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高发季你该咋防范?
时间:2019-11-12 13:45:2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老师,×××发烧了,请假两天。”“×××咳嗽还没好,还得再请两天假。”随着气温的下降,10月下旬开始,太原市不少幼儿园、小学以及中学的家长群里就频频出现这样的请假消息。山西晚报记者走访省城部分医院了解到,近期呼吸道疾病患者确实有所增加,但从疾控部门监控的数据来看,还没有出现流感病例增多趋势。专家提醒,目前,我省已进入流感高发季,对于儿童、老年人等易发人群而言,尤其要提前防范,一旦发现症状,一定要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流感 已进入高发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对人类危害较严重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分为甲(A型)、乙(B型)、丙(C型)、丁(D型)四型。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丙型流感病毒仅呈散发感染。丁型流感病毒主要感染猪、牛等且未发现人类感染。流感传播迅速,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在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可发生暴发疫情。
据山西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控科科长李国华介绍,由于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且难以预测,导致每年流行情况都会有所变化。“就我省这样的北方城市而言,一般在10月份以后就开始出现病例,到下年1月份达到高峰,2月底3月份的时候才会减少,所以整个流行期还是比较长的。”李国华说,我省自2005年加入全国流感监测网络以来,已建成12个实验室和17家哨点医院监测点,其中,太原市有3个监测哨点。从近期监测结果来看,目前流感病例在我省相对较少,流感活动水平相对平稳。
据介绍,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天至7天,多为2天至4天。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39℃至40℃,可有畏寒、寒战,多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等。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部分以呕吐、腹痛、腹泻为特点,常见于感染乙型流感的儿童。无并发症者病程呈自限性,多于发病3天至4天后体温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 1周至2周。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流感每年可导致5%至10%的成人和20%至30%的儿童发病,其中重症病例300万至500万。流感可能有肺炎、神经系统损伤、心脏损害、心肌炎、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脓毒性休克等并发症。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从发病前1天至症状完全消失都有传染性。病毒在人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天至6天,儿童、免疫功能受损患者排毒时间可超过1周。流感主要通过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的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预防 接种疫苗最有效
李国华表示,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首先要从个人日常防护开始,平时注意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在流感流行季节,老年人与慢性病患者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出现流感样症状后,要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家庭成员出现流感患者时,要尽量避免相互接触,尤其是家中有老年人与慢性病患者时。当家长带有流感症状的患儿去医院就诊时,应同时做好患儿及自身的防护(如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幼儿园、学校要落实晨午检制度,出现集体感染事件时,学校应尽早对患儿采取隔离措施,建议患儿居家休息,避免其与班级内未感染孩子接触,减少疾病传播。
专家提醒,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为降低特殊人群发病、重症和死亡的风险,推荐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和医务人员等流感高危人群接种流感疫苗,6月龄以下婴儿、孕妇和慢性病患者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也应考虑接种流感疫苗。
据介绍,年龄<5岁的儿童(尤其是年龄<2岁儿童),易发生严重并发症,一旦出现持续高热、伴有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神志改变、严重呕吐与腹泻等重症倾向,应及时就诊。奥司他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是流感的有效治疗药物,早期尤其是发病48小时之内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能显著降低流感重症和死亡的发生率。抗病毒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专家强调,接种流感疫苗是安全的,但如同其他疫苗一样,流感疫苗也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接种流感疫苗常见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局部反应,包括接种部位红晕、肿胀、硬结、疼痛、烧灼感等,全身反应有发热、头痛、头晕、嗜睡、乏力、肌痛、周身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这些不良反应通常是轻微的,并且通常会在几天内自行消失,极少出现重度反应。
提醒
防治避免误区
孩子生病,家长跟着心疼、着急,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更多不必要的麻烦。针对往年流感高发时的就诊情况,太原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专家郝爱珍总结流感预防与治疗过程的一些认知误区,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误区一:一烧就到医院
有些家长一发现孩子发烧,就会半夜赶到医院挂急诊。其实,发热短于3小时内,是很难通过体检或血液检查找到发热原因的,发热头三天,没有伴随其他不适症状,可以在家退热观察。
“如果发热超过38.5℃,家长就应该给孩子服用退热药物,然后再来医院就诊,以免在就诊过程中出现热性惊厥。”郝爱珍提醒说,小儿发热情况因人而异,主要观察其整体精神状态。但是,三个月以内的患儿发热尤其要引起注意。大一些的患儿本来只是单纯发热,并不伴随腹泻、呕吐等其他症状,来医院排队就诊,可能会被交叉感染。
误区二:乱用抗生素
“有些家长一看到孩子生病就惊慌失措,拿起家里放的抗生素就给患儿服用,误以为能退烧。事实上,发热、咳嗽等疾病初期,病毒性感染占了很大比例,不主张使用抗生素。”郝爱珍提醒,抗生素只针对细菌和一些支原体等微生物,乱用抗生素不仅不会缩短疾病的病程,反而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比如药物过敏、耐药、肝肾受损等。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一定要经过医生诊断,需要使用时,一定要足量、规范地去使用。
误区三:板蓝根、醋熏防流感
多喝水可以预防流感?假的!
多喝水虽然对身体有好处,但喝再多水也没法预防流感。
吃维生素C可以防感冒?假的!
确实是有研究证明,长期吃维生素C可以缩短感冒的病程,但不论直接吃橙子还是口服维生素C,都不能预防流感。
用醋熏蒸能杀菌?假的!
熏醋只会让家里味道“恒久远”,对流感无效。如果家里有呼吸道敏感、有哮喘史的孩子和老人,熏醋还有可能诱发呼吸系统疾病。
板蓝根等抗病毒药可预防流感?假的!
有一些家长会常备板蓝根,日常给孩子用来预防流感,还有病毒唑等其他抗病毒药、喷口腔消毒液等。
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板蓝根可以预防感冒和流感;病毒唑(又叫利巴韦林)有溶血性贫血的副作用,不要轻易给孩子吃,用于预防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