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出技农民出地科研出力齐齐哈尔医学院恪守高校社会服务职责走出特色扶贫之路
时间:2019-11-06 10:11:4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黑龙江日报11月6日讯“与种大田比,种黄芪难不难?”“农民种东西没问题!虽然区别不小,但有专家手把手教,我们很快就明白了。比如播种,在这垄上导个沟儿,均匀地撒上种子,再薄薄附上一层土,你说简单不?”富裕县富路镇长发村村民张传贞对记者说。
交谈中,年近花甲的张传贞说:“肯定能赚钱!”老张的判断,不仅仅源自他对专家的信任和感激,他还亲自做过调研、细算过账,村里大部分农户长年种玉米,每亩收益大约在二三百元,可种植黄芪的收益要翻上几番,因此他认定这是条脱贫致富路。
专家们来自于齐齐哈尔医学院黄芪产业研究院,而长发村是齐齐哈尔医学院的精准扶贫村。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齐齐哈尔医学院不断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利用自身在黄芪规范化产业化栽培、全株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科研优势,走出了“高校出技、农民出地、科研出力”的特色扶贫之路。
出技出力“无微不至”打动农户
种玉米改种中药材到底能不能脱贫?张传贞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老张也曾犹豫过,毕竟种了一辈子农作物,种黄芪还是头一回。
老张说自己最终同意种黄芪以及后来坚定信心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他被帮扶单位的真诚深深打动,“这不,医学院的张可勇和马德志老师又跑这么老远给我补送种子来了。”齐齐哈尔医学院承诺种植户,出技术、出种子、出设备、出指导、包收购,而且对种植户每亩补助300元。用老张的话说:“亲戚也不一定能做到这样周到。”医学院言出必行,提前支付了补贴,在播种期间,凌晨5点专家就赶来为农民调试机器,指导黄芪播种工作;在出苗、除草等重要环节,专家现场指导;日常碰到麻烦,专家也会通过视频聊天远程指导。
另一个原因:年纪大了,老张刚从长发村村主任的位置退下来,可他自认为仍有责任做表率,明知道是条脱贫致富的好路,明知道帮扶单位的良苦用心,为啥不带动村民一起干呢?之前村民大多观望、迟疑,可张传贞带头种起来了,大家的积极性马上提高了,最近,更多的农户上门找老张,表示明年愿意跟他一起干。
深度融合促产业全链条发展
齐齐哈尔医学院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将“走流程”环节分为四个组展开,其中一组就是“走近农民”。医学院党委书记顾长虹介绍:“我们的目标不止局限于对口扶贫村,我们要发挥知识和技术优势,用接地气的方式,帮助更多农民早日实现脱贫。”
医学院科研处处长、黄芪产业研究院院长张可勇告诉记者,他们多次来到大、小兴安岭等地的山区实地考察,与当地政府、农民合作社洽谈合作种植,先后在讷河、依安、梅里斯、碾子山、漠河、大兴安岭等地建立规范种植基地9个,种植品种13个,面积万余亩,带动产值5000余万元。其中,按照碾子山区政府规划,本着“食疗本草”的理念,学院以当地一条山地自行车赛道为载体,串联整合自然景观、观光体验与黄芪养生文化,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打造了原生态、有品位、有特色的黄芪采摘观赏园200亩。张可勇幽默地说:“准确说应该叫黄芪‘采挖’园,因为黄芪的药用价值主要在根部,所以游客们主要做的是‘挖掘’。我们通过把中药种植、加工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明显助推了地区发展养生休闲旅游。”
此外,这种融合不仅增加了当地农民收益,也有助于开展黄芪种质资源保护、优良品种选育、全株综合利用,有效带动了黄芪产业全链条发展。
“新标”落地让农户吃下“定心丸”
黄芪传统药用部分为根部,而产量较大的地上茎、叶部分仅少数用于牲畜饲料,大部分被弃之不用。齐齐哈尔医学院的专家们通过对黄芪种质资源、成分分析、功能评价及产品开发的深入研究,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干制黄芪(茎叶)》《干制黄芪(花)》两个地方特色食品安全标准,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备案,今年6月正式公布实施,成为我省第一个地方特色食品安全标准,也是国内第一个关于黄芪地上部分可用于食品的支撑文件,解决了黄芪作为特色食品全产业链发展的关键核心问题。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自主研发了北芪叶果粉、北芪水、黄芪顶尖茶、黄芪酒等黄芪地上部分产品,并分别制定了相关企业标准。
在主题教育期间,医学院领导班子一行人来到对口深度扶贫村拜泉县三道镇竞业村,与其签订了黄芪种植帮扶项目协议,并带去了10万元帮扶资金,还帮助村民算了一笔账。黄芪根部二三年后作为药材出售每亩收益2000元~3000元,除此之外,黄芪茎叶花等地上部分每年每亩产量可达600斤以上,如果按照每斤3元~5元计算,每亩黄芪地上部分每年可增收1800元~3000元。食品安全标准的出台伴随着效益的增加,让农民吃下了“定心丸”,农民通过种植黄芪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齐齐哈尔医学院在主题教育中始终坚持扶贫工作要接地气、抓实效,恪守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责,不断科研创新,竭力用知识的力量引领农民脱贫致富,着力推动主题教育走深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