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暗访9家整形医院 无一主动告知风险
时间:2021-03-16 20:02:0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這需要首先進行專業面診。在南都記者調查的9傢醫院中,大部分醫院的專業面診都會有主刀醫生在場,但仍有少數醫院是由無資質的一般進行面診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可向來訪客戶推銷相應的手術項目套餐,還可以直接決定價格和折扣。
對於理應正常公開的手術項目收費價格,仍有少數醫院選擇“不公開”。記者暗訪時發現,有醫院並不主動公開價目表,而是按照客戶的需求進行推薦介紹,從而縮減客戶的自主選擇空間。
記者的前期調研中,不少前期整形失敗的受訪者明確表示“就是因為醫院提到瞭可觀的折扣,才下定決定要整容”,在暗訪中記者也發現,有占比高達7成的醫院暗示或明示“有福利折扣,而且很難得”。設置折扣,確實成為院方招攬消費者的最慣常手段。
在暗訪中記者看到,大部分受訪醫院均會將醫生資質在墻上公開,在衛健委官網上也可查詢。而在醫生選擇方面,超過一半的醫院允許客戶自由選擇醫生,也有部分醫院會根據項目向客戶推薦醫生,並稱“不同醫生整出的風格不一樣”。不過,仍有極少數醫院是在確定要做手術以後,才由醫院安排醫生。
即便是存在優惠折扣,最終的整形費用仍讓一些消費者猶豫。如果不能全款支付,也可以選擇網貸啊!”記者暗訪發現,幾乎所有的暗訪醫院都與不同類型的網貸平臺有聯系(類如各類銀行、借唄、花唄等),而有過半醫院也直接表示,資質審核比較寬泛,大部分人都能,學生也可以。
整形手術是不是有風險?答案是肯定的。然而記者對話整形失敗的受訪者,竟發現對方紛紛表示“醫院並沒有強調過風險問題,所以自己也比較放心”。甚至還有受訪者在前期簽署風險告知書、手術同意書等文件時,並不清楚所簽署的是什麼內容,以為是流程性操作。而在記者暗訪的9傢醫院中,無一主動提及風險,甚至有醫院表示“手術保證安全”。
如果術後出現糾紛,院方是否提供維權解決辦法呢?9傢暗訪醫院中,有8傢醫院回避這個問題,僅有一傢醫院表示,“會有專門的科室處理醫療糾紛”。
廣東省醫師協會整形外科醫師分會主委、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整形外科主任劉宏偉教授告訴南都記者。現實中,通過專項檢查也發現瞭許多形形色色的醫美亂象,手術耗材、植入物來源不明晰是最大、最危險的問題。
在醫美領域裡,最主要的問題集中在耗材、植入物的來歷不明上,畢竟這一塊也是最容易催生利潤的領域。
作為省級醫美行業的主任委員,劉宏偉也多次前往省內的各傢醫療機構裡進行檢查,加上從業這麼多年,他對整個行業裡潛在的亂象有著清晰地認識。“返修和糾紛最集中的領域還是在微整形,這個領域的耗材、植入物品種太多瞭。好的和差的之間的價格區別極大,而利潤也正好體現在瞭這個差異裡。”
以透明質酸鈉也就是俗稱的玻尿酸和肉毒素為例,市面上有著幾十上百種的品牌。別說求美的患者,就連一般一點行業內醫生,可能都無法將其加以嚴格區分。而不同的品牌,則意味著有巨大的利潤空間。
劉宏偉告訴南都記者,他曾經去一個省內比較大型的醫美機構進行檢查。結果發現該傢機構每月的肉毒素用量隻有100支。但實際上,這麼龐大的機構,起碼在1000支以上。另外900支,這傢機構用的什麼品牌,打在瞭誰身上,無跡可循。“都在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看到一些其他渠道的產品推廣價格很低,能夠降低該項診療的成本,機構趨之若鶩在所難免。”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亂用、濫用,在劉宏偉所在的醫院,現在還住著一個因為註射瞭不明肉毒素而引發呼吸衰竭,需要上呼吸機搶救的患者。這就是操作醫生沒有掌握好肉毒素的註射劑量,引發瞭嚴重的呼吸道癥狀。
“劑量為什麼偏差,最大的可能就是一些產品本身對劑量的把控不夠規范。明明裝著100毫克,卻標記為50毫克或70毫克,這誰能掌握。更為關鍵的是,這些產品在打出後,一些機構往往隱藏瞭相關的信息,消費者很難進行追溯。”
劉宏偉表示,從求美者到患者,真的也就是一步之遙。過去幾年,因為註射瞭不明來源的透明質酸鈉最終死亡、梗塞(主要是腦梗)、失明、皮膚壞死的病例,在暨大附一院,年均都會有六七個。
在接受南方都市報記者專訪前,廣東省醫學會醫學美容與整形分會主委、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科主任羅盛康,剛剛為一名女患者進行瞭手術。35歲的她,在當地的醫美機構裡假體隆胸,結果因為手術操作上的因素,出現瞭感染,求美者的一側乳房開始嚴重的腫脹、發熱。羅盛康操作手術修復時,發現植入假體的下緣有嚴重膿腫。“假體必須取出,清除膿腫,此時手術那一側的肯定是塌陷的,需要等康復後半年重新填充。其實感染在一個月前的手術後就出現瞭,可當地同行說是正常情況,用抗生素壓下去瞭,最後拖成瞭慢染。”
如果把整形失敗,找過來公立醫院“返修”的案例當成潛在醫美糾紛的話,在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科這傢年手術量3000例的大中心,每年要為”糾紛”患者修復的案例在300例左右。而在廣州市內專傢集中的公立機構如南方醫院、中山一院、暨大附一院裡,幫其他機構(主要是民營機構)“返修”的病例數,也在這個規模量級上。
綜合來看,涉及到鼻部、眼部的整形糾紛相對集中,原因多種多樣。而乳房整形領域,因為涉及隱私,很多求美者往往會“打落牙齒往肚裡咽”,較少發生。
羅盛康主任告訴南都記者,醫美糾紛有著眾多的因素,其中醫美機構不切實際的過渡宣傳和求美者的心理預期之間存在著差異是主因之一。在他看來,很多二次修復的病人,是基於對手術效果的不滿,這裡有操作醫生的問題,有植入假體、填充物質量的問題,也有求美者自身預期的問題。
“在我們中心裡,每10臺手術就有1臺是做的二次修復,但真正是因為手術本身因素引發的糾紛,隻占1/3。年均300臺二次修復手術,約有100臺左右和此前醫療機構的操作有關。”
比如他剛做的那例35歲病患,隆胸手術後出現嚴重的感染,這在行業內本是一個極小概率的事情。“發生類似的植入後感染,最可能的環節就在於無菌環境沒有達到標準要求,手術當中出現瞭污染。”
和操作不當引發的糾紛、事故不同,不明材質、非法材質來源的填充、註射物所引發的,往往更危及求美者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
“你可能很難想象,國傢明令禁止註射奧美定豐胸這麼多年瞭。居然還有人在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推廣。隻是將其改頭換面換成瞭高科技生物營養物資和脂肪的結合品。價格異常昂貴,中招的人非富即貴。”
羅盛康主任表示,綜合分析後,那些過度宣傳的醫美產品,以及熟人”安利”的產品往往更容易引發糾紛甚至致傷、致殘、致死等惡性後果。“以前類似殺熟的朋友圈過渡營銷還僅僅在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盛行,現在看來,很多二三線城市的機構、從業人員也開始學會這個套路。那些沒有資格的機構和人員,開始在二三線城市求美者臉上、身上胡亂操作,這非常可怕。”
針對越來越多的醫美糾紛現狀,羅盛康主任告訴南都記者,一直以來,尤其是去年下半年在醫美領域接連出現惡性事件之後。從國傢到地方對於整形醫美領域的治理整頓都在持續進行。也一直在強調要做好廣大求美者的風險教育。
比如整形手術前的術前談話,類似省二醫、暨大附一院這樣的公立機構基本都停用瞭表格似的談話清單,而是采取一人一策的方式,針對性的給出相應的風險建議。
“現在明確瞭,手術前我們除瞭要告知風險,還要告知求美者有哪些替代方案,各種方案之間存在著哪些差異和不同的風險。絕對不會說一做鼻子,就選擇最容易收費的自體肋軟骨隆鼻術”。但治理整頓管好瞭公立機構,一部分其他類型的機構卻會貫徹落實不到位,事實上造成瞭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果。
需要提醒廣大求美者的是,現階段所有的患者(求美者)在治療完成後,都可以憑借自己的身份證復印出自己的手術、住院病歷。如果手術中使用瞭植入物材料,那麼這些材料的相關標記也需要在病歷上有所標註。打瞭肉毒素也好,用瞭什麼假體也好,包裝條形碼必須附在病歷上,不得篡改,違者會吊銷執照。“這樣便於對植入物進行溯源,也是對求美者的一個保護”。
至於鼻整形盛行的自體肋軟骨手術,完成手術後,建議求美者同步做一個、鼻部的影像檢查。有沒有取過軟骨,是不是“無中生有”的假手術,鼻部填充物質是自體的軟骨還是其他填充物,影像檢查其實是能夠發現的。
一旦發生糾紛後,關鍵的第一步就是要保留自己的住院、手術、查房病歷,醫美機構不能提供電子病歷的話,就要求立即封存紙質病歷。此外,病歷形成後是不能塗改的,這裡有著非常嚴格規定。篡改病歷是一件非常嚴重事情,一經發現醫生將受到極為嚴厲的處罰。
“現階段醫美糾紛最主要的辦法,還是由求美者與機構之間進行溝通、協調。協調不成,可以找醫調委這個獨立的第三方,他們比較專業,處理起來相對快捷。”羅盛康建議道。
這需要首先進行專業面診。在南都記者調查的9傢醫院中,大部分醫院的專業面診都會有主刀醫生在場,但仍有少數醫院是由無資質的一般進行面診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可向來訪客戶推銷相應的手術項目套餐,還可以直接決定價格和折扣。
對於理應正常公開的手術項目收費價格,仍有少數醫院選擇“不公開”。記者暗訪時發現,有醫院並不主動公開價目表,而是按照客戶的需求進行推薦介紹,從而縮減客戶的自主選擇空間。
記者的前期調研中,不少前期整形失敗的受訪者明確表示“就是因為醫院提到瞭可觀的折扣,才下定決定要整容”,在暗訪中記者也發現,有占比高達7成的醫院暗示或明示“有福利折扣,而且很難得”。設置折扣,確實成為院方招攬消費者的最慣常手段。
在暗訪中記者看到,大部分受訪醫院均會將醫生資質在墻上公開,在衛健委官網上也可查詢。而在醫生選擇方面,超過一半的醫院允許客戶自由選擇醫生,也有部分醫院會根據項目向客戶推薦醫生,並稱“不同醫生整出的風格不一樣”。不過,仍有極少數醫院是在確定要做手術以後,才由醫院安排醫生。
即便是存在優惠折扣,最終的整形費用仍讓一些消費者猶豫。如果不能全款支付,也可以選擇網貸啊!”記者暗訪發現,幾乎所有的暗訪醫院都與不同類型的網貸平臺有聯系(類如各類銀行、借唄、花唄等),而有過半醫院也直接表示,資質審核比較寬泛,大部分人都能,學生也可以。
整形手術是不是有風險?答案是肯定的。然而記者對話整形失敗的受訪者,竟發現對方紛紛表示“醫院並沒有強調過風險問題,所以自己也比較放心”。甚至還有受訪者在前期簽署風險告知書、手術同意書等文件時,並不清楚所簽署的是什麼內容,以為是流程性操作。而在記者暗訪的9傢醫院中,無一主動提及風險,甚至有醫院表示“手術保證安全”。
如果術後出現糾紛,院方是否提供維權解決辦法呢?9傢暗訪醫院中,有8傢醫院回避這個問題,僅有一傢醫院表示,“會有專門的科室處理醫療糾紛”。
廣東省醫師協會整形外科醫師分會主委、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整形外科主任劉宏偉教授告訴南都記者。現實中,通過專項檢查也發現瞭許多形形色色的醫美亂象,手術耗材、植入物來源不明晰是最大、最危險的問題。
在醫美領域裡,最主要的問題集中在耗材、植入物的來歷不明上,畢竟這一塊也是最容易催生利潤的領域。
作為省級醫美行業的主任委員,劉宏偉也多次前往省內的各傢醫療機構裡進行檢查,加上從業這麼多年,他對整個行業裡潛在的亂象有著清晰地認識。“返修和糾紛最集中的領域還是在微整形,這個領域的耗材、植入物品種太多瞭。好的和差的之間的價格區別極大,而利潤也正好體現在瞭這個差異裡。”
以透明質酸鈉也就是俗稱的玻尿酸和肉毒素為例,市面上有著幾十上百種的品牌。別說求美的患者,就連一般一點行業內醫生,可能都無法將其加以嚴格區分。而不同的品牌,則意味著有巨大的利潤空間。
劉宏偉告訴南都記者,他曾經去一個省內比較大型的醫美機構進行檢查。結果發現該傢機構每月的肉毒素用量隻有100支。但實際上,這麼龐大的機構,起碼在1000支以上。另外900支,這傢機構用的什麼品牌,打在瞭誰身上,無跡可循。“都在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看到一些其他渠道的產品推廣價格很低,能夠降低該項診療的成本,機構趨之若鶩在所難免。”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亂用、濫用,在劉宏偉所在的醫院,現在還住著一個因為註射瞭不明肉毒素而引發呼吸衰竭,需要上呼吸機搶救的患者。這就是操作醫生沒有掌握好肉毒素的註射劑量,引發瞭嚴重的呼吸道癥狀。
“劑量為什麼偏差,最大的可能就是一些產品本身對劑量的把控不夠規范。明明裝著100毫克,卻標記為50毫克或70毫克,這誰能掌握。更為關鍵的是,這些產品在打出後,一些機構往往隱藏瞭相關的信息,消費者很難進行追溯。”
劉宏偉表示,從求美者到患者,真的也就是一步之遙。過去幾年,因為註射瞭不明來源的透明質酸鈉最終死亡、梗塞(主要是腦梗)、失明、皮膚壞死的病例,在暨大附一院,年均都會有六七個。
在接受南方都市報記者專訪前,廣東省醫學會醫學美容與整形分會主委、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科主任羅盛康,剛剛為一名女患者進行瞭手術。35歲的她,在當地的醫美機構裡假體隆胸,結果因為手術操作上的因素,出現瞭感染,求美者的一側乳房開始嚴重的腫脹、發熱。羅盛康操作手術修復時,發現植入假體的下緣有嚴重膿腫。“假體必須取出,清除膿腫,此時手術那一側的肯定是塌陷的,需要等康復後半年重新填充。其實感染在一個月前的手術後就出現瞭,可當地同行說是正常情況,用抗生素壓下去瞭,最後拖成瞭慢染。”
如果把整形失敗,找過來公立醫院“返修”的案例當成潛在醫美糾紛的話,在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科這傢年手術量3000例的大中心,每年要為”糾紛”患者修復的案例在300例左右。而在廣州市內專傢集中的公立機構如南方醫院、中山一院、暨大附一院裡,幫其他機構(主要是民營機構)“返修”的病例數,也在這個規模量級上。
綜合來看,涉及到鼻部、眼部的整形糾紛相對集中,原因多種多樣。而乳房整形領域,因為涉及隱私,很多求美者往往會“打落牙齒往肚裡咽”,較少發生。
羅盛康主任告訴南都記者,醫美糾紛有著眾多的因素,其中醫美機構不切實際的過渡宣傳和求美者的心理預期之間存在著差異是主因之一。在他看來,很多二次修復的病人,是基於對手術效果的不滿,這裡有操作醫生的問題,有植入假體、填充物質量的問題,也有求美者自身預期的問題。
“在我們中心裡,每10臺手術就有1臺是做的二次修復,但真正是因為手術本身因素引發的糾紛,隻占1/3。年均300臺二次修復手術,約有100臺左右和此前醫療機構的操作有關。”
比如他剛做的那例35歲病患,隆胸手術後出現嚴重的感染,這在行業內本是一個極小概率的事情。“發生類似的植入後感染,最可能的環節就在於無菌環境沒有達到標準要求,手術當中出現瞭污染。”
和操作不當引發的糾紛、事故不同,不明材質、非法材質來源的填充、註射物所引發的,往往更危及求美者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
“你可能很難想象,國傢明令禁止註射奧美定豐胸這麼多年瞭。居然還有人在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推廣。隻是將其改頭換面換成瞭高科技生物營養物資和脂肪的結合品。價格異常昂貴,中招的人非富即貴。”
羅盛康主任表示,綜合分析後,那些過度宣傳的醫美產品,以及熟人”安利”的產品往往更容易引發糾紛甚至致傷、致殘、致死等惡性後果。“以前類似殺熟的朋友圈過渡營銷還僅僅在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盛行,現在看來,很多二三線城市的機構、從業人員也開始學會這個套路。那些沒有資格的機構和人員,開始在二三線城市求美者臉上、身上胡亂操作,這非常可怕。”
針對越來越多的醫美糾紛現狀,羅盛康主任告訴南都記者,一直以來,尤其是去年下半年在醫美領域接連出現惡性事件之後。從國傢到地方對於整形醫美領域的治理整頓都在持續進行。也一直在強調要做好廣大求美者的風險教育。
比如整形手術前的術前談話,類似省二醫、暨大附一院這樣的公立機構基本都停用瞭表格似的談話清單,而是采取一人一策的方式,針對性的給出相應的風險建議。
“現在明確瞭,手術前我們除瞭要告知風險,還要告知求美者有哪些替代方案,各種方案之間存在著哪些差異和不同的風險。絕對不會說一做鼻子,就選擇最容易收費的自體肋軟骨隆鼻術”。但治理整頓管好瞭公立機構,一部分其他類型的機構卻會貫徹落實不到位,事實上造成瞭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果。
需要提醒廣大求美者的是,現階段所有的患者(求美者)在治療完成後,都可以憑借自己的身份證復印出自己的手術、住院病歷。如果手術中使用瞭植入物材料,那麼這些材料的相關標記也需要在病歷上有所標註。打瞭肉毒素也好,用瞭什麼假體也好,包裝條形碼必須附在病歷上,不得篡改,違者會吊銷執照。“這樣便於對植入物進行溯源,也是對求美者的一個保護”。
至於鼻整形盛行的自體肋軟骨手術,完成手術後,建議求美者同步做一個、鼻部的影像檢查。有沒有取過軟骨,是不是“無中生有”的假手術,鼻部填充物質是自體的軟骨還是其他填充物,影像檢查其實是能夠發現的。
一旦發生糾紛後,關鍵的第一步就是要保留自己的住院、手術、查房病歷,醫美機構不能提供電子病歷的話,就要求立即封存紙質病歷。此外,病歷形成後是不能塗改的,這裡有著非常嚴格規定。篡改病歷是一件非常嚴重事情,一經發現醫生將受到極為嚴厲的處罰。
“現階段醫美糾紛最主要的辦法,還是由求美者與機構之間進行溝通、協調。協調不成,可以找醫調委這個獨立的第三方,他們比較專業,處理起來相對快捷。”羅盛康建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