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原本不用这样孤独地对抗世界

时间:2019-10-30 20:44:1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少年的你,原本不用这样孤独地对抗世界

“有没有同学知道was和use to be的区别?”

“二者都表示过去,但use to be带着失去乐园的感叹。”

这是最近大热的电影《少年的你》第一场戏的第一句台词。这部电影经过一次撤档,终于在今年末尾上映,4天票房破6亿,豆瓣8.7高分出线。对这部表现校园霸凌题材的电影,大多数观众和影评人说,真实、深刻。

(10.30突破7亿)

电影拍的是校园霸凌,背后反映的是青少年成长经历的困难。剧情展开以两位少年主角的视角来牵引,他们的行为,牵扯出环境对少年的成长施加的压力,精彩的台词对白,大大方方地诉说了行为背后的心理。苦恼不知道青春期孩子想什么的父母,可以引为参考。电影中学校、家庭、社会对少年行为的反应,也默默提示我们反思:当我们说青少年成长的时候,我们还在说什么问题。

开始独自面对未知世界的少年,心里总有一股对抗的力量,这种反骨,青春期的家长应该深有体会。主角陈念和小北,一个目标北京重本的年级前十,一个街头打架的小混混,一个被霸凌,一个被抛弃,相互保护的温暖让他们互相扶持,成为彼此的安全感来源。他们都想走出去,逃离逼仄和欺辱,但最后却走上了一条不能回头的路,孤注一掷,替对方入狱。

少年的孤勇和完全的信任十分感人,但人物的遭遇让观众心里郁结。尤其大人可能会想,为什么遇到困难,他们的第一选项不是向大人求援,甚至连相信一下大人都充满挣扎?这也是电影想讨论、带我们看到的东西——青春期孩子的世界,究竟发生着什么。

世界是一场考试

影片一开始,上学路上密密麻麻的人头,复读学校每个人抱着书背诵,戴耳机练听力,用麻木的表情屏蔽劳累。考试,是最先点名的难题,来自最大的社会环境。不想以后吃苦,就现在多辛苦,每个学生大概都听过这样的话。

教学楼外墙上的红色标语,每天晨跑喊不放弃的口号,每天每班一箱补充营养的酸奶,每次考试换一次座位。学校是一个社会机器,复读学校更加压抑,少年们早就知道了什么是奋力向上爬。甚至霸凌受害者胡小蝶的自杀,我们也无法确定,成绩差是否为她这个决定加了一根稻草。

真实的环境感,仿佛下一秒就能切换到尖子班为高考集体打点滴的社会新闻,或者韩国高三生每天睡四五个小时、印度高考紧张到父母爬到考场窗户外帮孩子作弊的纪录片里。

在密不透风的复读压力中,校园霸凌和同龄人之间残酷的冷漠,成为了现实主义之上的魔幻。这是电影中的主要矛盾,存在于学生时代生活时间最长的环境中。

同样年纪的施暴者

随着剧情展开,我们首先看到了以魏莱为首的小团体,对胡小蝶的霸凌。陈念一直是旁观者,直到魏莱失去了胡小蝶这个施暴对象,她成为下一个受害者,才开始反抗,不再向警察和学校隐瞒,揭露了魏莱的行为,也给自己招致了更多的暴力。小北对陈念的保护,又带来一次施暴者和受害者的关系反转。不断颠倒的角色关系,没有终止的暴力传递。

摘录一篇文章中的数据和事例:

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份全球校园欺凌现状报告显示,每年约有2.46亿儿童和青少年遭受学校暴力和欺凌。

据最高检今年5月份发布的数据,

2018年以来,

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校园欺凌犯罪

案件3407人,起诉5750人。

可这只是冰山一角。

更多孩子和影片中的陈念一样,选择沉默、隐忍;

更多的欺凌不至于极端,但冷暴力、嘲讽、恶意的绰号,都足以对当事人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

孩子的恶意,有时比成人世界,更肆无忌惮。

为什么偏偏就选中了你?

知乎一则回答认为,被欺凌的对象,往往有这几个特征:

这让我想起了小学二年级时班里的一位男生。

他是留级生,成绩很差,经常被找家长。爸爸是位暴躁的中学老师,每次被班主任找去谈话,他都会在班级里当着同学的面对儿子拳打脚踢,班里的男生每次都像看热闹一样看他被打。

再后来,他就成了班里被欺凌的对象。他个子在班里最高,却经常在走廊上被一群男生推倒在地,像他爸爸踢打他那样地被欺负,外套上沾满了尘土。

这个男生冬天喜欢戴一顶帽子,班里的男孩就把他的帽子扔来扔去,他追着去拿,每次急得直哭,却惹来班里女生的一阵嘲笑。

还有些时候,欺凌仅仅是因为:看你不爽。

台湾被霸凌至死的十五岁男孩叶永志,礼貌体贴,但因为喜欢女生的玩意、嗓音尖细、个性阴柔而备受排挤,被骂“娘娘腔”。

班里的男生说:“娘娘腔的一举一动真令我恨不得想扁他,声调举止女性化也就罢了,连个性都跟女生一样。”他会被男同学堵在男厕门口,被扒裤子检查,这导致他课间从来不敢上厕所,只能趁上课时间偷偷去。

校园欺凌通常因为当事人年龄过小,欺凌行为并未造成实质性的伤害,不会引起足够重视。

老师家长很难看到不友好的背后,是由于某个无理的缘由引发的集体性的攻击与伤害。

而互联网时代的校园欺凌又发展出更为隐蔽的形式——网络暴力

《和陌生人说话》栏目里,受校园暴力伤害导致退学的王晶晶,被造谣者在贴吧上以讹传讹,遭遇了冷暴力和肢体暴力。

和电影不同,校园暴力的受害者们没有偶像化的救美英雄,和戏剧化的圆满结局。

隐忍,可能会抑郁。

报复,自己也会成为施暴者。

自杀,生命陨落,一切都失去了。

校园是一个人群高度密集的空间,价值观倡导集体主义。如果你跟大家合不来、不一样,就很有可能成为被排挤、欺凌的对象。

校园欺凌在学校发生的形式往往很隐蔽,老师无法细致关照每一位学生。

摘自:育儿方桌派文章,《 : 现实里的陈念们,没有小北》

电影借警官之口,说出了就处理校园霸凌的困难:“你去找学校,学校只能找家长,你去找家长,家长说,我在深圳打工呢,一年就见孩子一次。

一切开始的地方,家庭

陈念的妈妈,就这个人本身来说,可能是电影里最好的一个家长了,亲切,关心孩子,没有逼迫。可这也许是因为,她仅有的陪伴时间,只够用来亲切和关心。在外逃债打黑工,根本不会和孩子有深入的交流,只有考上好大学走出去的执念,成为母女二人共同支撑下去的力量。她对陈念没有逼迫,可她也逼迫陈念独自生长。

时不时来敲门的债主,完全不能照顾生活的妈妈,陈念对大人,没有信任过。

她不告诉警察胡小蝶的死因,被魏莱一伙人逼到垃圾桶里时也没有告诉回过电话来的郑警官。在最后的审问室逼问中,她为了高考隐忍已久的情绪终于爆发:为什么现在你们每个人都一副要来帮我的样子?

小北对妈妈有一种被动的愧疚,从小就被告知,因为自己,跑了丈夫的妈妈嫁不出去。给孩子买了好不容易吃到的肉包子,边哭边打,这样的经历对不懂事的小孩,可能当时迷茫,回想就会后怕。小北因此离开了她,一个从小就学会牺牲的孩子。长大后,他想要极力地摆脱这种愧疚,极力地告诉自己,我没有错。这个世界就是,不欺负别人,就被欺负。

青少年比看起来更需要你,

家长却从来不知道自己有多重要。

这是乔西·西普在《解码青春期》认为青春期家长必须具有的三种关键思维模式之一。

“在开发以及培养青少年的成长资产方面,父母的潜在影响最大。因此当基督教青年会的研究人员说,孩子本能地想和他们的父母多待一会儿的时候,不过是在重申这个真理。孩子知道他们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些什么。他们或许无法描述出那到底是什么,但是内心却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当你还是个青少年时,似乎一切都是不可靠的。在你青春期的生活里,一切都在变。每个人对青春期的问题都感到如此恐慌。每个人都知道将有重要的事情在他们身上发生,一些将改变他们,使他们就此定型的事情。但是,他们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去看穿那令人害怕的迷雾。于是,每个人心中只剩下令人恐惧的不安和害怕。”

“对青少年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能够证明有人喜欢自己。在一个充斥着爱是有条件的,爱是建立在表现、外表、人气这一切的基础之上的社交世界里,青少年真切地渴望有人对他们感兴趣、有人会照料他们、有人为了他们而存在、有人愿意把时间和注意力集中在他们身上。”

魏莱,提到打电话给家长,提到报警,就会从睁着美丽眼睛放毒话,变成瞪着眼睛自我害怕式威胁的女子。为了不让爸爸知道自己被退学,又要复读,她可以毫无自尊地跪下来哭着求陈念。颐指气使或者下跪求饶,对她来说,没有本质区别,她没有要坚持的自我,只有不想成为父母鄙视的坏孩子的恐惧。家里的奖杯不允许,妈妈说要和好人交往的信条不允许。

在同龄人面前、甚至警察面前,魏莱都有种纯正的冷血,不慌不忙,有理有据,玩弄对方于鼓掌的气场。但面对父母的期待和要求,她的冷静只是恐惧不安的保护壳。她不能摆脱父母的控制,不敢不做“好孩子”,于是把这种控制以暴力的恶性形式发泄到同龄人身上。

《解码青春期》

家长必须的关键思维模式之二

游戏规则变了,你也得变

“当孩子长到十几岁时,他们在身体、认知、情感,以及社交范围等各个方面都会发生巨大的转变。于是,他们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取的东西也不一样了。采取教练的心态,让他们自己应对这些挑战,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而你,仍然和他们在一起,只需给他们提供指导和鼓励就够了。”

“关注个性发展,而不是只盯着结果”,是区分好教练和伟大教练的特质。“我们控制不了结果。超出我们控制能力的事情常常发生:伤病、运气不佳,或者碰到更强大的对手。不过,虽然我们控制不了结果,但我们能够控制我们的准备、我们的性格,以及我们如何应对胜利和失败。伟大的教练知道,生活远不止我们可能取得或者无法取得的成就,生活关键在于我们的内心。”

电影中,郑警官说,成长就像跳水,水面下有石头有鱼虾,只管跳就好了,都是这么不明不白长大的。如果家长是爱孩子的,为什么要让孩子在不明不白中头破血流,为什么不能用自己的经历,为孩子扫除一些成长道路上可能遇见的困难?

如果你已经有了“家长对青春期孩子比你想象得重要”,和“游戏规则变了”的思维模式,你已经有了去了解孩子的正确心态,请在和孩子交流之前,多想想这两个准则。打破青少年的魔咒,需要时间,摘取一些《解码青春期》中的提示:

绝不取消约定

不要让任何事打扰这一晚。取消约定比压根不约更糟糕。如果你对其他人说“不”很难,直接告诉他们:“很抱歉,我那个时间有约会了。”或者说:“真抱歉,我那会儿有一个重要的会议。”没错,你确实有一个重要的会议,这不是撒谎。千万不要取消约定,那样做,你会失去他们的信任。

让约会变得有趣

不要花费整个晚上的时间去探讨如何让你们的关系变得更好。把时间用来做一些你们都很喜欢的事。这样做才会让你们的关系变得更融洽。拉一个清单,列出你最想做的事情,让孩子也列一个同样的清单。看百老汇音乐剧,看当地的体育比赛,周边名胜古迹一日游,去他们喜欢的超酷、超有意思的餐厅——什么都行。对照双方的清单,然后一起规划做这些事情的时间。

你是成人。所以,你得积极主动地去买票,去做其他准备事宜。

要预料到这个约会可能不会那么顺利

这需要你相当成熟,因为青少年很有可能会激怒你。青少年可能会对你无礼、冷淡你、疏远你,或者沉默寡言。恭喜你!你拥有的是一个货真价实的青少年。你必须迎难而上。要相信,你们在一起的时间是一个播种的过程。不断实践,你会做得越来越好。如果你感觉你们之间什么事都没发生,那太好了,这就是最好的效果!

《少年的你》给了两位主角一个温暖的结局,虽然父母缺位,他们却幸运地遇到了冒着风险提供帮助的警官,告诉陈念你做得对的老师。但现实中,不是每个陈念,身边都有一个小北。青春期的孩子,比他们看起来更需要父母支持。别让你的孩子在成长路上,一个人孤独地对抗世界。

《解码青春期》

(美)乔西 · 西普

湖南教育出版社 | 青豆书坊

上一篇: 2019新阶层助推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内江举...

下一篇: 关注|全省突发事件心理救援桌面推演在石家...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