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器械替代进口 下一个锚点在哪?
时间:2021-08-22 14:31:3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带量采购的铺开,引发医疗行业竞争格局发生新的变动,国产械企得到重新洗牌的机遇,国产替代进口的进程也在加速。但客观上来说,国产医疗器械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国产产品大多聚集在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领域。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主任杨建龙对赛柏蓝器械表示:“国产替代进口并不足够成熟,仍在尝试阶段。”国产医疗器械想要实现真正的进口替代,只加速跟跑是远远不够的。
国产大型设备,正在突围
日前,安徽省医保局发布文章《安徽开展大型医用设备集中采购取得阶段性成效》。
文章表示,2020年度安徽省公立医疗机构乙类医用设备报名集中采购采购70台设备。包括1.5T磁共振、3.0T磁共振、64排CT、直线加速器、骨科手术导航系统等。
其中国产设备中标比例显著提高。国产品牌中标8台,中标数量占比17.8%;国产设备(国产品牌和在国内生产的国外品牌)中标15台,中标数量占比33.3%。国产设备中标比例较往年呈上升趋势,基本形成国产设备与进口设备充分竞争的局面。
为激发国产械企整体活力,国家为国产医疗器械开辟的绿色通道正逐步加宽。据赛柏蓝器械观察,目前多地已发布优先采购国产医用设备,严格审批进口医疗器械的规定。如四川公布59种医疗设备可采购进口,其他均要优先采购国产医疗设备。
浙江杭州市对已国产同类替代或已有相应进口数量的产品,要求原则上不得采购进口产品。湖南衡阳市医保局在相关耗材集采中提出,中选进口产品占10%以下的份额。
推动医疗器械国产化不仅是医疗行业的事情,还关系到民族实体经济振兴以及国家信息安全的保护。最近5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的增速远高于国际水平,增速始终维持在15%以上,高于全球医疗器械市场10个百分点。属地服务更好、性价比高、政策支持引导等特点,助推国内企业逐渐形成了一定的优势。
是跟跑还是并跑?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国产替代进口进程在持续加速,也获得了很明显的效果,但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在高端设备领域的实力依然比较薄弱。据赛柏蓝器械观察,我国三甲医院中使用的大型医用设备大部分仍是进口设备,国产设备能进到一线医疗机构的都是凤毛麟角。
杨建龙对赛柏蓝器械表示:“实际上目前在中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国产医疗器械还处于一个跟跑的阶段,还没达到并跑和领跑。国产替代进口还未到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仍在尝试。”
他表示,目前国产替代进口主要是一些常规设备,以及一些常用的大型设备,集中在中低端的设备领域,包括核磁1.5T以下、64排CT以下。超声监护、IVD设备等常规设备替代程度较高。
“目前这两年的国产替代发展蛮快的,但在影像等一些高端手术器械和生命支持设备,我们还是有一些差距的。”杨建龙对赛柏蓝器械表示。
他提到,目前国产替代进口的局限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层面,我们在有些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领域还没有突破先有的瓶颈,在某些高端领域一些技术性能和产品质量跟进口产品还存在差距。另一方面就是用户的认可度问题,特别是大型医院还是偏爱于进口设备,历史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还需要很多工作去做。
据赛柏蓝器械观察,按照目前情况来看,常规的国产医疗器械是基本能满足国内临床需求的,但临床医生的使用意愿和行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产器械的市场竞争力,并且患者对国产器械的信任程度也直接影响医生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选择国产器械的比例要高于二、三级医院意愿。
因此,除了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之外,打破固有观念,鼓励使用国产医疗器械的社会氛围和环境也同样重要。
弯道超车不能只重速度
随着带量采购的不断成熟,集采对整个高值耗材产业链正起到重塑的作用,研发、生产、销售等模式都在发生变化,一些国产械企龙头正在通过横向整合扩充实力,拓宽产业链。
虽然在高值耗材领域90%以上的国内市场依然被跨国巨头占据,但在政策支持和技术革新下,目前中国在冠脉支架、骨科等高值耗材领域也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实现了部分进口替代。
但需注意的是,不少国内仍在走模仿的老路,在带量采购下,产业集中度提升,市场份额更多地向头部企业聚拢,模仿带来的同质化是集采中是没办法走远的。弯道超车必须要创新,需要重视关键技术和研发投入。
另外,政策只是引导,市场才是核心,进口产品带来的激烈市场竞争能够激发国产械企潜力,“不能一刀切的排斥进口产品,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杨建龙表示。
对未来哪些品种会加快国产替代,他表示,目前应该还是集中在一些中低端的大型设备,尤其是IVD领域,包括一些国产比较成熟的高值耗材和性能很好的低耗品,这些领域会加快国产替代。另外在呼吸机、超声、数字影像等领域,国产产品都在不断进步。加上国家政策以及行业引导,国产替代会不断加速。
无论如何,国产替代的趋势不可逆,未来会有更多中高端领域被攻坚,但只加速是不够的,破局的关键仍是研发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