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禅城大工匠登上学习强国平台!

时间:2019-11-19 20:14:2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喜报!禅城大工匠登上学习强国平台!

本文登上了学习强国广东学习平台!

祝贺!

昨日,“首善禅城匠心筑梦”——2019“禅城大工匠”命名大会举行,新晋10名“禅城大工匠”亮相。

从2016年至今,禅城区已经三次高规格举行了“禅城大工匠”命名大会。“禅城大工匠”的举荐遴选结合了佛山这座制造业大市的产业发展谋划,以及禅城区产业发展现状,在面向全区先进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领域遴选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纵观此次获命名的“禅城大工匠”名单,他们所在的企业既有陶瓷等传统支柱产业,也有生物研发等现代服务业领域,他们已经成为禅城产业转型和城市提质的生力军。

珠江时报记者对此次命名的10名“禅城大工匠”的学历、工龄、所处行业等多个维度进行“解码”,从中窥见禅城用人视野、产业格局、创新格局、城市精神。

昨日上午,2019“禅城大工匠”命名大会举行。珠江时报记者/穆纪武摄

从学历构成看用人之道

不拘一格聚才用才

34年前,从技校毕业的王锐明进入海天公司成为一名实习技工。身边的“大师傅”却跟他一样,做得汗流浃背,甚至比他还卖力使劲,王锐明被这种扎实认真的钻研精神深深感染。当时,有位前辈给他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只要你能沉下心来,打好基础,真正把机器弄懂摸透,往后肯定有成为能手的一天。”

这一句话成了他奋斗的动力。后来,王锐明埋头苦研,先后成为工段长、企业工程技改的主要带头人之一,并主导研发了6项授权专利、参与研发了11项授权专利。昨日,他被命名为2019“禅城大工匠”。

王锐明是众多人才在禅城一步步成长为大工匠的缩影。

经珠江时报记者梳理资料发现,新晋10名“禅城大工匠”中,有5名是大专及以下学历。学历分布显示,禅城举匠不拘一格,不唯学历。

同时,10名大工匠中既有高级工程师,也有一般工程师;既有高级职称,也有无职称。这说明,成为大工匠不一定要有高学历高职称,只要具备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就能被禅城这座城市所识、所爱、所育、所用。

禅城是国内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数百年来一直流淌着工匠精神的血液。一直以来,禅城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以人才为支撑发展第一资源,打造尊才聚才用才新生态。2018年,在人才“禅十条”基础上,禅城推出九大人才新政,进一步扩宽人才政策红利的覆盖面,并投入3亿元,实施“通济英才”工程,包括“通济英才”聚力计划、启航计划、腾飞计划、梦工厂及星管家。

一系列政策的拉动下,禅城人才集聚效应显著。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区人才总量累计达到25.1万人,其中副高及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1.1万人,技能人才15.5万人,省部级以上人才共23名(国家级人才15名,省部级人才8名)。

数字背后,是禅城打造尊才聚才用才新生态、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积极探索,更是禅城培育、壮大工匠精神的生动印证。

从工龄长短看工匠精神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珠江时报记者梳理资料发现,今年“禅城大工匠”的平均工作年限为30.1年,其中最长“工龄”64年,最短“工龄”12年。这背后,蕴藏着干事创业的成功密码。我们不妨分析几个工匠故事。

刘炳

宽敞的工作室内,靠墙摆满了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陶塑作品,临窗的木桌旁,刘炳静静地坐着,聚精会神地盯着眼前的陶泥人物,对线条肌理进行调整和修改。这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炳的日常工作写照。今年80岁的刘炳,从事陶艺创作64年,至今依然每天到佛山市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二楼的工作室进行陶塑创作。“石湾公仔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要坚持做到老,学到老。”刘炳说。

“20年前,大年三十逛祖庙,没想到20年后,我能成为佛山祖庙修缮工程负责人,我感到很荣幸、自豪。”说起12年前修缮佛山祖庙的经历,新晋的“禅城大工匠”、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工程责任工程师黄文铮感触颇多。包括祖庙,100多座古建筑在他手上“重生”,这是他入行32年交出的亮眼成绩单。在他看来,从事古建筑修缮工作,首先得热爱这个行业,把热爱转化为专注,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手法技艺。

黄文铮

无独有偶,像刘炳、黄文铮一样,一心一意钻研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匠人还有很多,如国家级烹调技师、禅城区“粤菜师傅”吴启莹,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邓燕平。值得关注的是,他们的平均工作年限46.5年,远远高出整体平均年限。这恰恰说明了传统文化行业“耐住寂寞、才能守得花开”的艰辛。

相比于传统行业,本届“禅城大工匠”中从事新兴行业的平均工作年限则要短些,为17年。其中,今年36岁的麦剑,是本届年轻的“禅城大工匠”代表之一。

麦剑

麦剑是广东睿江云计算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总工程师。从业13年,他总改不掉背双肩包的习惯,电脑也从不离身。在云计算刚起步、行业标准尚处空白阶段,麦剑死磕技术创新,攻克技术壁垒,完成睿江云平台的底层设计和架构搭建,实现从“0”到“1”的突破,并转型为华南地区领先的云计算数据中心运营商,生动诠释“一项技术改变一家企业”的互联网故事。在他看来,信息产业虽然是新兴行业,年轻的从业者也比较多,但同样需要“沉住气”,“做技术打好基础很重要,不走捷径,就是捷径。”

在禅城区委副书记、区长孔海文看来,工匠精神并不专指某个领域、某个行业、某一类人,而是贯穿于各行各业、每个岗位的职业精神,“每个人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各自岗位上严谨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就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践行。”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0名“禅城大工匠”中,多达8位拥有发明专利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更有不少工匠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并跻身国际先进水平。如黄文铮带领团队花了三年时间,开创出独特的吊升系统和方法,取得了“古建筑屋脊整体吊升方法”发明专利,并凭借这项专利获得第十二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邓燕平

而即使在传统工艺领域,创新实践也随处可见。如邓燕平研究民间剪纸17年,首创佛山“功夫剪纸”,把佛山的功夫文化与剪纸文化相结合,让佛山两大文化名片闻名海内外。

从行业分布看产业格局

新兴与传统产业齐发力

“来佛山,游禅城,读懂岭南!”岭南文化是禅城的重要名片。新鲜出炉的10名“禅城大工匠”中,有3名来自传统文化行业,既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石湾陶艺名家刘炳、剪纸大师邓燕平,也有让古建筑焕发生机的文物保护工程师黄文铮,这恰恰说明了禅城对岭南文化的传承,也展现了千年古城的文化魅力。

早在唐宋年间,禅城手工业已十分繁荣,陶瓷、纺织、铸造、医药四大行业鼎盛南国,“石湾瓦甲天下”的美名更是传遍全国。时至今日,岭南文化在禅城依然繁盛,并呈现出新的形态。从举办行通济、北帝诞、华光诞等大型文化活动,到举办高铁经济带旅游博览会、佛山陶艺设计周等文商旅跨界融合活动,禅城围绕“岭南文脉、品味禅城”品牌建设,通过“以文搭台、以文促商、以文兴产”,打造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齐头并进的“大文化”格局。

从推动佛山跻身明清“天下四大镇”“四大聚”,到如今推动岭南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这种穿越时空的联系,证明着一个事实:禅城既是岭南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引领者。

在深耕岭南文化的同时,禅城也培育出自身的优势产业。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禅城在珠三角地区率先启动工业化进程,建筑陶瓷、纺织、不锈钢、童服等产业迅速崛起,走向全国;海天、东鹏、日丰等明星企业从禅城出发,成为在全市、全国乃至全世界叫得响、立得住的品牌。

王锐明

当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面前,禅城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全球创新资源,做大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功能,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佛山首善之区。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禅城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建陶、纺织、童服等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加速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新晋的“禅城大工匠”中,来自传统优势产业的2名代表,正是通过技改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王锐明,30年如一日潜心技术攻坚,取得17项授权专利,为海天重大技改作出突出贡献,为刷新“中国味”品牌新高度立下汗马功劳;戴永刚,聚焦行业前沿技术,从负离子陶瓷、自洁陶瓷、调湿陶瓷到发泡陶瓷,一项项技术创新引领消费升级,为企业取得不菲效益的同时,也为佛山陶瓷打开未来世界。

这边,传统优势产业正“老树发新芽”,那厢,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杜蔚安

杜蔚安,来自生物技术行业,他突破国外公司技术封锁,成功研发国内首款商品化五色荧光DNA监测试剂盒,推动法医DNA检测试剂盒实现国产化。

罗焕均

罗焕均,来自电子技术行业,是不断追求第一的“电源人”,曾主导研究“离网式可再生能源发电智能控制系统”和“太阳能高频智能化逆变电源研究”,并获得国家专利。

麦剑,从事互联网技术研发,是云平台“建筑师”,并推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建陶等佛山制造业结合,赋能传统制造更好转型升级。

这3名新晋“禅城大工匠”均来自新兴产业,从侧面说明了新时代工匠精神已经成为推动禅城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并在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等现代产业体系中不断涌现出新生力量。

吴启莹

韩彦明

值得注意的是,入选2019年“禅城大工匠”的还有2名“工匠园丁”。吴启莹,国家级烹调技师,虽年逾古稀,但仍致力传承佛山饮食文化,把灶台变讲台,并建立技师工作室,将57年所学所思传与后来者。韩彦明,佛山市华材职业技术学校高级讲师,时刻留意汽车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并将新理念、新思维、新技术贯穿于日常教学中,带领华材职校的汽修专业发展成为国家示范专业。

记者观察:

以工匠精神照亮禅城高质量发展之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弘扬工匠精神,不仅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是新时代振兴传统工艺、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和重塑中国“质量时代”的必然要求。

作为佛山中心城区、老城区,禅城是佛山古镇所在地,更是佛山工匠精神重要源头。早在唐宋年间,禅城以制造业为主的手工业就已十分繁荣,陶瓷、纺织、铸造、医药四大行业鼎盛南国。

可以说,佛山“中国四大名镇”的盛名,离不开专注工艺、精雕细琢、持之以恒、奋斗不息的禅城工匠们的匠心与坚守,体现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一代又一代的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炳视陶塑如生命、80高龄仍勤耕不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黄文铮花三年时间攻克“古建筑屋脊整体吊升方法”,让千年祖庙在百年大修中重放异彩;创新领军人才杜蔚安12年潜心研究DNA相关技术,成功研发出国内首款商品化五色荧光DNA检测试剂盒,补齐国内DNA检测短板……

他们是从庞大的技能人才和产业大军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在他们身上,不仅彰显了新时代禅城工匠的优秀品质,更凝聚着禅城这座工业名镇数百年匠心沉淀的精神气质。

当前,佛山正全力以赴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等中心工作,作为佛山的中心城区,禅城正以做大做强做优佛山中心城区功能为使命,努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佛山首善之区。

建设首善之区,一刻也离不开工匠精神。无论是促进新旧动能转换,还是打造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形态和现代化治理水平,禅城都亟待激发和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

而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加速推进,禅城对创新人才、知识性工匠的需求也将进一步爆发,这也能为工匠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一大批像刘炳、黄文铮、杜蔚安等技艺超群、专注创新、敬业奉献的大工匠将会不断涌现。

让工匠与城市相互成就、相互融合,共同书写高质量发展新故事。这样的愿景正在禅城变成现实。

统筹 | 珠江时报记者黎小燕

文 | 珠江时报记者陈颜梅 黎小燕

通讯员 | 禅宣

编辑 | 欣怡

上一篇: 原创接受不了别人背叛的四个星座,一次背叛...

下一篇: 折叠屏手机市场价攀升,手机面板出货却陷入...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