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科学家走红,值得称赞但不宜宣扬
时间:2019-11-01 10:28:2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10月29日,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于上海开幕,全球顶尖科学家汇聚于此,共同探讨科学发展前沿问题。此次大会也邀请了许多“少年科学家”,仅有15岁的谈方琳作为大会年龄最小嘉宾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对于少年科学家的说法,谈方琳和其家长都纷纷说“不”,认为言过其实。据新民晚报报道,29日下午起,谈方琳就推掉了多家媒体的专访要求。她表示:我喜欢追科学巨星,而科学巨星最可贵的品质就是脚踏实地、淡泊名利。
诚然,像谈方琳这样的青少年能在小小年纪养成对科学的浓厚兴趣,独立思考,并敢于进行研究探索,是值得赞扬和肯定的。他们让社会看到了蕴含在这一代人身上的可贵潜质,是激励广大青少年学子发扬特长、努力拼搏的榜样典型。但是这不应该成为媒体、网络报道炒作的重点,在如今残酷的教育环境下,这样做无疑是为广大家长形成“神童”情结增添了一剂催化剂,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盲目跟风模仿,也破坏了谈方琳天真无邪的成长环境。
中国的教育一直脱不开激烈的竞争,每个孩子的成长阶段都避免不了同龄人之间的相互比拼,不少人小时候都是生活在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这样的话语之下。谈方琳能引起如此关注议论,其中一方面就是大家又情不自禁地将她同自己孩子的、或是自己的15岁相比较,产生了一定的落差和羡慕心理。这都是强调分数、竞争的传统教育所带给我们的观念烙印。
有关教育部门一直在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取消奥数竞赛、修改部分中学、高校自主招生政策,以降低学生压力,进一步强调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但是家长“唯成绩论”“唯竞赛论”的观念仍然十分严重,不然谈方琳也不会受到这样热烈的关注。虽然人们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成绩优异的天才,可是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像谈方琳一样热爱数学、富有科研天赋。一味的跟风模仿,不仅有可能无法让孩子复制他人的成功,而且也牺牲了本应享有的快乐童年。在这种背景下,孩子的教育成了一场疯狂的军备竞赛,“怎么让孩子成为神童”带给了家长们挥之不去的焦虑情绪。结果就是“量子读书法”这样的荒谬行径层出不穷,“人无我有”的攀比心理带来了“宁可信其有”的荒谬逻辑。
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孩子们生来都只是一张白纸,能染上什么样的颜色,画出什么风格的画作都是未知数,需要父母、老师为孩子提供挖掘兴趣和发扬天性的空间,而不是独断地把“数学”“科研”等孩子不一定喜欢的东西强行填充到他们的生活里,把未来艺术家、舞蹈家的天赋扼杀在摇篮里。孩子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一样能出类拔萃,没有必要追逐“神童科学家”。
对于谈方琳这样的小“神童”而言,饱受关注更不是一件好事。名声大噪之后,是公众视线、社会舆论对他们私人生活的侵犯、是各类繁杂事务对他们学习生活空间的挤占,而心中不知何时浮现的傲慢与自满也将侵蚀纯真的心智……古代有“伤仲永”的惨痛教训流传至今,现代也有曾经的“第一神童”宁铂出家为僧。我们庆幸谈方琳和父母能在曝光热度面前能保持清醒,既然孩子已被称为“科学家”,那就让她保持科学家应有的专注与务实,在兴趣与志向的驱动下继续深入学习。
希望在将来媒体镜头对焦于优秀青少年、报道其事迹时,能够坚持实事求是,为学子的未来成长负责。孩子们需要的是稳定和谐的成长环境,来成就将来更好的自己,而不是遥不可及的榜样和“神童”的虚名。
文/魏卓成(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