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非利空 长期是利好 “4+7”带量采购倒逼医药行业转型升级

时间:2018-12-13 08:44:3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12月6日“4+7”带量采购试点预中选结果公布后,两天内资本市场A股、港股医药板块整体“瘦身”约3400亿元。12月9日下午,国家医疗保障局召开媒体沟通会,表示拟中选药品降价幅度符合预期,且中选品种降价将制度性成本及此前存在于药品营销领域的灰色费用置换出来,有利于药品生产企业高质量发展。

  “确保中选药品进入医院并得到优先使用,这是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成功的关键。国家医保局将会同卫健、药监、工信等部门出台一系列措施,为中选药品进医院和确保使用保驾护航。” 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相关部门正打出一套“组合拳”,确保入选产品临床使用。

  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副院长丁锦希教授则表示,“4+7”带量采购将成为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分水岭,倒逼中国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真正走向创新。

  降价幅度符合政府预期

  12月6日,“4+7”带量采购试点预中选结果公布。12月7日,拟中选结果经过公证正式对外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数据显示,31个试点通用名药品有25个集中采购拟中选,成功率达81%。与试点城市2017年同种药品最低采购价相比,拟中选价平均降幅为52%。

  在老百姓欣喜于药品费用进一步降低时,资本市场医药板块却呈现资金“净流出”状态。12月6日收盘,乐普医疗、贝达药业股价直线跌停,华东医药、泰格医药等股价跌幅超过9%。12月7日,医药股继续杀跌。

  “资本市场之所以担忧,主要是出现了极端降幅。”中信证券高级副总裁、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田加强说。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为0.5mg的乙肝治疗药物恩替卡韦分散片,报价仅为0.62元/片,较之近三年平均价格14.14元/片,降幅高达95.62%;而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阿托伐他汀钙片,价格降幅近84%。

  “由于各自费用结构不同、市场结构不同,25个品种降幅有高有低,有降幅达96%的,也有降幅只有10%的。但平均降幅为52%,这个降幅是符合预期的。”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据悉,2017年上海对26个品规药品开展带量采购,平均降幅为54%。

  丁锦希也认为,25个品种中有不少是2~3家同时生产,对这类竞争充分的产品,企业会结合成本、市场等综合报价。目前,25个品种中不少品种在11个城市的份额不足10%,此次“4+7”带量采购占到11个城市公立医疗机构同类产品采购量的60%~70%,且都是独家供应,企业因此加大了主动降价的意愿。此次拟中选品种生产企业都愿意自主降低价格,以价换量。

  记者了解到,在正大天晴的一份电话会议纪要中,该企业高管直言,此次投标志在“确保”:一是确保其在乙肝药品治疗领域的领导地位,二是确保中标。“降价后的影响我们再调整。我们权衡判断了自己的成本和竞争对手的成本,还是能赚钱的。”

  值得关注的是,拟中选的25个品种中,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有22个,原研药有3个,其中原研药吉非替尼片降价76%,福辛普利钠片降价68%,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相比,价格低25%以上——原研替代和“专利悬崖”同时出现。丁锦希认为,这是国家推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后,国产仿制药和原研药同台竞争必然出现的结果。

  兴业证券大健康与消费研究中心总经理、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徐佳熹也指出,25个品种的采购金额无论是对行业还是对于医院销售,占比都非常小,药品降价对医药板块2018年、2019年业绩影响不大。

  挤干水分倒逼企业研发创新

  “拟中选品种价格大幅下降,根本原因是在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模式下,既往包含在销售价格中的销售费用、市场推广成本等‘水分’没有存在必要了。”国家医保局上述负责人表示。

  该负责人认为,带量采购节省了企业四方面的费用:由于市场扩大规模效益,单产品生产成本会相应降低;11个城市联合采购,降低了此前企业参与省级招标时逐个投标的费用;产品销售实现“门对门”,大大降低了企业推广成本,包括“带金销售”费用;医保部门及时回款,也降低了企业资金占用和融资成本。

  Wind数据显示,2017年A股制药板块共有171家上市公司,销售费用共计1298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25%,远高于其他行业。田加强表示,我国仿制药的期间费用率普遍为40%~60%。

  与此同时,带量采购还可实现“两保”“两增”,即保使用、保回款,增加规模、增加品牌影响力。记者了解到,在上海前两批带量采购中,尽管单品种价格降幅较大,但初步统计显示,中选品种平均年销售额增幅为55%~650%。

  “‘4+7’带量采购模式有助于将药企从带金销售的无序竞争中解放出来,转向质量提升和药品研发。”上述国家医保局负责人说。这一观点得到业内专家们的认同。

  丁锦希指出,在带量采购的推动下,国内仿制药企业靠促销赚钱的模式行不通了,今后要么靠质量规模上量,要么靠研发创新药;对跨国药企来说,要么大幅降低原研药价格(或者通过授权跟仿制药企业一起联合生产),要么将利润点放在创新上,引进更多创新药。

  除了走创新之路外,徐佳熹建议,国内仿制药企业还可以向高壁垒仿制、难仿、器械混合体等领域迈进,或者像印度仿制药企业那样,将产品卖到国际市场。田加强则认为,原料药和制剂一体化企业将在未来竞争中占据成本优势。

  事实上,已经有企业在考虑未来发展之路。据田加强介绍,已有企业表示,未来研发会避开“扎堆”的仿制药,而将有限资源投向创新药。北京嘉林药业副总裁马明坦言,企业将转型走创新和品牌仿制药之路,对厂房进行改造,力求通过欧盟和美国相关认证,将产品卖到国外去。

  确保中选产品临床使用

  25个品种涉及16家医药上市公司。而在这些上市公司公告中,很多公司表示了对采购量不确定的担忧。华海药业在此次带量采购中有6个品种拟中选,其公告在“风险提示”中明确表示——“上述产品的采购合同签订等后续事项尚具有不确定性”。丁锦希认为,市场出现强烈反应,与对带量采购信心不足直接相关。

  “此次带量采购不是政府采购,是政府引导的药品采购,其交易双方还是公立医院和药企,最终这个‘量’还是靠医院来保障。如果医院不去推进这项工作,仅靠政府引导是不够的。把‘量’确定了,这项工作就会大踏步推进。”丁锦希直言。他认为,除了一些约束考核手段外,还应当想办法驱动医院、医生、药师,让其主动使用带量采购产品。同时,政府还应对拟中选产品的生产企业进行产品质量、服务水平乃至临床评价等综合考核,对于考核结果好的企业可以适当延长供应期。

  对此,上述国家医保局负责人表示,改革打的都是“组合拳”,国家医保局将会同卫健、药监、工信等多部门,为中选药品进医院和确保使用保驾护航。

  据悉,卫生健康部门将采取“将中选药品纳入临床路径管理”“将优先使用中选药品纳入公立医疗机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等措施。医疗保障部门除“出台支付标准政策,明确医保对同一通用名不同商品名的药品,按相同支付标准支付的操作细则及过渡期政策,引导参保人合理用药”外,还将落实“对因规范使用中选品种而减少医保基金支出的医院,当年度医保总额预算额度不做调减,结余部分按比例留给医院”等措施。

上一篇: 我科学家构建出胎源性疾病创新研究体系

下一篇: 探讨疫苗监管 共研制度建设 中欧疫苗监管...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