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砍头息频现、业绩持续堪忧,转型无望的趣店该怎么办?
时间:2019-11-15 07:26:1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编辑 | 于斌
出品 | 于见(ID:mpyujian)
平台“原罪”频陷争议、近年来努力“洗白”上岸却饱受质疑、大白汽车等新兴业务布局失败......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高调”的趣店和它的创始人罗敏“低调”了很多。
但这种低调并不能掩盖趣店一直以来面临的大量争议,甚至,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关于趣店现金贷等问题的相关争议仍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遥想上市第一年,趣店在巅峰期的市值曾经破百亿,但目前20亿左右的市值水平显然让趣店不断陷入更大的舆论漩涡中。再联想到罗敏曾经放出的千亿美元市值“豪言”,我们不由地感慨趣店“堕落”速度之快。
趣店的故事还能继续讲下去吗?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额现金贷砍头息问题持续存在、业绩与转型成绩“堪忧”的它可能并没有办法解决长久以来针对它的诸多质疑,未来趣店到底应该怎么办?
现金贷砍头息频现,趣店难解用户投诉之殇
虽然从成立至今趣店从未摆脱过校园贷与现金贷的“原罪”,但一度的,随着国家对于网贷行业相关监管政策的加强,趣店存在的现金贷砍头息问题似乎早已不再成为坊间关注的焦点。
但事实却是,曾经被大量媒体“口诛笔伐”过的趣店现金贷砍头息问题并没有就此消失,它反而被很多媒体再次曝出“死灰复燃”。
就在几个月前,有多家媒体报道了趣店借款人投诉趣店以“强搭”保险、收取高额保险费的的方式进行变相“砍头息”,这又让趣店陷入了持续性的质疑声中。
据报道,趣店旗下现金贷平台“来分期”被大量用户直指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强制搭售保险并收取高额保险费。
两年前趣店赴美上市之后,它一跃而成为国内广为人知的“分期信贷第一股”,而随着趣店的上市,它过去因与蚂蚁金服展开合作而在支付宝中以第三方服务入口接入趣店“来分期”的操作让“来分期”迅速积累了大量的用户,虽然后期支付宝取消了“来分期”展示入口、蚂蚁金服也宣告与趣店停止合作,但“来分期”显然靠此吸引了大量借款人的“信任”。
可惜,就像蚂蚁金服选择“抛弃”趣店一样,“来分期”业务的后续发展也同样逐渐为消费者所“抛弃”,大量用户投诉的声音开始涌现出来。而通过以21CN聚投诉、黑猫投诉等互联网投诉平台中的投诉帖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用户投诉都聚焦在“强搭保险”、“高利贷”、“暴利催收”这几方面,关于趣店的种种质疑并未随着时间而消退。
多位投诉人在网络投诉平台上表示,自己通过“来分期”办理借贷业务之后,突然发现自己在保险公司购买了相关保险,而此前趣店方面并未告知相关事项,用户在后续的沟通交涉中也无法得到让人满意的答案。
以绑定保险的形式来获得额外的利益,而且是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这也就难怪趣店会被大量消费者质疑为变相收取“砍头息”了。
趣店二季度财报“表面风光”之下,存在大量隐忧
今年8月,趣店公布了最新的2019年第2季度财报。根据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趣店在今年第二季度实现的总营收为22.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57.1%。同时,趣店在今年上半年实现了7600万的注册用户和610万的服务用户,累计借款用户超过1830万。另外在具体业务表现方面,趣店旗下的开放平台业务实现了近4亿元人民币的收入,环比增幅高达150.8%。
但是,这样的一份财务数据却被大量业内人士直指“表面风光”,原因无它,市值大幅缩水近八成、政策环境持续收紧、大股东纷纷减持趣店股票、蚂蚁金服取消合作、新兴业务条线试水失败......这些持续爆发的负面新闻都在“拷问”着趣店的真实现状。
在2019年第二季度的财报中,趣店创始人罗敏曾表示:“我们将继续专注于基于技术的消费信贷服务,并已停止在消费信贷机会之外的努力”,这样的“话术”被媒体解读为罗敏试图将趣店与过去遭受的大量质疑作切割,但趣店真的能够切割成功吗?
从资本市场的表现以及趣店推行的大量业务尝试来看,趣店的这种切割显然并没有获得市场与用户的认可,而它如此难以与过去“告别”的核心原因就在于,趣店过往的名声实在是太差了。
以“趣分期”为前身的趣店,其起家之本就是依靠饱受抨击的“校园贷”业务,这种“原罪”是趣店想甩也甩不掉的。而过往罗敏种种高调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操作更是时常将趣店钉在“人血馒头”的“耻辱柱”上。
随着国家针对“校园贷”监管的重拳打击,以及社会舆论的广泛质疑,趣店不得不选择暂停了“趣分期”业务,但令人失望的是,就在它宣布退出校园市场、正式更名为趣店的一年之后,趣店却又被媒体曝出私下向在校学生提供借款、分期消费业务,这加深了公众对于趣店的质疑。
而在“校园贷”之后,向消费贷、现金贷业务转型的趣店仍然未能摆脱用户的大量质疑,在那段时间里,关于趣店“高利贷”、“砍头息”、“裸贷”、“强制保险”等问题一直为人所诟病。
在这种背景之下,监管趋严、竞争加剧的现金贷市场俨然已经没有了趣店的位置,它一方面缺乏像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巨头们那样的用户基数与消费场景,另一方面又只持有包括融资担保在内的“地方性”金融牌照、只能进行借款担保等业务,所以在现金贷市场,趣店注定是要面临更大的瓶颈。
也鉴于此,在“校园贷”失去市场之后,趣店频繁地往消费贷、现金贷、助贷业务等方向转型,意图找到企业新的增长点,它还在上市之后孵化出了以大白汽车、趣学习、唯谱家等为代表的大量新兴业务条线,可惜这些业务无一不遭遇了“一地鸡毛”的处境,纷纷被趣店所“抛弃”。
老业务深陷监管与质疑,新业务大量“流产”,于是趣店在行业中的地位愈发“尴尬”,它也不得始终处于“找出路”的状态。但趣店真的能够找到“出路”吗?今年遭遇蚂蚁金服清空股份之后,趣店在流量和背书上已经失去了它所倚仗的最大靠山;作为“非主流”金融机构的它,没有金融牌照的“硬伤”可能会给它带来长期的隐忧;在行业中缺乏获客、风控甚至口碑优势的它,也越来越难以获得用户的普遍欢迎。
2018年8月,蚂蚁金服停止与趣店续签相关商业协议;2019年4月,蚂蚁金服清空持有趣店的所有股份,而在此前,趣店的另外四大股东都选择了清空或减持趣店的股票,趣店前景被“看衰”已经成了路人皆知的事实。
眼下,对于趣店来说一个最大的隐患可能就是,在互联网流量“红利”消退的今天,没有了任何流量与技术优势的它将如何维持自己的营收和业务增速?过往诸多问题对于趣店的影响,可能会在后面的时间里持续蔓延开来。
押宝“开放平台业务”,但这会是趣店的未来吗?
“内外交困”之下,多次变换业务方向的趣店显然也意识到了自己所处的艰难境地,所以它将以对接机构资金、为金融机构提供助贷服务的“开放平台业务”作为自己的未来方向。从财报的角度来说,开放平台业务确实也实现的较大幅度的增长,在今年第二季度为趣店贡献了4亿元人民币的营收,也成为趣店财报着重强调的重点。
但开放平台业务真的能够成为趣店未来的主力营收来源吗?不论从监管层面、竞争环境层面,还是从趣店自身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来看,答案都不乐观。
从去年到今年,国家相关监管部门对于网贷行业的监管力度始终在加大,以《关于做好网贷机构分类处置和风险防范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实P2P网络借贷合规检查及后续工作的通知》为代表的多份文件的出台表明了监管部门对于网贷行业“重拳”治理的决心。
从表面上来看,趣店向开放平台业务转型似乎是在监管环境下“顺理成章”的举动,毕竟网贷业务已经非常难做了,着眼于以助贷业务为主的开放平台业务似乎是一条还不错的路。但需要指出的是,趣店的转型更多是“被动之举”,因为开放平台业务并非一片“蓝海”。今年以来,已经有大量上市互联网金融企业相继在自己的财报中披露了助贷业务,这种一片“红海”的竞争态势对于趣店来说显然不容乐观。
再加上虽然趣店在今年第二季度实现了开放平台业务的高速增长,但趣店目前的主力营收来源仍然是老业务,在流量困境、用户困境等多重危机之下,人们很难相信趣店未来还能否继续保持开放平台业务的高速增长态势。
行业的普遍共识是,目前主流的网贷机构仍然还将以网贷业务作为自己核心的营收来源,强监管之下,开放平台业务虽然是大家转型的主流方向,但明显还是需要一定的过渡时间才能完成。
暂且不谈趣店能否“撑到”开放平台业务“柳暗花明”、成为其主力“输血”渠道的的那一天,目前开放平台业务本身还存在的诸多质疑也给趣店的转型押宝动作蒙上了很大的一层阴影。
有媒体曾经对开放平台业务的“助贷兜底”进行过相关质疑,这些质疑指出,网贷机构虽然不约而同地都开始往开放平台业务进行转型,但该业务有一个很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在于:平台的责任和风险尚不明确。
在2017年底发布的《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中,明确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开展贷款业务的,“不得将授信审查、风险控制等核心业务外包,不得接受无担保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提供增信服务以及‘兜底承诺’等变相增信服务”。
但在实际操作中,“助贷兜底”却仿佛是行业“心照不宣”的常态。各类网贷机构常常与机构资金进行合作“兜底”,它们往往引入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担保,或者与保险公司进行履约险承保,还有的网贷机构选择与信托公司合作,一同成立集合信托计划募资或对接其他资金方。
而信托机构也常常会要求助贷平台认购劣后级信托份额,并要求其提供担保、差额补足等义务来规避风险,以此来“变相”地实现坏账“兜底”职能。在这种行业“潜规则”之下,开放平台业务的实际风险将被“隐藏”,押宝开放平台业务的各大助贷机构当然也就会面临巨大的潜在风险了。
当然,对于趣店来说,它或许还担心不到这一步。因为对于它来说,目前仍然没有一张有“含金量”牌照的现状让它可能都入不了巨头们争斗的“法眼”当中,只持有包括融资担保在内的地方性金融牌照的趣店目前只能进行担保等业务,企业受限严重。
未来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一定是“马太效应”愈发显现的趋势,以趣店目前的规模、技术实力、口碑与背景来看,它要思考的是如何避免被整个行业“大潮”所淘汰,如何在巨头们嘴里抢夺助贷业务,以何种优势来与持牌机构们进行合作等。
从各个维度上来看,趣店显然都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荣光”,问题重重与“屡教不改”之下,留给趣店的未来将会是一片迷途,它唯一能做的可能就只有走一步看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