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枕侧看出的灯火阑珊,明天可以不再有任何联系

时间:2019-11-05 20:39:3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枕侧看出的灯火阑珊,明天可以不再有任何联系

励志在“苟且”寻找中诗与远方

这世上有种危险关系,是今天身边最亲密的人牵手陪你走过的繁华巷口、枕侧看出的灯火阑珊,明天可以不再有任何联系。

这个时代快消品般的关系,在大都市里反复上演,拉下帷幕再不见天日。

01

2017港岛,百无聊赖下载左划右划的社交软件,在三公里密集办公楼里穿行,几百个match,大部分开场白直入主题,懒得回。偶尔看见一个蓝色边框时眼前一亮:诶,这个挺可爱的。

照片里的人穿白衬衣在扶手边微笑,温暖和煦的气质。

“umm hey”发出第一句问候,几小时后收到成篇回复:just finished a meeting…how are you doing?

自然是加了messenger聊天,再约了周日landmark餐厅见面。

见面前一刻其实略紧张,毕竟这样的“网友见面”虽然在港岛不稀奇,但和一个南方国度来出差的商务人士约九点吃饭还是略稀奇。

成本和效率优先,港岛只兴约酒。

过去时,看到有人坐在窗边打电话,他看到我走过去略紧张地立刻挂了电话。

快销关系的精髓在于,一切顺其自然、你情我愿。于是,两周内便和他牵手漫步港岛,去了不少rooftop,再把人生第一次送机放在了香港机场。

其实当时多少想过“以后”,毕竟在对方略不流利的中文交流下,还经常能感受到可爱与暖心。

“春天还会回香港”

“好的我在”

02

2018五月兰桂坊,初夏街道开始有人流窜动,周四的夜店却门可罗雀。跟喝到半醉的朋友走进时只看见几个西装革履的人在舞池中间晃悠。

看两个女生走进,自然而然地一个接一个走了过来。然而我太清醒,只能看着朋友和旁边的人来回纠缠。

眼看到了十二点半,走过去打了招呼:Sorry my friend is drunk, I have to take her back today.

“我们可以说中文啦”

“好,那我带她回去了,你们可以留个电话。”

“She has my card.”

当时心想…朋友你真是晕到懒得写电话了。

上出租车以后,一看名片,好吧,懂了,充满目的的撩妹老手。

某一线投行director。

"Hey xxx, thanks for taking care of my friend."

第二天早上收到回复——"do you also go to xxx?"

校友啊…

顺手约了饭,心想人还不错,可以聊聊。

然而朋友不知道是害羞还是不想去,反正最后,我去了这顿饭,抱着跟陌生人初次见面谈天说地的态度聊得还不差。

其实对方人也不错,跟印象里”衣冠禽兽“涂满发胶投行男挺不一样的,并不会像典型兰桂坊酒吧里典型张口闭口“哪个deal签了多少个亿”。

“我们公司facebook上那个宣传视频,有段hiking拍的人是穿牛仔裤的。”

挺有趣的,从此算是交了朋友,又在几次约饭后的下一个周四约了喝酒蹦迪。

兰桂坊,几轮鸡尾酒和shots,半瓶伏特加,情节可想而知。

03

不知道是不是容易“惹祸上身”,总在香港这座快节奏的城市遇到会心一笑的人,发展出两三个月既不认真也不随意的关系,最后再不了了之。

例如我三月头脑一热地去了新加坡,也受到了几天陪吃喝玩+接机的待遇,对于两个人萍水相逢的人来说,算是难能可贵。

呆在一起时甜言蜜语不下一场真实热恋,回来后聊了大约三天也不太再联系。

其实中间是有喜欢过他的,毕竟小姑娘独身一人在外遇到有人照顾自己,自然也懒得想是中央空调还是特别调制了。

四月初在facebook看到了他和另一个女生的亲密互动——基本就在我去新加坡前后,略气恼之下从facebook上发去一段“前任三”视频,说你看几分到几秒。

里面女孩问道:大叔,你喜欢我吗?那我们在一起吧?

收到回复——“I just watched”。

04

2018暑假上海,经常在实习到一半时收到消息:“今天又是什么味道的冰激凌?”

不知道为什么,这段夜店里莫名开始的关系并没有在酒醒之后假装互相不认识,反而开始了两三个月跨越香港上海的每日聊天。

无话不谈,莫逆之交。

“缘分吧, so random.”

又是某一瞬间的幻觉想要去抓住什么,因此在七月初回到香港,酒过七八巡后才问到正题,他说:只一个on and off的女朋友,十几年。

“那你们现在呢?”

“就还是on and off”

行吧…好模糊的回答…

“以后有机会再见啦”,上飞机前是决心和不清不楚的关系划清界线,远离一切劳力劳心的人。

六个小时以后——“你是不是不想理我了?”

直接但略可爱的问法,又让我心软了...

心想反正一个暑假就去往另一个时区了,为什么想那么多呢。

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及暧昧的实质,喝遍了上海和香港几乎所有熟悉的酒吧,聊遍了平日的感想感言。当时在夜店喝多以后迷迷糊糊问过一句:你喜欢我吗?

“喜欢”

“喜欢什么?”

“你很好玩”

“哦”

“我去上海会找你的。”

谨小慎微的措辞,虽然后来确实变成了:我会去上海找你的。

浮生一梦,临行前从上海最高楼俯瞰城市的风景,城市如此之大,又哪有给这一段关系容身的空间呢。不是朋友,不是恋人。

“以后你在上海和香港会想起我吗。”

“会的。”

05

其实新加坡回来以后,我再也没见过这位曾经头脑一热心想“现在不去以后也不会去,就可能再也见不到”的人。除了生日时发去祝福,收到一句“谢谢”,还有facebook和ins上的偶然点赞。

看到他依旧在新加坡、雅加达和曼谷间来回奔波,偶尔去往伦敦和其他城市。三十岁能在东南亚有自己的律所,将客户关系处理地游刃有余,对于一个非顶级名校、非豪门出身的人来说,确实是凭借自身努力。

不过想来这些与我也没太大关系,也在连日奔波中慢慢放下了。

如今也只是偶尔想起来会有这样一个人,路过皇后大道时不再会有曾经“一起走过”的内心悸动。

06

香港的人,其实对我影响是较为深厚的。

也许因为是校友,也许因为曾有一定时间相互了解在较为实际的内容上。也或许是因为他是我遇到的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能让我想像到自己以后能在一个把人压榨到累死的行业里做好的人。

“有时候没那么多选择,就把自己手上的事做好,以后会有其他机会。”

港岛清晰的pipeline,不给人太多选择又给人以专一的决心。

其实我现在也不知道他怎么样了。最后一次见面竟然在米兰duomo教堂边的,喝完一杯后,他说:我女朋友被我放在旁边。

再后来除了争执也没有说话,在拿到那家公司final round的时候想过飞回去,第一反应也是告诉这个人,他只回复说:“good luck”。

视频面试巧合般是同一个产品股票衍生品组的trader,而且一上来就充满”话不投机感”。

不管到底是自己发挥失常,还是背后另有原因,现在也懒得计较了。

总之到后来再也没说话。除了遵守九月份的约定在年底回到香港,又从whatsapp上拍去长江集团的照片——未读。

07

总觉得都市光环里的人活在一个类如“女团选秀”的世界里——人人都有一夜成名的机会,也可能被一生压抑。

很多时候想过挽留,后悔过不该说话太绝,但本身就是个逢场作戏的戏码,误解了他人含义,最好永远不要推敲“是否在某一刻有过真心”。

冲下一季的财报、赶下一年的时髦,回头看的人事情,就留给酒过三巡的娱乐吧。

上一篇: 自贡大安:“欢乐童年共享皮影”少儿皮影戏...

下一篇: 诺德基金FOF投资总监郑源:我们希望给投...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