入SICD技术筛查后,陈样新教授为当地医生团队详细地讲解了该患者的病情、诊断以及后续治疗策略。并在当日为患者进行了SICD植入,植入过程顺利,术中进行室颤诱发和除颤测试均一次性成功,目前患者恢复情况良好。术后,陈样新教授还将该项技术的适应症和植入后下一步的治疗建议与当地医疗团队进行了交流沟通。

陈样新教授进行术前评估

推广技术下沉边疆基层,精准帮扶共筑粤疆情深

据悉,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是国内最早开展SICD植入技术的医院,并一直致力于协助其他中心开展该项技术。此次手术的顺利完成,系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乃至南疆地区完成的首例SICD植入术。

此次手术也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的开展医疗技术帮扶的又一体现。

2014年以来,该院先后派出15名援疆专家及多批柔性队伍帮扶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并与其建立了长期的对口支援关系。通过“科室结对子,医生交朋友”的“院包科”模式,对喀地一院多个科室进行了全面帮扶,大大提升了该院的业务水平、诊疗能力和科研水平。2019年11月,该院副院长、国家杰青林天歆教授挂职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成为新疆首位“杰青院长”,目前仍在该院执行帮扶任务。在医院院长宋尔卫院士及党委书记王景峰教授对帮扶工作的全方位支持和关怀下,医院援疆干部为喀什地区健康事业尽心尽责,为当地医疗水平提升贡献了广东力量。

此次将SICD技术推广至南疆地区,是该院落实精准帮扶,提升新疆地区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举措。陈样新教授介绍,这将标志着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和南疆地区的心脏性猝死防治从此迈上新台阶。

上一篇: 全球首款COVID-19干血斑检测法获F...

下一篇: NEJM:sutimlimab治疗冷凝集...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