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opean Radiology: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后的通路斑块和弥散加权病变分析
时间:2025-01-19 12:15:2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现阶段,血管内治疗已被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相关指南高度推荐。然而,鉴于其不可忽视的汇总缺血风险达 2.82%,以及隐匿性弥散加权成像(DWI)阳性病灶发生率在8.9% - 81.3%之间,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实际上,越来越多的文献表明,围手术期隐匿性弥散加权成像(DWI)阳性病灶可能会导致后续的显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延迟性出血转化、痴呆的发生以及在长期随访期间精神运动速度下降。鉴于弥散加权成像(DWI)阳性病灶的潜在危害,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评估势在必行。
多项研究对术后弥散加权成像(DWI)阳性病灶的危险因素进行了调查。在一项为期 2 年的队列研究中,年龄和手术时长是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血管内治疗后弥散加权成像(DWI)病灶出现的独立因素。脱落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能是介入手术过程中潜在的栓塞来源。在颈动脉支架置入的背景下,颈动脉斑块已被认定为新的弥散加权成像(DWI)阳性病灶的预测因素,不过一些研究采用超声或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来检测斑块。然而,就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的血管内治疗而言,先前的研究很少通过血管壁磁共振成像(vw - MRI)来探究血管通路中的斑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共存时的手术风险尚未明确。
薄层弥散加权成像(DWI)已被证明在检测小的皮质病灶方面优于标准弥散加权成像(DWI)。有研究显示,薄层(2mm)弥散加权成像(DWI)上高信号病灶总数比标准层厚(6mm)弥散加权成像(DWI)增加了两倍(薄层弥散加权成像(DWI)上有31个,标准弥散加权成像(DWI)上有 10 个,p < 0.001)。然而,一些先前的研究基于旧技术,以大于 5mm 的层厚来评估弥散加权成像(DWI)阳性病灶。根据最近一项涉及 2686 名脑动脉瘤患者的荟萃分析,弥散加权成像(DWI)缺血病灶的总体发生率为 47.0%。由于这些病灶中约 87.1% 的直径小于 5mm,我们推测当前学术界可能低估了术后弥散加权成像(DWI)阳性病灶的发生频率。
最近,发表在European Radiology 上的一篇文章评估了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血管内治疗中薄层弥散加权成像(DWI,层厚 2mm)上缺血性病灶的患病率及其预测因素,并探究了其与血管通路斑块的潜在关系。
本项研究前瞻性纳入 2023 年3月至 2023年8月期间在国家卒中中心符合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血管内治疗条件的参与者。所有参与者在手术前后均进行薄层弥散加权成像(DWI,层厚 2mm)检查。安排三维联合颅内及颅外血管壁磁共振成像(3D - vwMRI,体素大小为 0.6×0.6×0.6mm³)来评估所有参与者的血管通路斑块情况。将弥散加权成像(DWI)阳性病灶数量进行排序并等分为四部分,每个四分位数代表数据集的 25%。
研究共纳入 106 名参与者。总体而言,术前没有参与者出现弥散加权成像(DWI)阳性病灶。干预后,93.4%(99/106)的参与者在术后磁共振成像(MRI)上出现了新的弥散加权成像(DWI)阳性病灶,其中 5.7%(6/106)出现了有症状的缺血性卒中。
与缺血性病灶数量处于最低四分位数相比,最高四分位数与存在斑块的几率增加相关(优势比(OR) = 9.4,95% 置信区间(CI):2.0 - 45.4;p = 0.005)。既往卒中病史(优势比(OR) = 4.6,95% 置信区间(CI):1.6 - 14.6;p = 0.007)以及血管通路中存在斑块(优势比(OR) = 3.4,95% 置信区间(CI):1.6 - 7.7;p = 0.002)被确定为弥散加权成像(DWI)阳性病灶数量处于较高四分位数的独立预测因素。
图 图像显示更多的DWI阳性病变的患者有斑块的路径
正如薄层弥散加权成像(DWI)所揭示的那样,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血管内治疗相关的缺血性病灶发生频率比预期更高。既往卒中病史和血管通路斑块是弥散加权成像(DWI)阳性病灶数量处于较高四分位数的独立预测因素。
原文出处:
Qianmei Jiang,Jing Jing,Zhu Hao,et al.Pathway plaques and diffusion-weighted lesion analysis after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 prospective study.DOI:10.1007/s00330-024-11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