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出现人证分离 该重视了!
时间:2021-04-18 10:00:2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专栏作者 / 钱展礽
学医的不从医、想当医生的非法行医……背后原因值得深思和重视。
央视《新闻1+1》最近播出一档关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医学院?”的节目。
节目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教育学家巴德年教授接受央视连线时说道,“医学院毕业20万左右的大学生,真正能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有11、12万,最后毕业能够拿到执业(医师)资格的,也就是5万到6万。”
学医不从医
背后原因值得深思和被重视
几年前就有报道,我国每年约有60万医学毕业生,最终穿上白大褂的不足10万。大批医学毕业生不当医生,既浪费了医学教育资源,也间接给人一种医学人才荒的印象。
问题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学医者最终不从医呢?
客观分析,医学院校毕业生不从医并不奇怪,因为医学院还有很多专业毕业后不能当医生,比如公共卫生管理专业、护理专业、药剂专业等,但是若医学院校临床、中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等毕业生不当医生,就该值得反思了。
笔者了解到,很多处方专业的毕业生就算取得了执业医师资格,他们也不愿意一辈子从事医生这个职业。原因虽多元化,但至少有一点是共识的,那就是医师执业环境和被社会尊重度不是很好很高。
学医不从医的人数增多,其后果是较为严重的。以基层为例,真正想当医生的或已经假装当了医生的一批人,却很难成为执业医师队伍的一员,要么他们根本没资格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么他们根本“考不起”执业医师资格。
那些滥竽充数的基层医生不仅让老百姓越来越感觉看病不容易,还间接为非法行医人员提供了市场。
一边是有资格当医生的不愿意当医生,一边是想当医生的怎么也当不上医生,这一现象值得重视。
基层医疗领域现一大怪病
人证分离
笔者在基层当医生近30年,对基层医疗行业的一些现象有所了解,上述所说的学医不从医现象又延伸出另一个基层怪病——“人证分离”。
就是那些具有医师资格人员,本身从事着非医师的职业,他们将自己的医师资格挂靠在一些医疗机构内“执业”。
最终出现两个现象,一个是医疗机构请了另外的人“代替”了挂证者,变相地纵容非法行医;一个是医疗机构内仅台面上有这个人,实际上这个人根本没在该医疗机构,挂证的目的另有他因,比如为了评职称、为了达到医疗机构医生配置数量等。
从某种角度来说,医疗行业出现“人证分离”是一种怪病,这种现象很容易导致统计数据出现偏差,比如那些在非医生岗位的挂证医生,很容易被统计到现有的医师人数中,从而导致现有医师人数不准确,而影响医师人才培养政策的制定。
虽然相关部门早已出台相关规定,要严厉打击这种挂证现象,可暗地里这种现象依旧存在,特别是行业内部的挂证现象,又有多少人知道其内部情况,别说能否监督了。
“人证分离”现象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医疗队伍建设,还隐形导致医疗卫生健康行业出现一些“谁都知道是什么回事,谁都说不出是怎么回事”的潜规则现象。
让更多医学人才下沉到基层
至少做好这5点
从稳定基层医生队伍角度来说,上述现象已经或多或少影响了一些医生的认知,尤其是一些医学院医学专业毕业生,根本不愿意回到基层。
基层医疗人才发展是医改中的重要一环,基层医学人才的发展关乎基层医疗领域的未来。笔者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才能为基层真正留住人才。
第一,建立公平、公开、透明的人才选拔机制。这个非常重要,真正的人才是“真金不怕火炼”,只有这种选拔平台才能让真正人才从一开始就感觉到被尊重。
第二,为人才提供更上一层楼的机会。应该说,每一个人都有虚荣心,有的人往上一层走并非仅是为了未来,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有了公平、公开、透明的选拔人才机制,就该有公平、公开、透明的提拔人才机制。
第三,让每一个人才都有发光的机会。对于医生这个职业来说,让其发光的机会比较多,比如职称评审、季度评优、年度评优等,医疗机构和行业主管部门要给予每一名人才提供公平、公开、透明的发光机会。
第四,从根本上让人才得到尊重。这个应该自始至终都有才对,比如社会福利待遇、单位待遇、精神文明待遇等。
第五,坚决遏制冒充人才的势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基层的非法行医始终猖獗,甚至在一些地方“神医”已成了灭不掉的“黑队伍”,带给了正规人才一种莫名其妙的蔑视效应。
简单概括,扭转学医不从医的现象,并且能让更多医学人才下沉到基层,杜绝基层非法行医的泛滥,一定是要提高医生这个职业的吸引力,让他们的收入对得起多年的学习和付出,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