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用药误区 享受健康生活

时间:2019-12-02 16:58:1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秋冬换季,不少人患上了感冒,为了缓解不适,常常根据以往的经验,自行购买一些药品来吃。然而这些“经验”中,存在很多不正确的认识,阻碍了身体恢复,甚至造成一些不良影响。本期特别刊登一系列常见的用药误区,帮您掌握正确的用药知识,安全用药,健康生活。

感冒用药误区多

感冒慎用抗菌药

       不少人认为,感冒了,吃点抗菌药就好了,这是错误的。感冒分病毒和细菌感染两种,只有细菌性感冒使用抗菌药有效,但是大部分感冒都是病毒引起的,抗菌药对此类病毒性感冒无效。严格来讲病毒性感冒并没有特效药物,大多数采用对症治疗,依靠人体的免疫系统消灭病毒达到康复的目的,不需要使用抗菌药。滥用抗菌药会导致人体菌群失调、二重感染、耐药等严重后果,甚至产生超级细菌,不仅对患者自身,乃至对整个人类都会产生危害。

喝酒可能加重病情

       有人认为感冒后喝几杯酒,有祛除寒气的效果,对于感冒的恢复有“奇效”。从某些方面来看,喝酒对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热等某些症状有暂时的缓解效果,但是感冒时喝酒如饮鸩止渴,酒后病情会更加严重。这是因为感冒一般是上呼吸道炎症反应,感冒后饮酒会使黏膜血管扩张充血,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进一步加重病情。感冒后饮酒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此外,乙醇可以与多种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例如在多种感冒药中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酒中的乙醇进入人体后,可使人体内的谷胱甘肽迅速减少,导致对乙酰氨基酚生成的某些代谢产物无法与谷胱甘肽结合,导致肝、肾组织损伤,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肝坏死。乙醇还会增加对乙酰氨基酚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严重者引起消化道出血、溃疡等后果。头孢类药品与乙醇结合会发生双硫仑反应。造成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被抑制,使得乙醇在体内代谢生成乙醛后不能继续被氧化分解,乙醛在人体内蓄积,引起乙醛中毒反应。主要表现为面部发热、视觉模糊、头痛、恶心呕吐、心动过速、血压降低,严重者出现呼吸抑制、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等严重症状,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甚至会导致休克和死亡。

退热药不必马上用

      发热是人体自身的一种防御机制,虽然发热时会让身体感觉到不适,但是却有助于机体抗病能力的提高。当体温未超过38℃时,一般没有服用退热药的必要。这是因为,如果在短时间内连续使用或者一次性使用大量退热药,极易造成体温突然下降而导致虚脱。相对成年人,老年人和儿童更容易发生这种状况。最好的方法是采用物理退热法,例如用凉毛巾或者冰袋在患者额头冷敷等。

       当出现原因不明的长期低热时,不要盲目使用退热药掩盖症状,而是应该尽快去医院检查发热原因,避免延误诊断和治疗。在采取相应的退热措施时,还应多喝水,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润喉、镇咳药的使用误区

润喉片不可当糖吃

       润喉片依照功效大致分为三类。

       抗菌类 即杀死细菌,制造口腔的无菌环境,此类润喉片适用于急性咽喉炎(如西地碘片等)。

       滋养类 不能杀菌,主要促进炎症伤口愈合,适用于慢性咽喉炎(如麦冬、胖大海等)。

       遮盖类 此类润喉片药效强劲,会使食用者对疼痛的感觉降低。

       润喉片主要用于治疗口腔、咽喉部的感染性疾病,如咽炎、喉炎、扁桃体炎及口腔溃疡等。因其简单、方便,口感清凉、香甜,广受大家喜爱。然而,不当使用润喉片可能会导致过敏,引发其他口腔疾病。

       润喉片由主药和辅料组成,主药主要由一些抗菌消炎药或消毒防腐药以及一些有抗菌消炎作用的中草药制成;辅料中常加入芳香剂、甜味剂,如桉叶油、薄荷脑、蔗糖等物质,起辅助治疗和改善口感的作用。也正是因为润喉片的口感好,许多人没事的时候就含一片,以为既“爽口”又“润喉”。事实上,润喉片虽然口感很好,但仍然是药物。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润喉片也不例外。如果在没有炎症的情况下滥用,润喉片中的抗菌成分会影响口腔中的正常菌群,引起菌群失调,反而更易诱发炎症的产生。除此之外,还有可能产生一些其他的不良反应,如薄荷喉片可收缩血管,削弱黏膜的抗病能力,引发口腔溃疡;含碘喉片对口腔黏膜的刺激性与腐蚀性很大,并可能引起过敏反应。故润喉片也应当慎用。

       即使出现了嗓子不适的情况也不应该过度依赖咽喉片,首先应该注意科学用嗓,如改变发音方式,改胸式呼吸为腹式呼吸。平时尽量不要大声说话,多饮用温开水,滋润喉咙。多吃一些清肺养阴、化痰的食物,常饮绿茶、菊花茶或食用蛋类、萝卜、梨等,少吃辣椒等刺激性较强的食物以及巧克力等糖分过高的食物。其次,要改掉干咳的习惯,很多人经常用这个动作来清除喉中的痰或者使自己的声音更加清晰,但这个动作会使声带瞬间拉紧,容易造成声带损伤。如果是长期大声喊叫引起的声嘶,宜食用瘦肉类、鸭肉、蛋、乳类等,忌吃辛辣、烧烤食物,更应禁酒。

       咽喉不适不一定就是炎症,某些肿瘤也可能引起嗓子不舒服,应去就诊后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不要一味地依赖润喉片。患者有必要对不同种类的润喉片逐一认识和鉴别,以便正确选用。

镇咳药使用需谨慎

       咳嗽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但有些患者对咳嗽认识不清,认为咳嗽了就应马上使用镇咳药。实际上,有的咳嗽使用镇咳药可能发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镇咳药一般作用于咳嗽中枢、呼吸道感受器或感觉神经末梢,抑制咳嗽反射而达到镇咳的目的。咳嗽实际上也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能将呼吸道异物或分泌液等排出体外。如果咳嗽持续或较严重,就需要用药物干预。咳嗽分为无痰干咳和有痰咳嗽。对于无痰干咳来说,用镇咳药确实可以起到好的作用。但如果有痰液,镇咳药就会造成痰液不易排出。痰液中含有的大量病原体如细菌等,它们的聚集会导致炎症恶化。痰液潴留在呼吸道可能引起呼吸阻塞,造成呼吸困难。有痰尤其是痰浓稠者应促使痰液排出,用药则应使用化痰类的药物,如盐酸氨溴索等。如果有感染,还应使用相应的抗菌药,否则不杀灭致病菌,光镇咳也无济于事。此外,有些中枢性的镇咳药有一定成瘾性,如可卡因或含可待因的镇咳糖浆等,长期或反复使用可产生成瘾性或耐受性,不可盲目服用。

抗菌药使用常见误区

       自从被人类发现并应用以来,抗菌药为人类医疗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因此也被许多人奉为灵丹妙药。例如在二战时开始大量应用的盘尼西林(青霉素),它曾拯救了无数士兵的生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由于人们使用不当,抗菌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抗菌药不等于消炎药

       日常生活中,遇到感冒、发热、咳嗽、外伤,很多人认为是发炎了,首先想到用抗菌药,将炎症和感染相混淆,将消炎药和抗菌药混为一谈。这是不正确的。

       炎症是指人体组织或器官对有害刺激或损伤产生的一种防御反应,机体的这种炎症反应机制可以促进组织损伤的修复,但过于激烈的炎症反应则可使组织坏死,造成功能障碍。引起炎症的原因可以是物理性的,如刀刺伤、烫伤或冻伤,也可以是化学性的,如酸碱导致的损伤;可以是过敏原导致的变态反应性炎症,如花粉、食物或药物引起的过敏;还可以是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生物感染引致的炎症。

       对于一些非感染性炎症的治疗需要用抗炎药物,以抑制过于强烈的炎症反应,减轻炎症引起的红肿热痛等症状,防止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常用的有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吲哚美辛等,或者糖皮质激素类如可的松、泼尼松等。还可以使用物理疗法如热敷、冷敷或红外线、超短波等以减轻炎症反应。

       而感染性炎症的治疗需要根据不同的病原选用不同的抗感染药物,如果是病毒感染,就用抗病毒的药物,例如利巴韦林等;如果是细菌感染就用抗菌药,如青霉素、头孢类等。

使用抗菌药种类并非越多越好

       许多人认为同时使用多种抗菌药能更加彻底有效地杀灭细菌,防止细菌漏网,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抗菌药使用的原则是能用一种抗菌药解决问题就绝对不用多种。临床上联合使用抗菌药是在有指征的情况下,应用两种(或以上)具有相加作用的抗菌药,以达到增强疗效与缩短病程的目的。虽联用抗菌药可以产生1+1≥2的效果,但也有可能产生1+1≤1的反效果。如果盲目联用,不仅不能增强疗效,还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此外,盲目地联合用药还有可能导致耐药菌增多和二重感染风险的增加。轻度和中度感染一般不主张联合使用多种抗菌药;重度感染需要对患者进行严格的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再决定使用何种抗菌药。

抗菌药广谱、窄谱各有优势

       每种抗菌药都有自己特有的抗菌范围,并且只对范围内的细菌产生作用,这个范围被称为抗菌谱。阅读抗菌药的药品说明书可以发现,有的抗菌药治疗范围很广,从咽炎、中耳炎到肠炎等都可使用,而有的适应范围则很小。抗菌谱广的抗菌药称广谱抗菌药,抗菌谱窄的抗菌药称窄谱抗菌药。许多人出于一种不放过“漏网之鱼”的心理,更喜欢使用广谱抗菌药,认为广谱抗菌药作用范围更广,能够更加完全地杀灭细菌。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抗菌药能够帮我们将体内导致感染的细菌杀灭,但在消灭危害我们身体的细菌同时,体内的正常菌群同样也会被抗菌药杀灭或抑制。这些正常菌群受抗菌药影响的大小和所选抗菌药的抗菌谱的广与窄有关系。窄谱抗菌药只对一种或少数几种细菌有活性,广谱抗菌药则对较多细菌有活性,超广谱抗菌药对大多数细菌有活性。抗菌药的抗菌谱越广,受影响的细菌谱也越广,被杀灭或抑制的正常菌群也就越多。

切勿频繁更换抗菌药

       有的患者在使用抗菌药后,短时间内感觉没有效果,马上就换用另一种抗菌药,这样的做法也是错误的。抗菌药到达体内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发挥疗效,这种“打一枪就跑”的治疗方法,不仅对治疗疾病没有帮助,反而会由于用药混乱,导致二重感染,以及使细菌对多种抗菌药产生耐药性,给人体自身造成伤害,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死亡。如果某种抗菌药在开始使用时疗效不佳,首先应考虑的问题是用药时间不足,除此以外还有可能是给药途径不当、抗菌药不能到达感染部位、患者身体状况不佳等原因。如果明确与上述因素有关,则应根据情况在医师的指导下对用药方式加以调整。

减量使用不可取

       近年来,抗菌药滥用成为社会热点问题,许多人了解到抗菌药带来的问题后对抗菌药的使用产生畏惧心理。为了保证使用“安全”,不按照医生处方或者药物使用说明书用,擅自减量使用,如将一次2粒减为一次1粒,或者将一天2次改为一天1次等,以为这样能减少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产生,这也是错误的。抗菌药杀灭细菌的前提条件是其在体内必须达到一定的药物浓度,而人们擅自减少使用剂量往往会造成抗菌药用量不足,从而使得体内的药物浓度达不到治疗所需要的剂量。这样的服药方法不仅无法清除体内的细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反而会由于体内存在的低剂量抗菌药诱发细菌的耐药性,为以后的治疗带来更大的麻烦。

青霉素皮试阴性也可能发生过敏反应

       青霉素是最早应用于临床并且也是临床上使用最多的一类抗菌药。但是由于青霉素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严重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因此在使用前必须经过皮肤过敏试验(通常被称为皮试)。但皮试结果符合率并不是百分之百。由于皮试稀释液的刺激,有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而有些患者由于发生迟缓反应,虽然皮试结果为阴性,但在注射后数小时或数日后才会出现发热、皮疹,甚至过敏性休克。

       注意:皮试结果为阴性的患者也不能掉以轻心,在输液过程中应进行监护或自我观察(输液结束后仍需留院观察30分钟),一旦发生身体不适(如皮疹、发热、哮喘等)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立即停药并进行相关处理和抢救。

       此外,许多人再次用药时往往忽略了皮试,一般建议成人停用青霉素超过7天(儿童超过3天),再次用药时应重新进行皮试。

(摘编自《中国居民用药安全指导》 柯俊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 国家医保局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将20...

下一篇: 新修订《药品管理法》 开创药品监管事业新...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