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药IND趋势分析

时间:2022-02-18 11:27:3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始于2015年的这一轮药品政策改革,一方面逐步完善了政策审评审批体系,解决了新药研发之前面临的监管效率低下的问题,创造了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是吸引大量资本涌入,为新药研发带来了好的资本土壤。自此,中国新药开发进入全新时代。

经过近5年的发展,中国新药创新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从下图可以发现,相比2012-2016每年不到150个创新药首次提交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2017年之后,在中国首次提交IND的新药数量逐年攀升,尤其是2019-2021近3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达到47%。其中,国产新药IND的数量更是显著高于进口药品,2021年的国产新药IND占比更是达到70%,并且化药和生物均保持了高速增长。

就药物类型来看,中国的创新药开发是以小分子化药和抗体为主,近10年在首次IND新药中的累计占比分别为55%和22%。新兴疗法也在中国开始起步并逐步升温,比如细胞疗法从2017年开始兴起,2018年一度达到占比12.4%的高峰。国外大热的小核酸药物和基因疗法,目前在国内IND的数量上还没有达到像细胞疗法一样的热度(近10年总计分别是22款和8款)。

新兴疗法的开发在中国方兴未艾,从IND申报的药物技术类型上看也更加多元化。仅2021年就有PROTAC、三抗/四抗、CAR-NK细胞疗法、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疗法等多种新兴疗法首次申报临床。而双抗和ADC这类更成熟一些的新兴疗法的IND更是爆发式增长。

尽管表面上的数据看起来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隐藏的问题同样突出,那就是在研新药的同质化现象严重,靶点高度集中。近10年首次申报IND的新药中,TOP20靶点相关新药达到716个,占比达到29%。这些药物在向后期临床开发推进及商业化上市时必然面临激烈竞争。

在2021年首次申报IND的新药中,由于双抗数量爆发,PDL1、TGF-β、4-1BB、CD47等靶点组合的热度也迅速上升,小分子药物的靶点集中在KRAS G12C、BTK、SHP2,TOP15靶点相关药物总计155个,占比达到25%。

在适应症选择方面,新药开发的重心越来越往肿瘤、血液和免疫相关疾病倾斜,而感染、心脑血管、消化、内分泌及代谢等领域药品研发热度逐渐降温。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特应性皮炎等自免疾病在近两年也是药品开发热点。

从企业维度来看,国内创新药的开发也是呈现向头部企业集中的趋势。近10年,IND数量TOP50药企(集团)共申报1160款新药,占比达到47%。其中恒瑞医药申报90款,数量遥遥领先。

尤其是在2021年,恒瑞、正大天晴、豪森、君实、齐鲁等头部企业在新药申报数量更是爆发式增长,其中恒瑞医药2021年申报了31款新药,包括全球进度第1的CD112R/TIGIT双抗。同时,其他传统药企也加速了向创新转型的步伐,初创药企也快速成长,在中国将大量创新药提交IND并推向临床开发。

1645150955088.png

1645150955859.png

从整体数据来看,在2012-2021这十年间,共有689家中国企业完成首款新药的临床申报,进入创新药开发的竞赛场,共同参与丰富了中国创新药的生态体系。

(原文有删减)

来源:新浪医药。

上一篇: “猎药人”年度小分子榜单 蛋白降解药物和...

下一篇: AI推动小分子药物开发 浪潮来临?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