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吉屋出租》中文版上演,将进行中国式演绎与表达
时间:2020-01-08 17:06:3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1996年1月25日,音乐剧《RENT》(中译名《吉屋出租》)在外百老汇开演,三个月后移师百老汇尼德兰剧院,并连续演出长达12年之久。从1996年首演到2008年百老汇收官,《RENT》在百老汇演出超5000场,在全球范围内,先后以25种不同的语言版本上演,并登上48个国家和地区的舞台。《滚石》称这部关于年轻人和梦想的剧目为“重新定义百老汇的音乐剧新里程碑”。
《RENT》首个官方中文版本将于1月9日至12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如论讲堂上演。
《吉屋出租RENT》讲述的是一群人关于爱、梦想和生存的群像故事。剧中人物怀着各自的抱负和对未来的憧憬,在纽约挣扎而努力地活着。勇敢追求真爱的舞者Mimi、渴望在死前留下伟大一曲的Roger、积极阳光的小天使Angel、温暖的纪录片导员Mark……他们刻画了青年追梦人的百态模样。贫穷不得志、与疾病抗争、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所爱之人离世的恐惧,他们用自己一年的时光告诉世人,生命因为活着而精彩,生活因为爱而充满希望。
1月7日,美国百老汇摇滚音乐剧《吉屋出租RENT》中文版见面会在北京举办,音乐译配程何,演员郑艺彬(饰Roger)、张泽(饰Angel)、费东阳(饰Collins)、曹小欠儿(饰Maureen)与观众见面,分享了聚光灯之外的幕后故事。
《吉屋出租RENT》中文版见面会
外来音乐剧的引入过程中,译配在这之中扮演着桥梁的角色。广义上的音乐剧译配可以溯源至20世纪初期,英语原创音乐剧与译配为欧洲其他语言的音乐剧交相辉映。随着时代发展,译配作品渐渐成了百老汇的有机组成部分。
《吉屋出租RENT》音乐译配程何在2010年与其搭档贾懿(DianaJ)完成了这部剧的中文版,并在北京举办了朗读(演唱)会。十年之后,《吉屋出租RENT》被搬上舞台,与观众见面。活动现场,程何坦言翻译的过程并不轻松,韵律和内容的传达都需要反复的斟酌。程何认同世界上并不存在100%的对译,而相比于字幕,译配会传达更多的信息,帮助非母语者更加顺畅地理解原剧内容。以“rent”为例,程何介绍说,类似于汉语中的双关,“rent”其中一个意思是“租”的含义,另一个是它作为过去式引申出的“撕裂”的含义,因此程何将“everything is rent”译为了“世界地覆天翻”。
除了歌词的翻译之外,中文版在最大化尊重原著的基础上,也给演员以空间进行中国式演绎与表达。曹小欠儿称当舞台大幕缓缓拉开时,希望台下的观众能够忘记原剧的影响,而沉浸在另一种中文版的《吉屋出租RENT》二三事之中。饰演Angel的张泽说:“中文版中的Angel一角体现出的恰是对于边缘人群的中式表达,更加含蓄也更温和。剧中的Angel少了一丝张扬,更平添一份可爱。”在郑艺彬看来,相比于原版,中文版启用更多青年演员,希望能与观众找到更多的共鸣。
原剧本《RENT》是由剧作家乔纳森·拉森历时七年写作而成的。七年间拉森的生活拮据潦倒,和他的艺术家朋友们生活在纽约东村狭小的公寓里,小到厨房和卫生间共屋,没有暖气。他将真实生活中的状态融入剧本的创作,源于生活体验而生发出的文字上的凝练天然地存有一种厚重感与质地,然而剧作家本人却在首演前夕离世。拉森以爱的笔触记叙了“迷惘一代”的伟大和痛苦。
《吉屋出租RENT》剧照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美国成长出了一代在婴儿潮时期的理想主义与现实幻灭带来的疏离渺远中夹缝求生的“迷惘之人”,他们受限于阶层,心中充满着理想主义的热情,与社会上弥漫着的大潮流格格不入,波西米亚精神成为他们精神的避难所,甚而是活下去的支柱。“No day but today”(活在当下)成为他们的宣言,远离哭泣与抱怨,与世界以爱和解。这种精神在青年群体中引发讨论。
费东阳认为,这之中传达出的“波西米亚式的”不妥协可以称得上是这部音乐剧时隔多年,在将近50个国家和地区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在程何看来,所谓的“大潮流”其实更像是一种社会群体中“集体无意识”的外在呈现,逆着“潮流”而行需要付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也将忍受多一份的辛苦。时下的“佛系”更像是一种苦楚之后的不表态,“‘佛系青年’也不是去追逐所谓的潮流,只是不再积极地表态而被推着走罢了,是一种正数和零的关系”。
面对梦想的热血是不同时代下都会产生的共鸣,《吉屋出租RENT》的意义之一或许在于以青年人的演绎去寻求这种共鸣的多样解读。费东洋提及此前网络中流传着的一句话“我卒于25,葬于80”,这恰是“波西米亚精神”之下当代青年对于意义幻灭的嘲讽以及对于心中信念的执着。也许一部音乐剧的演绎产生的效果微茫,但是许多的声音汇聚就勾勒出了一个时代的风貌。“演员就是站在舞台上象征着一个群体‘说话’的人。”曹小欠儿说。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