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厕改缘何成了“民怨工程”?
时间:2020-01-07 14:12:0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阅读提示:2019年12月27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曝光安徽省阜阳市农村“厕所改革”搞形式主义,新厕所成为摆设,引发关注。舆论认为,必须重视农村厕所“为改而改”“一改了之”等问题,切不可让这项“民生工程”变成“民怨工程”。
一、舆情概述
● 安徽阜阳:新建农厕不实用、不能用
2019年12月27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安徽阜阳:农村新厕所成摆设》,指出安徽省阜阳市在农村“厕所改革”中存在弄虚作假、敷衍了事的情况。记者走访阜阳市下辖的几个村庄,村民均表示,老厕所早就被村里扒掉了,新厕所已经修好两年了,但一直没有通水,而且几乎是全封闭的,只在墙上打了几个孔通风,一进去气味让人受不了。记者走访了附近几个村子新建的厕所,大多都闲置,有的厕所挂的锁都生锈了。村民告诉记者,这些新厕所都是样子货,一点也不实用。
据悉,几个村的新厕所结构一样,都是在厕所小房子外边的地底下埋了3个塑料桶作为化粪池,按照设计,厕所便池里的粪便,通过下面的管道排到3个塑料桶里,最后被排到旁边化粪池里。
然而,记者在调查时发现,化粪池周围没有出口,而且和旁边三个塑料桶之间并没有连起来。也就是说,这三个桶里的粪便,满了以后根本没法排到化粪池里去。
● 超额完成厕改任务?
根据阜阳市政府官网2017年的一篇报道,阜阳市从2017到2020年计划投资12亿元,对农村100多万个厕所进行改造。然而,记者在阜阳市几个乡镇所看到的大量不能正常使用的厕所,都上了当地厕所改造的统计数字,甚至还超额完成了任务—— 2017年,安徽省城乡建设厅下达阜阳市自然村改厕任务83300户,该市完成107382户,完成率128%;2018年,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下发阜阳市自然村改厕任务113000户,截至11月26日,该市农村改厕已开工240966户,竣工率达到省下达任务的200%以上。
有评论认为,数字很好看,但实际上是面子工程,有其表而无其实:“这‘骄人’的成绩中,有多少是中看不中用的样子货?背后又有多少村民面临如厕难的困扰?”
● 不能用的厕所如何应对检查?
一些村镇已经完成改造的厕所不好用、不能用,新厕所长期闲置成了摆设,如何应对上级部门的检查呢?
节目中,就在记者拍摄时,突然出现几个人,其中两个人自称是村书记和主任。说着说着,就开始动手抢夺记者的手机,称不能拍摄。有村民表示,村干部如果知道上级来检查,会提前通知他们,不让他们说实话,“他教我们怎么说,然后给我们200块钱”。
二、舆论关注度分析
节目播出后,迅速在网上传播,人民网、央视网、《新京报》、澎湃新闻等均对此事予以关注,《埋下3只塑料桶就是厕所?安徽阜阳农村厕改怪事多》《曝光:阜阳农村新厕所成摆设!》等文章不断被转载,舆情热度不断上升。
2019年12月28日,新京报网发表题为《埋3只桶就是厕所:农村厕改先得改形式主义》的文章指出,农村厕改,最先改的就是形式主义。也只有杜绝了形式主义,无害化公厕才能在无猫腻中增进民众的获得感,而不是没有受益反被折腾。
12月29日,央视新闻客户端发表题为《“新厕所都是样子货”,只要面子不要里子怎么能行》的文章表示,厕所改造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这就更需要听听老百姓怎么想,了解他们的需求在哪里。如果只要面子不要里子,最后必然会丢尽面子。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有关“阜阳 厕改 摆设”的新闻有2234篇,微博1445条,微信公众号文章1358篇,APP文章645篇。新浪微博中,由@新浪财经发起的话题#农村厕所改造埋3只塑料桶#已有178.9万人阅读,470人参与讨论。
三、网民观点倾向性
抽取2016条网民评论,通过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观点挖掘系统解析发现,网民关注地域最多的是北京、安徽、河南,关注最热词为“厕所”“革命”“面子工程”。目前,整体舆情趋于平稳。
● 好政策被打了折扣(34%)
@阿中哥哥的柠檬恋恋:政策是好的,一到底下就变了。十几亿的投资打了水漂不说,还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
● 形式主义值得警惕(27%)
@月映壁:厕改是改来给村民用的,不是改来给上级看的。而这许多“假厕所”,把真心实意的惠民工程,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假把式”。这分明就是形式主义。
● 必须严查背后不作为等问题(21%)
@浮生流年幻梦:这样的“厕所革命”,如何不给广大百姓内心添堵?这样的厕所革命,百姓岂能支持?背后是否涉及资金挪用滥用乃至涉贪腐问题,值得追问。
● 应端正态度,时刻为人民服务(16%)
@小烦人062:问题是表象,根子在作风。把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首位,用真抓实干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让民生工程惠及亿万民众。如此形象工程,打着惠民的旗号,不仅占用了国家补贴,还给村民添堵。
四、舆情解读
“小厕所,大民生”。“厕所革命”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能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提升生活品质,是一项惠及亿万民众的民生工程。
近年来,农村“厕所革命”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卫生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但在一些地方,农村厕改却“变了味儿”:表面上轰轰烈烈、大张旗鼓,实则弄虚作假、敷衍了事,出现了半吊子的“尬厕”。2019年1月,央视《焦点访谈》就曝光了甘肃凉州厕改后不能用和山东临沭县厕改乱象。此次,安徽阜阳的问题被曝出,引发舆论对农村厕改的新一轮讨论:只做表面文章,新厕所不好用、不能用,甚至成了骗人的摆设,好的民生工程成了群众的烦心事,不仅与改革初衷背道而驰,浪费了财政资金,还对村民的生活造成新的困扰,降低了民众的获得感与信任度。
半月谈网发文指出,“好政策”变成农民的“烦恼”,在很大程度上是形式主义在作祟。一些地方急于求成,没有充分考虑厕改在基层落实时面临的实际问题,并未像中央要求那样因地制宜地开展建设,而是只拘泥于当前的小利,一味求快,搞“一刀切”,甚至出现虚报数据的情况,使基层在落实时,面临人、权、财的掣肘,厕所建设只能“缺斤短两”。
阜阳多地的厕改乱象,再一次敲响警钟:“厕所革命”是乡村振兴战略总体棋局中最基础、最惠民的基础工程之一,与每个农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一系列形式主义必须细查;对作风漂浮、弄虚作假、监管不力者也应严厉追责,对于光顾面子不顾里子的“尬厕”更应该积极整改。另外,各地也应合理选择厕改模式,不能总以任务完成与否作为考核指标,而应该把群众用不用得上、用得好不好作为衡量这项工作的硬指标,并在此过程中严格监管、严密验收,彻底杜绝形式主义,使“厕所革命”真正造福农民,让群众能够享受到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红利。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舆情分析师 马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