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解放迎接未来丨双桥记:镇远与施秉一桥一记忆

时间:2019-11-05 15:55:5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回望解放 迎接未来丨双桥记:镇远与施秉一桥一记忆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李思瑾 彭典/文 聂洪艳/图)11月4日,“回望解放 迎接未来”贵州解放70周年中英双语Vlog主题报道媒体团来到镇远。在镇远,当地人喜欢称城东青龙洞附近氵舞阳河上的祝圣桥为“老大桥”。站在“老大桥”上,可见镇远古镇风貌:两岸民居临水而建,青瓦白墙封火墙。

镇远祝圣桥

据史料载,祝圣桥始建于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直至明代万历年间桥才修成。桥修好,又五次被洪水冲毁,历经五次重新修建,至清代的雍正元年(1722年)才正式完工。成为楚地进入滇黔的通道,迎来送往商贾平民。

而解放战争时,“老大桥”又历经了一次损毁、一次修复。

施秉县史志办主任蒋世银为记者讲述历史

1949年11月7日早晨,解放军占领青溪,准备进入镇远城。国民党为了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进贵阳,包围成都之敌,慌乱中,在桥上仓促挖了三个洞,埋炸药,将桥身炸了几个大窟窿。战争结束后,镇远县商会会长王玉衡、工会主席申富有为迎接解放军,发动群众修复祝圣桥。“桥修好后,整个解放西南的解放军部队都从此处进入镇远,又继续向西开进。”镇远县党史专家黄贵武说。

离祝圣桥16公里外,施秉甘溪乡,也有一座桥。横亘在镇远与施秉之间,是扼守湘黔公路的黔东著名要隘,因由两座800米高的高山围绕,山势陡险,难以攀登,两山犹如天鹅飞起展开双翅,紧紧守卫着关卡隘口,故名曰“鹅翅膀”。

“这是中国第一立交桥。”施秉县史志办主任蒋世银说。

林则徐经过此处天险曾书:“谁凿三重岗,亘此一长线,相去十里中,行人屡谋面”。

记者看到,“鹅翅膀”桥面已不通路,石板被细沙、杂草掩埋。

新中国成立初期,负隅顽抗的残余力量妄图“偏安西南”,于是派兵死守大西南,并在陕西、四川交界的秦岭山脉一带构筑了主要防线;而在贵州与湖南的边界,构建了黔东第一道防线,在贵州黔东南施秉、三穗一带,组织了黔东第二道防线,企图从北至南,将大西南包围起来。

解放军第五兵团16军前卫138团进占镇远后,11月8日进至“鹅翅膀”,迅速夺取阵地,是解放军能否按时顺利解放省会贵阳的关键所在。但要从正面拔掉修筑在悬崖峭壁上的工事实属不易。

蒋世银说,138团采取正面佯攻、迂回包抄的办法,迂回部队在群众的帮助下,打掉敌人哨所,直捣敌营部,正面部队趁势猛攻,迅速拿下“鹅翅膀”,并于同日解放了施秉。

“鹅翅膀”新旧桥在山间并立

但因战斗中的火炮,桥出现损伤。“听当地老人说,‘鹅翅膀’攻下后,解放大军如潮水般过境。”蒋世银告诉记者,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按原型将“鹅翅膀”修复。2003年,“鹅翅膀”桥洞内出现裂缝,施秉公路段在桥东侧10米处修建了“新湘黔公路‘鹅翅膀’立交桥”一座。

如今,新旧桥在山间并立。

上一篇: 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贵州中小...

下一篇: 金新农筹码连续3期集中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