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投资促消费抓创新强大国内市场正形成
时间:2019-11-14 17:20:0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如今,从半日千里往返的高铁,到半小时到货的快递,再到半秒下载一部电影的5G,不断提升的“中国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刷脸支付、智能家居、无人超市、无人驾驶……新业态、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一项项创新成果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14亿人口、9亿劳动力、8亿多网民、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以“亿”来计量的市场空间凸显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底气。“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为此,必须进一步发挥投资、消费和创新的有效作用。
扩投资:精准发力 潜力巨大
合理扩大有效投资,需要精准发力。明确“投什么”:不能“大水漫灌”而要“精准滴灌”,应选准领域和项目切实补短板、强基础;解决“怎么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加快实施重点项目;破解“谁来投”,解决民间投资“融资难融资贵”等主要障碍,用改革激发有效投资的内生动力。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61204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民间投资264805亿元,增长4.7%。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2.6%,增速高于全部投资7.2个百分点。与之相对应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明显高于全部工业。12.6%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不仅代表先进制造的发展速度,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市场的预期与信心,彰显经济运行中不断积聚的创新动力。
在投资增速总体平稳、投资结构继续优化的背景下,从供需两端分析,投资增长仍有很大潜力。比如,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不仅是增加投资本身,还能扩大消费,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企业扩大再生产投资,可以增加供给能力和提升供给水平。从这个角度来看,扩大有效投资,既可以扩大需求,也能够扩大供给水平,提高供给质量,优化供给结构。
目前,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形势,实体经济还存在不少困难。要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就必须加大力度落实好中央出台的各项政策,立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聚焦短板领域和民生期盼,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同时,要进一步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加快对外开放步伐,降低市场运行成本,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促消费:提质扩容 拓展内需
促进消费提质扩容,从供给侧出发。促进消费更新升级,包括推动汽车、家电、电子消费品以旧换新等;促进汽车消费,下一阶段可以探索推行逐步放宽或取消限购,以及对购置新能源汽车给予积极支持等措施;鼓励绿色消费,包括支持居民购买节能家电等;支持服务消费,包括出台实施养老、家政、婴幼儿照护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激发服务消费的潜力。
今年国庆假期,消费者热情爆棚,消费市场兴旺红火。购物、餐饮等传统消费亮点纷呈,旅游、文化等新兴消费蓬勃发展,夜间经济大放异彩,个性化、品质化、智能化引领消费升级大潮。此间多项消费数据再创新高,10月1日至7日,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497.1亿元,同比增长8.47%;国庆档电影票房约42.15亿元,较去年的19.08亿元同比增长120.9%。亮眼的消费数据,正是中国澎湃消费动力的生动注解。
消费,已连续多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强劲马车。中央对促进消费工作高度重视,从发布《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到建立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再到《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等文件的发布,促进消费提质扩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然,深挖消费潜力、拓展内需空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多渠道提高居民和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消费预期,让人们“敢”消费;完善商贸物流、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领域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体系建设,让人们“愿”消费。
抓创新:练好内功 加快升级
紧抓创新历史机遇,推进产业升级。要完善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要加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的技术改造,包括大力推进传统制造业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以及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绿色化改造;要积极推动制造业与生产型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今年以来,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与增加值增速高于平均;太阳能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实现20%以上的增长;电信业务总量、软件与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工业与信息技术加速融合,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约70%……新产品、新产业加速孕育、快速迭代,新动能加速积聚,正以看得见的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应当看到,新动能绽放出的生机活力,使新投资机会大量涌现。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传统产业企业不再执着于扩张产能,而将更多资金用于提质增效,使技改投资快速增长。同时,代表产业发展方向、能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的新兴产业企业都在抢抓机遇、扩大投资。另外,制造业投资的分化,既体现出新旧动能转换,也有利于结构调整加快。
未来,应进一步健全知识、技能、管理等创新要素参与利益分配的机制建设,加大力度培育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战略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围绕我国各行业领域产业基础能力的薄弱环节,整合各方资源,补齐发展短板。只有练好内功,增强关键和核心技术供给能力,才能把产业发展的基础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