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诊断常规方法
时间:2017-09-04 00:19:1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乳腺癌的诊断方法很多常用的是乳腺钼靶片最准确是病理诊断一般先行影像检查如有怀疑再进行病理检查随着西医的病理结果与中医证型密切关系的深入研究乳腺的中医诊断也不可轻视诊断的最终目的是治疗中西医联合诊断会对合理的中西医综合治疗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乳腺癌的诊断方法-西医影像检查
乳腺癌的早期检出影像检查占重要地位
①超声检查 :乳腺肿块内微小钙化边缘“毛刺”征纵横比大于 1 癌的可能性最大通过半定量法和彩色扑获技术观察癌肿血流峰值流速彩色像素平均密度血管平均密度对鉴别良恶性肿瘤有很大帮助穿入型血管和MVD对诊断乳癌有较高敏感性
②MRI检查 :采用顺磁对比剂强化再行MIP重建对乳癌的显示率为 1 0 0 %MRS强烈提示乳癌组织内胆碱水平增高 水 /脂肪比率明显大于正常组织 是诊断乳癌重要标准
③CT检查 :薄层扫描能发现直径 0 .2cm癌灶 乳癌增高的相关参数和MVD密切相关较好显示转移淋巴结情况
④X线检查 :对乳癌钙化灶的检出最具优势 X线数字摄影有助CADMWA和CMRP技术能提高判定乳癌的可靠性
⑤红外热像图 :通过数字化定量系统对乳癌热区温度量化分析 标定病变中心与周围组织温差 判断肿块良恶性
⑥微创影像 :对缺乏影像特征的微小病灶开展超声引导活检3D CE PDU改善超声呈像CT引导下活检定性
二西医诊断乳腺癌方法的评价
综合评价针吸细胞学检查癌细胞DNA 含量分析癌胚抗原检测和乳腺钼靶片在诊断乳腺癌中的作用;针吸细胞学检查诊断符合率最高为85.35 %;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DNA 含量的假阳性率最高为34.20 % ;钼靶X 摄片的假阴性率最高为44.54 % ;而4项指标联合诊断使乳腺癌诊断符合率提高到92.35 %假阳性率降至1.96 %假阴性率降至5.93 %4项指标联合诊断可以明显提高乳腺癌的正确诊断率并有助于早期诊断
乳腺针吸细胞病理学不仅对乳腺疾病诊断有重要适用价值而且对乳腺癌早期诊断及分型诊断有重要价值特别对鉴别乳腺增生及乳腺纤维腺瘤有否癌变有重要指导意义穿刺成功率高达100%早期诊断率16.9%总诊断准确率高达 98.6%乳腺针吸细胞病理学具有创伤小简单快速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结果准确等优点各项技术指标明显高于传统诊断方法是目前任何方法无法取代的有较高推广实用价值
三中医证型与西医病理的相关性
研究肝郁痰凝型乳腺癌的钼靶X线影像特点探讨其病理基础例肝郁痰凝型乳腺癌中乳腺类型以致密型及混合型居多(占78%)异常血管征及透环征出现频率较高(占80%以上)腋淋巴结转移出现频率偏低(占12%)
一乳腺癌的诊断方法-西医影像检查
乳腺癌的早期检出影像检查占重要地位
①超声检查 :乳腺肿块内微小钙化边缘“毛刺”征纵横比大于 1 癌的可能性最大通过半定量法和彩色扑获技术观察癌肿血流峰值流速彩色像素平均密度血管平均密度对鉴别良恶性肿瘤有很大帮助穿入型血管和MVD对诊断乳癌有较高敏感性
②MRI检查 :采用顺磁对比剂强化再行MIP重建对乳癌的显示率为 1 0 0 %MRS强烈提示乳癌组织内胆碱水平增高 水 /脂肪比率明显大于正常组织 是诊断乳癌重要标准
③CT检查 :薄层扫描能发现直径 0 .2cm癌灶 乳癌增高的相关参数和MVD密切相关较好显示转移淋巴结情况
④X线检查 :对乳癌钙化灶的检出最具优势 X线数字摄影有助CADMWA和CMRP技术能提高判定乳癌的可靠性
⑤红外热像图 :通过数字化定量系统对乳癌热区温度量化分析 标定病变中心与周围组织温差 判断肿块良恶性
⑥微创影像 :对缺乏影像特征的微小病灶开展超声引导活检3D CE PDU改善超声呈像CT引导下活检定性
二西医诊断乳腺癌方法的评价
综合评价针吸细胞学检查癌细胞DNA 含量分析癌胚抗原检测和乳腺钼靶片在诊断乳腺癌中的作用;针吸细胞学检查诊断符合率最高为85.35 %;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DNA 含量的假阳性率最高为34.20 % ;钼靶X 摄片的假阴性率最高为44.54 % ;而4项指标联合诊断使乳腺癌诊断符合率提高到92.35 %假阳性率降至1.96 %假阴性率降至5.93 %4项指标联合诊断可以明显提高乳腺癌的正确诊断率并有助于早期诊断
乳腺针吸细胞病理学不仅对乳腺疾病诊断有重要适用价值而且对乳腺癌早期诊断及分型诊断有重要价值特别对鉴别乳腺增生及乳腺纤维腺瘤有否癌变有重要指导意义穿刺成功率高达100%早期诊断率16.9%总诊断准确率高达 98.6%乳腺针吸细胞病理学具有创伤小简单快速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结果准确等优点各项技术指标明显高于传统诊断方法是目前任何方法无法取代的有较高推广实用价值
三中医证型与西医病理的相关性
研究肝郁痰凝型乳腺癌的钼靶X线影像特点探讨其病理基础例肝郁痰凝型乳腺癌中乳腺类型以致密型及混合型居多(占78%)异常血管征及透环征出现频率较高(占80%以上)腋淋巴结转移出现频率偏低(占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