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前首富竟是他,外国人来广州做生意都得先见到他家拜访!
时间:2019-10-29 15:59:3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说到哥德堡号,就不得不说到清代的中瑞贸易;说到清代的中瑞贸易,有个中国人的名字不得不提。他就是曾经的广州首富潘振承(“承”一作成),广州“同文行”创始人,首任十三行公行总商,当年瑞典商人在广州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潘振承(1714-1788),又名启,字逊贤,号文岩,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白礁(今福建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白礁村)人。其父潘乡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家庭较为贫苦。潘启是家中五个儿子中的老大,他13岁就开始辍学,到海边给人当船工。
三下吕宋,外语深通
据族谱记载,他曾“往吕宋国贸易,往返三次,夷语深通”。
闽南有句俗语叫“行船走马三分命”, 说的是海上船工的危险性。但穷人家的孩子,为了生计,哪有太多的选择。 他曾经三次跟船南下吕宋(今菲律宾),贩卖茶叶、丝绸、瓷器等物品给西班牙、英国、葡萄牙等外国商人,获利颇丰,积攒了他人生奋斗历程的第一桶金。
在大帆船时代,远洋航行深受季风气候、洋流的影响,商船每次买卖货物后,并不能及时启航,要等到顺风顺流时才会出发。这样,每一次出海谋生,潘启都有一段逗留吕宋的时间。
他是个善于学习的人,靠着年纪轻、头脑灵,在滞留吕宋时期,他学会了西班牙语,广东英语与广东葡萄牙语,可能还会澳门葡萄牙语,据说这是十八九世纪穿行亚洲的各国商人常说的方言。通晓外语给潘振承日后从事洋行带来巨大的优势。
到广州发展,创办同文行
积攒一定本金后,24岁的潘启于乾隆三年(1738年)由闽入粤,到广州谋求更大发展。 广州是清朝当时最大的进出口贸易港,他先是在一个姓陈的老乡开的洋行里做事,由于工作努力,能力出众, 陈姓老板十分信任他,委以重任,他因此积累到了很多洋行生意的经验和人脉。
1742年,陈姓老板“获利荣归”,积攒了足够资金和阅历的潘振承便向朝廷申请当十三行行商,获准后仍以原商号名经营洋行。数年后,更名为“同文行”。“同文行”的意思是“没有语言障碍的公司”,他又给自己选了商名“启”,以显示其创业的志向。
由于他务实开放、经营有方、敢为人先,生意越做越大,积累了雄厚的财富。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潘启被清政府选为广州十三行商总,是历史上连续出任商总时间最长的商人。
十八世纪的“世界首富”
兴盛期的潘家不仅是广州首富,而且富可敌国。
潘家究竟有多少钱?当年与潘启做过生意的一个法国商人曾给《法国杂志》报料说,潘家每年消费多达300万法郎,财产比西欧一个国王的财产还要多。为此,潘启被《法国杂志》评为十八世纪“世界首富”。
而且潘家之富贵,达三世之久。在广州一口通商85年历史中,潘家担任总商的时间就占去39年。当年的潘家花园规模超过大观园,洋人都以在潘家花园宴饮过当做殊荣。
▲ 潘家花园海山仙馆,由英国画家托马斯·阿罗姆(Thomas Allom)绘画。
“夷人到粤必见潘启官”
潘启做洋行贸易做得如此成功,据说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语言优势
由于他懂四国语言,与外商打交道有很大的优势。
和洋人打交通多,他也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在广州十三行中,他第一个使用汇票与外国商人贸易结算,减少白银交易所带来的不便,促进了资金的快速流转。
二是他与洋人关系都很好
清朝政府一直都是重农轻商,对海外贸易几乎没有主动进取意识,在天朝大国的傲慢心理下, 早年来华贸易的外国商人,一开始受到很多限制和轻视。另外,由于广州行商是垄断贸易,洋人在商业出现问题时相对弱势。
但是潘振承为人公允,与洋商打交道时不卑不亢,以礼服人,以诚相待,遵守国际市场游戏规则,因此赢得洋人的广泛尊重。外国人都称他为“潘启官”,“夷人到粤必见潘启官”。
三是诚信经营
当年外贸生意中,最大的出口商品是茶叶。每年大约有一百条各国船只冒着巨大航行风险来到中国,就是为了茶叶。
但是外国商人面对中国茶叶的品质问题,常常头大。
▲ 十三行时期广州茶叶店铺。
有史料记载,清代广东行商在出口茶叶时有以次充好的情况。茶叶不同其它商品,其等级和品质不容易一眼望知,即使检测也只能抽检,因此就有商人装箱时投机取巧,将品质好的茶种放在箱的上层,中间部分混入品质低的茶叶,有时甚至会发生以“废物”(比如其他树叶)代替茶的情形。这种“混合茶”在伦敦时常遭受批评,但英商索赔时却很困难。
在诚信普遍缺乏的时代,潘家出口的茶叶质量却没有发生过问题。为了取信外商,他还开了退赔茶叶的先例,愿意赊购商品,只要有任何品质问题,索赔一箱就补偿一箱,为此东印度公司称赞他为“行商中最有信用之唯一人物”。
也正是由于他信用可靠,为了拿到他家的货,外商常常乐意给他预付款。1772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管委会给潘启的生丝预付款银12.5万两;1774年底,生丝预付款银24万两;1780年,又预付给潘启白银60.15万两。同文行充足的资金运转,进一步扩大了他的贸易量。
▲ 位于广州南华中路的潘氏大院是目前少量现存的十三行遗址之一。
瑞典人心目中的中国NO.1
瑞典东印度公司第一艘商船来广州贸易时,与之做生意的就是潘振承。当时他还在陈老板的商行做事,自己跑上跑下,尽心尽力,给首次来华的瑞典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瑞典人满载而归后,取得了很好的利润,于是便接二连三地派船来华。
经过几次合作, 瑞典人认定了潘启是个见多识广又诚实可靠的生意高手,瑞典东印度公司从此认定买他的货色,成了他的固定客户。 包括“哥德堡号”在内的瑞典商船每一回出现在珠江口时,都指名要和他的洋行做生意。
曾有人著述认为潘启曾到过瑞典。但以当年往返欧洲一趟少则两年,多则三年的时间推算, 这种说法又不太牢靠。不过,虽然无法考据他是否真的到过瑞典,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那就是,潘启名下的同文行与瑞典的商贸来往是非常密切,而且关系超好的。
虽然总量来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的贸易额最大,是潘启最重要的商业伙伴,但是对于瑞典东印度公司来说,潘启和他的同文行却是瑞典对华贸易最重要、也是最信任的商业伙伴,是瑞典人心目中的中国 ‘NO.1’。
▲ 十三行时期的广州。
直到今天,瑞典的哥德堡博物馆仍藏有潘启的玻璃画像,这是欧洲所有博物馆中唯一珍藏的一幅古代中国人画像——据说这是当年潘先生亲自送给瑞典东印度公司老板兼大班尼克拉斯·萨尔格林(Nicles Sahlgren)先生的。 瑞典人没有忘记“哥德堡号”的历史贡献,同样没有忘记这位中国合作伙伴。
哥德堡大学图书馆至今还珍藏着一份购货合同,上面有潘振承于1767年的亲笔签名。
作为商人,潘振承在中国历史上没有留下太多记载,但是在外国青史留名,让外国人在博物馆怀念的,可以说是极少的了不起的人物了。
------------------------------------------------------
声明:本文编撰推送属非商业行为,如涉及著作权问题,请著作权人或著作权持有人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3461003623@qq.com(本QQ为工作号,不加好友),我们将妥善处理。转载请注明转自“黄埔文化遗产”(ID:hpwh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