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蒙恬自杀前究竟说了什么?曹操推崇备至,每当委屈时必读一次

时间:2019-11-14 10:25:3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蒙恬自杀前究竟说了什么?曹操推崇备至,每当委屈时必读一次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社会里,形成了一整套君臣关系的理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君要臣死,臣得不得死。”历史上很多人都因此丢掉了自己的性命,丧失了原本大好的局面,虽然留下了万世名节。

但是对于整个朝廷以及国家百姓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甚至有的人,在遵从了君王的命令,选择自投罗网或者自杀之后,导致了改朝换代的发生,这样的忠君思想真的是很不可取。

“君要臣死,臣得不得死。”这句话出自董仲舒所编撰的“三纲五常”,全文的内容如下:“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其实在董仲舒之前,这样的思想已经被人实践了。

战国末期的秦国名将白起在违抗了秦昭襄王的命令之后,被秦昭襄王赐死,他没有选择反抗,而是听从了秦昭襄王的安排,用杀敌的刀剑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几十年后,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而悲剧的主角则换成了扶苏和大将蒙恬。

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于巡游的路上,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秦始皇的二儿子胡亥、丞相李斯在中车府令赵高的蛊惑之下,向世人隐瞒了秦始皇的死讯,秘不发丧。同时,他们利用秦始皇的身份向扶苏和蒙恬下达了让其自杀谢罪的命令。

得到这个虚假命令的扶苏并没有丝毫的怀疑,他在朝着咸阳的方向行了跪拜大礼之后,用随身携带的武器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自己所著的《读通鉴论》评价这件事情的时候说:“商始兴而太甲放,周始兴而成王危,秦并天下而扶苏自杀,汉有天下而惠帝弗嗣,唐则建成死于刃,宋则德昭不令其终,明乎建文之变而憯尤烈。”

与此同时,蒙恬也得到了同样的命令,他先是劝说扶苏不要自杀,说秦始皇派遣自己和扶苏带领30万大军把守边疆,关系重大,不应该因为一个使臣的到来而选择了自杀,先派人去咸阳打听一下具体的情况,再死也来得及。

然而,这样的劝说并没有改变最终的结局。

面对朝廷派来的使臣,蒙恬很是怀疑的,他认为自己即使有罪,也罪不至死。在得知自己的弟弟蒙毅已经被杀之后,心死如灰,也决意赴死,以全名节。

临死之前,他说出了发自肺腑的两句名言:“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说完之后就选择了自杀。

后世人每每读史至此,都感慨万分。如唐代史学家司马贞就这样评价道:“蒙氏秦将,内史忠贤。长城首筑,万里安边。赵高矫制,扶苏死焉。绝地何罪?劳人是稥。呼天欲诉,三代良然。”

而宋代大文豪苏轼在评价这件事情这样写道:“蒙恬将三十万人,威振北方,扶苏监其军,而蒙毅侍帷幄为谋臣,虽有大奸贼,敢睥睨其间哉?不幸道病,祷祠山川尚有人也,而遣蒙毅,故高、斯得成其谋。”

在诸多后人的评价之中,可能最能够感同身受的要数曹操了。

他在自己所写的《述志令》这样表明了自己的心迹:“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曹操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自己的处境与蒙恬非常地相似,自从黄巾之乱起兵以来,曹操夙兴夜寐,凭借自己的能力统一了北方,但是朝廷内外还是有很多人不满,认为他有自己的私心,不是一个忠臣。

这样的言论对于曹操来说,犹如钢针扎在了心口一般,心里面感到特别地委屈。因此,他写了这篇著名的《述志令》,借乐毅和蒙恬的事例来表达的忠君之意。

参考资料:《史记》、《述志令》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上一篇: 穆里尼奥选出本赛季欧冠最佳阵容有梅西无C...

下一篇: 为青年学子科创报国点燃“助推剂”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