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病毒混合感染“联手”侵袭新生儿,危机如何化解?

时间:2025-01-08 09:32:1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病历摘要

患者,女,1月龄。10日前出现发热,体温38.5℃,无畏寒、寒战,四肢及臀部出现红色粟粒疹、后渐融合为斑片状和大片红斑。

近日出现拒食,嗜睡,皮肤黄染,赴某儿童医院查血常规示WBC 8.0x109/L,Hb 97g/L,N% 45.3%,L% 50.5%,梅毒螺旋体快速血浆反应素卡片试验阳性,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阳性,拟诊“先天性梅毒”,收入我科。

患者父亲有冶游史,母亲提前16天剖宫产。

体格检查

体温39.℃,脉搏146次/分,呼吸35次/分,血压80/35mmHg。患者消瘦,精神萎靡,全身皮肤重度黄染,臀部及肛周红斑,双手脚脱皮,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重度黄染,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146次/分,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膨隆,胀气明显,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肝肋下5cm,剑突下4cm,质韧,脾肋下4cm,质韧,肛周片状红斑,无糜烂及水疱,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 7.8x109/L,RBC 2.9x1012/L,Hb 86g/L,PLT 300x109/L。

血生化:ALT 82U/L,AST 400.5U/L,TBIL 221.3μmol/L,DBIL 135.8μmol/L,TP 55.50g/L,ALB 25.20g/L,GGT 89.1U/L,LDH 510.20U/L,HBDH 361.60U/L。

胸部X线片提示双肺纹理增强、模糊粗糙。B超:胆囊不充盈、肝脾大。

诊断

先天性梅毒;新生儿肝炎综合征?

鉴别诊断

1.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infantile hepatitis syndrome,IHS)是指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累及多器官、多系统的临床综合征,多发生于1岁以内婴儿,故称为新生儿肝炎综合征。TORCH感染特别是巨细胞病毒感染,已成为IHS的首要病因。我国巨细胞病毒育龄妇女感染率60%,母婴垂直传播率27%,是目前我国儿科婴儿期中最常见的一种肝脏疾病。TORCH感染包括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及单纯疱疹病毒的感染。主要表现黄疸、肝功能损伤、肝或脾大等。完善相应病原学检查可诊断。

2. 败血症:体温反复波动,监测血常规及炎症指标、血培养。

3. 生理性黄疸、先天性疾病: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及先天性胆道闭锁等根据现有检査无支持依据。建议行B超检查除外先天性胆道闭锁。

4. 溶血性黄疸应以间接胆红素为主,尿胆原强阳性,故可能性小。

治疗

1. 可暂时予以头孢曲松0.25g,每日1次驱梅治疗。

2. 给予葡醛内酯、腺苷蛋氨酸保肝退黄支持治疗。

经上述治疗,2周后患者臀部、四肢红斑渐消退,四肢皮肤脱皮但仍发热,体温38.5℃左右,嗜睡,黄疸进行性加深,腹部膨隆。肝功能:ALT 69.60U/L,AST 382.10U/L,TBIL 25.98mg/dL,DBIL 17.60mg/mL,TP 51.70g/L,ALB 23.40g/L。化验回报:甲、乙、丙等嗜肝病毒指标均阴性;单纯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检查均阴性;抗巨细胞病毒IgM两次强阳性,患者母亲抗巨细胞病毒IgM阳性;胸部X线片未见异常,腹部超声提示肝脾大、腹水;心脏超声未见异常。

确定诊断

先天性梅毒合并先天巨细胞病毒感染明确。

治疗方案调整

更昔洛韦+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门冬氨酸钾镁四联疗法。①更昔洛韦10mg/kg,每日2次,共2周,此后改为6mg/kg,每日1次。用5天停2天维持4周。②甲泼尼龙1mg/(kg·d),逐渐减量。③丙种球蛋白300mg/(kg·d)。④门冬氨酸钾镁。

经以上四联疗法及支持治疗,患者症状逐渐好转,体温恢复正常,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腹水消失。经过75天的治疗,患者一般情况恢复,肝功能恢复正常出院。出院3个月、6个月随访,患者发育正常,一般情况良好,未再出现发热及病情反复。

病例分析

患者1月龄,因发热,皮疹,伴有皮肤、巩膜黄染及拒食入院,化验梅毒螺旋体抗体及梅毒螺旋体快速血浆反应素卡片试验阳性,考虑先天性梅毒。

先天性梅毒为胎儿在母体内经血源途径感染,早期先天性梅毒患者通常在3~8周出现淋巴结肿大,皮肤损伤,皮疹泛发、对称,可呈多种形态,水疱大疱样皮损(梅毒天疱疮)或斑丘疹鳞屑样皮损。另可累及多个器官如发生鼻炎、骨及软骨损伤、梅毒眼炎、神经梅毒,部分患者可出现心血管损伤。

晚期先天性梅毒发生于2岁以后,可有早期病变遗留,包括齿损伤、间质性角膜炎、第8对颅神经损伤、骨损伤、心血管损伤,典型症状较少见。

本病例先天性梅毒治疗与成人类似,脑脊液异常者予以青霉素G,5万U/kg,分2次,连续10~14天,脑脊液正常予以苄星青霉素G,5万U/kg。

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是人类感染巨细胞病毒引起的一种全身性感染综合征。因被感染细胞变大,核内和胞质内出现包涵体,故本病又称巨细胞包涵体病。CMV是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常见病原,新生儿CMV感染大多来自再发感染的母亲。

CMV是一种慢病毒,体内有逆转录酶,能将RNA转变为DNA,自身得以繁殖,而不易被消灭,一旦侵入人体,将长期或终身存在于体内。在大多数免疫功能正常的个体,CMV感染常无明显临床症状,而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幼小婴儿可出现明显病症。

在新生儿感染中,CMV是一种重要病原菌,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新生儿CMV感染,则可能造成患儿死亡,即便患儿存活,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后遗症,如迟发性听力障碍、智力障碍等,对其未来造成不良影响。

CMV肝炎则为CMV感染的最常见临床表现,目前CMV肝炎的治疗尚无特殊药物,干扰素治疗已证明无效。国外报道更昔洛韦(GCV)对CMV肝炎的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GCV是继阿昔洛韦后新开发的广谱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在宿主细胞内的浓度高于非感染细胞100倍,并通过两种方式抑制病毒复制:竞争性抑制病毒DNA聚合酶;直接渗入病毒DNA,终止病毒DNA链延长。GCV对CMV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强度为阿昔洛韦的50倍。

参考文献

[1] Fulkerson HL, Nogalski MT, Collins-McMillen D, Yurochko AD. Overview of Human Cytomegalovirus Pathogenesis. Methods Mol Biol. 2021;2244:1-18.

[2] Sellar RS, Peggs KS.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Expert Opin Biol Ther. 2012 Sep;12(9):1161-72.

上一篇: 股骨颈外展坎查,直接固定还是复位固定?如...

下一篇: Nature Medicine:司美格鲁...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