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座山,一段脱贫振兴路
时间:2021-12-14 08:00:2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中新网郑州12月12日电 题:一个人,一座山,一段脱贫振兴路
作者 赵晖 刘鹏
登上伏羲山,查看了项目进展情况,问了脱贫户的摊位经营如何,忙完这些的李松辰来到钟沟村89岁老人张银五的家。“最近家里情况怎么样?您和大娘的身体还好吗?”嘘寒问暖之后,他将1000元钱放在了老人手心里:“天冷了,有什么困难记得告诉我!”
“一天一上山”,是李松辰多年来坚持不变的工作内容。不定期到山里的老人家里走走看看,也是他常年坚持的习惯。李松辰和这片山里的村民有着非同一般的情感。
与山结缘,变荒山为“金山”
张银五的家位于河南省新密市伏羲山区。这里山高路险,曾是缺土缺水又缺植被的荒山野岭,群众增收困难,山区12个行政村中有11个贫困村,是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
李松辰是新密市西大街办事处祥和街社区党总支书记,自2011年起带人在伏羲山上架桥铺路、筑堤修坝、拦水造湖、种植树木,决心开发荒山,啃下这块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
谈及当初的情况,李松辰说,2011年他带领社区“两委”干部到位于田种湾村的密北抗日政府遗址参观,上山后看到的场景深深震撼了他,“村里没水没电,很多村民还住着土坯房,生活艰苦程度超乎想象。”
看到革命老区贫穷落后的面貌,李松辰萌生出一个念头:改变这里,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从此,这个城市社区的党总支书记,把根扎在了贫困山区,把心交给了贫困村民,且10年间初心不变。
为探究适合山区的精准扶贫模式,李松辰踏遍了山里的沟沟坎坎,探访了上千户留守村民,摸清了山里严重缺水、劳动力不足、产业极度匮乏的贫穷根源。“开发荒山,为群众寻找致富门路”成为他的目标和追求。
10年间,李松辰投入了做实业积累的全部资本,把原来的荒山野岭变成了风景如画的旅游区,构建起的全域旅游产业成为老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动力和源泉。
发展产业,摆脱贫困端稳“饭碗”
在伏羲山红石林景区门前,工作人员张万兴正在引导游客有序扫码进入。他告诉记者,“我是一步一步见证着山上的变化,真没想到能开发得这么漂亮,我们村一多半人都在景区上班。”
伏羲山红石林景区工作人员张万兴接受记者采访。 刘鹏 摄谈及如今的收入,张万兴开心地说,“工作环境和收入比以前好太多了,景区还给我缴纳养老统筹,我一定得好好干!”
和张万兴一样开心的还有杨书平。他家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上有老下有小的他即便外出打工,收入也没保障,“有时找得到活干,有时找不着。”他说,现在他在景区的项目工地上班,爱人在景区经营小吃摊,生活好得太多了。
为让贫困劳动力端稳“饭碗”,在景区建设和运营中,李松辰坚持“三优先”原则,即优先安排当地劳动力参与景区建设,优先安排当地贫困户参与景区经营管理工作,优先安排当地村民参与农副产品销售经营活动。他还鼓励并帮助山上312户贫困户在景区里经营摊位、农家小院,直接带动3000多人就业。同时,李松辰带动各类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专营店、高端民宿、家庭农场等新兴业态落户伏羲山。
景区还有专门提供的免费精准扶贫摊位,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可以自食其力养家。36岁的赵霞就是受益者之一。
赵霞与她的精准扶贫摊位。 刘鹏 摄“以前村里就是抬头看见天、低头见石头,完全可以用穷山恶水来形容。村里能干的人就出去打个零工,维持生计。但自从景区建成后,就不一样了。”记者见到赵霞时,她正在自己的精准扶贫摊位前收拾小商品,金银花、蒲公英以及用山核桃串成的特色小工艺品等摆满了摊位车。
谈起这些年山里、家里的变化,赵霞说,以前家里穷,全靠丈夫外出打工补贴家用,如今虽不能说太富裕,但摊位收入顾住家没有问题。“我要把这个小摊当成一个长久的营生好好经营下去,让家里人的生活越来越好。”
怎么能让小摊位长久经营下去,当然是景区长久在。这不仅是山区群众的愿望,也是李松辰一直努力的方向,“只有把伏羲山旅游项目做得更大更强,才能确保群众可持续增收。”
伏羲山系嵩山山脉东延部分,大大小小的山头星罗棋布,深深浅浅的峡谷蜿蜒交错,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李松辰不断在山上建造项目。由于投入多、回报少,不少人认为他有点傻,但李松辰说,“如果我不坚持下去,也像其他人那样到山上看看摇摇头就走了,就辜负了山里群众的信任,也辜负了自己的初心。”
正是一个又一个旅游项目的建成,让曾经沉睡的荒山苏醒,变成了山民们致富的摇篮。家乡越来越好的发展形势,也让1000余名在外务工的山区青年陆续返乡就业,为山区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今年31岁的马雷闪便是其中一位。
“我家就在伏羲山最深山处的钟沟村,以前也是村里的贫困户之一。”马雷闪告诉记者,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后,他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再回到大山,“但看到家乡的旅游开发越来越好,就萌生了要回来的想法。”2017年,马雷闪回乡加入到伏羲山开发建设中。经过近5年的打拼,如今他已是景区项目的建设负责人,在家门口拿到了高薪。
创新发展,从“过好日子”到“过更好的日子”
伏羲山覆盖3000余农户、12000多人,2013年人均年收入1187元,2020年,人均年收入提升到17900元,每个劳动力的年均收入由以前的不足5000元提升到了5万至10万元,山区面貌得到了彻底改变。
采访中,钟沟村党支部副书记马战营告诉记者,通过这些年来旅游项目的开发带动,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还买了车、买了房,过上了全新的生活,幸福指数大大提升。
谈及未来,李松辰说,他的目标是让老百姓腰包更鼓、日子更好。 李超庆 摄百姓日子过好了,李松辰似乎完成了最初的心愿。然而,他并没有下山的打算,现在的他仍是“一天一上山,不断问发展”。他的目标是让老百姓腰包更鼓、日子更好,让更多的人有活儿干,“当初上山的目的是让老百姓过好日子,现在不下山是让他们过更好的日子。”
他说,巩固得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就要不断创新,继续发展特色新项目,比如在山顶打造清洁能源“小火车”,把伏羲山几个景区串起来,延伸旅游线路,变一日游为两日游、三日游。“那样,衍生出的相关产业就会像雨后春笋般越来越多,不但山里人有钱赚,周边乡镇的群众也可能被吸纳到山上就业。”
资料图:李松辰在山上考察,寻找开发项目。 新密市委宣传部供图“苹果树只有不停地种,才能一茬接一茬有苹果摘。”采访中,李松辰无数次讲起他的“种苹果”理论,他希望能通过不断增加的项目,增加山区群众的就业机会,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这片革命老区走向振兴。(完)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