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烊千玺打开了国产青春片的另一个匣子
时间:2019-11-04 17:15:4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作者:王不易
来源:物质生活参考(ID:wzshck)
当《少年的你》被热烈讨论、当易烊千玺因“小北”这个角色备受肯定时,所谓的“流量”正在起着正向作用。它将国产青春片再次置于大众视线之下,观众看到另一个维度下国产青春片的可能性。
如果以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为标的物,国产青春片已经历了7个年头。2013年《致青春》以7亿票房打开国产青春片的阀门,在此之后,《左耳》《栀子花开》《同桌的你》《七月与安生》……青春片迎来井喷期。自然,还有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系列”,4部《小时代》,累计17.91票房,也算是现象级了。由此看起来,青春片是市场香饽饽。
但这7年时间,同样是国产青春片在劈腿、堕胎、三角恋的窠臼里耗光好感度的7年,让人闻青春就色变。直到2018年年底上映了一部《狗十三》,今年3月又上映了《过春天》,再加上如今口碑爆棚的《少年的你》,青春的另一种可能性才被看见,国产青春片才在2018年急转直下后,迎来了第二次发力点。
1.AB面
关于校园霸凌的讨论已经很多,这其实涉及到社会话题,就像《我不是药神》《亲爱的》一样,题材的特殊性天然会为影片带来“自然流量”。但我想抛开话题,单看影片本身。
第一次刷到《少年的你》的预告片段落时,印象最深刻的桥段是小北对陈念的跟随。那个满脸是伤的男孩子,站在与陈念平行的另一条自动扶梯上,脸上写满了故事。
电影看完后,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仍旧是这一段。
电影的设定里,陈念与小北的关系是互相救赎,“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两个同在阴沟里的人,一同仰望星空。小北跟在陈念身后保护她,就像她的影子。小北说: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身后。陈念说:总有一天,我们可以肩并肩光明正大地走在街上。
电影的最后,陈念走在大街上,身后跟着小北,他不再用帽衫遮住脸,他站在了阳光下。
AB面关系,这是青春片经常会讨论的问题。两个女生、两个男生或是一男一女,不同家庭环境、教育环境造就出来的两个不同的人,在命运的碰撞下,产生反应。
拍了《少年的你》的导演曾国祥也是《七月与安生》的导演,两部关于少年青春的探讨,他都选择了AB面人物关系的呈现方式。《七月与安生》里同样也有关于影子的设定,“如果踩住一个人的影子,他就不会走远了”。
可你又说不准,究竟谁在A面,谁在B面,谁是谁的影子,谁是谁的救赎。
就像七月最终活成了安生,安生活成了七月原本希望的样子,似乎是陈念将陷进淤泥的小北拉到岸上,可又是浑身淤泥的小北一直在保护她。
AB面能带给青春片的讨论空间与纵深空间应该是最够的,它能够装进去塑造少年时代的大部分因素:原生家庭、学校、朋友、未来、安全感……还能给人以一种遐想,如果交换位置,命运的主人还会走向与之前相同的命运吗?
它让人看到关于青春的许多种多样性与可塑性。人生的这一段过程是柔软的,遇到一个不同的人,一件小事,它就会转向甚至重塑,人生的这一段过程又是刚硬的,它不允许任何人插手。
可不管是什么,最终都会在心里留下种子。这颗种子会延展到成人时期,结出另外的故事。
AB面算是青春片中比较高级的表达方式,就像一项心理实验,用电影化的手法来展出。当青春有多种答案时,这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
2.“小北”
“小北”大概是我近些年所看过的国产青春片里,塑造得比较清晰的一位少年形象。我不掩饰我对他的偏爱。《少年的你》的故事虽然以陈念为线索,但“小北”才是这段青春沉痛的载体,也是这段青春甜蜜的载体。
导演曾国祥说,他第一次见易烊千玺的时候,并不认为他适合这个角色,那个时候的易烊千玺太过稚嫩,与“小北”差了十万八千里。但第二再次见到易烊千玺时,曾国祥发现他成长了,略带成熟的感觉有了进入“小北”这个角色的可能。
曾国祥所要求的“小北感”,应该是在正常轨道里成长的易烊千玺永远给不了的。一个从小有父母关爱,有规划地走上演艺人生,一个被母亲抛弃,成为小混混,没有人问过他是不是疼。这种情感必定是带有隔膜的。曾国祥需要那个少年故作老成,浑身江湖气,却又充满少年的炙热与单纯。
易烊千玺靠近得很好。“小北”这个角色的立体感在他身上有着充分的呈现。
他们是不契合的,却又是契合的,大家不过都是站在不同位置上,仰望星空的人。易烊千玺有易烊千玺的牢笼,小北有小北的局限。
易烊千玺与小北的组合,应该是《少年的你》最大的惊喜了吧。充满灵气的周冬雨与少年初长成的易烊千玺,他们之间的感情令人信服。游走于爱情、友情、共患难之情之间,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原以为会是周冬雨的引领,没想到是一次平衡的情感拉扯。
纵看这几年国产青春片里的男孩,给人的印象总是模糊的。他们优秀得没有来由,混账得没有来由,美好得没有来由,像脸谱一样挂在青春的剧场里。就好像是换了个名字,又在另外一部片子里出现了。这样的角色留存时间是短暂的,是容易被替代的,而“小北”只有一个。
小北,那是一张有故事的脸,那也是一张少年的脸。少年理应是明媚的、阳光的、清澈的,但他的脸上,有说不完的故事,让你想要去了解、去拆析,去探究他的可能性。
有了一个能出来的人物,片子才能算是立住了吧。
3.少年片
其实我更愿意把这一波获得好感的国产青春片再细分一个维度——少年片。这些影片的主人公要比青春片主人公年龄段更下沉一些,而且他们在电影的叙事时间里,主体都处于初高中时段。
处于初高中时期的少年,他们曾经的荧幕形象或是被镶嵌在中年人的危机里,或是被中考、高考的集体记忆模糊掉,很容易就被忽视,滑动人生的时间条时,没有人将目光在这里停留多久。
殊不知,这个阶段的孩子,更敏感、更脆弱,力量不够、人生阅历不够、自我固执膨胀、对世界充满不信任、对集体认同的追求,使得他们做出的许多选择在不少智识已经健全的成年人看来,无从理解。
他们被固化为“叛逆”二字。没有人去追究“叛逆”的事出有因,在过往的固识中,叛逆就是叛逆而已,就是“作得慌”。
就像《狗十三》里,家中没有一个人明白,李玩为什么发了疯一样非要找回她的狗“爱因斯坦”,爷爷因为她的执着崴了脚,奶奶因为她迷了路,她为了一条狗疯魔,放肆喝酒,直到父亲用一顿打结束了她的“作”。
就像《过春天》里,好多人看不明白,为了和闺蜜去日本看雪,佩佩拼命攒钱,不惜做水客挣钱。
成年人很难明白,少年的动机是什么。人是擅长遗忘的动物,他们在步入成年后,会迅速忘记自己曾经也是从少年时代走过来的。面对少年的种种问题,他们“不理解”。就像少年也无法理解他们一样。
《少年的你》中,中年警官说:“没有人会为别人坐几十年牢的。”警官郑易的一句话解答了一切:“你和我不会,但他们是少年,他们会。”
陈念与小北自毁式的互相救赎,在他们看来是无从选择的选择,“至少救一个人出去”,他们不会像大人一样将后果考虑得很复杂,他们也不会在头脑里演绎出未来的各种变数,他们只是在当下,忠于内心,做出选择。
他们是复杂的,他们又是极为简单的。
少年人很容易相信这世界上有乌托邦,而且善于给自己制造乌托邦的想象。比如《过青春》里佩佩和闺蜜向往的北海道,《少年的你》里陈念一门心思想要考到北京。他们以为只要到达那里,一切就都会不一样,他们以为痛苦会有终点,往前走就会有答案。却不知道,人这一生,问题只会层出不穷,令人疲于应对。
如《狗十三》里李玩说的:“这样的事儿,以后还多着呢。”
少年总会对成长充满了困惑式的憧憬。
陈念说:“从来没有一节课教过我们,如何变成大人。”
郑易警官说:“长大就像跳水,闭上眼睛往里跳就行了。”
李玩问比她大几岁的高放:“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寂静无声,没有回答。
少年人对自我的坚持,有时高贵得离谱,有时又廉价得要命。
他们会为了融入集体、获得别人的肯定来修改自己,但调适自己的时候又迸发出各种不适。
想上物理兴趣班、想要找回小狗“爱因斯坦”的李玩最终妥协了,她开始让大人满意,开始懂事。可当她遇回“爱因斯坦”时,她慌慌张张地走开了,“我刚才好怕它认出我过来,幸好没有”。她知道自己变了,她对这种变化无能为力,却又倍觉伤感。告别曾经的自己,应该是很痛的吧。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老师把学生叫上台,让他写一百遍“我”字。究竟什么是“我”?怎样才是真正的我?少年总在追寻一些难以有答案的事情。
而正是少年前青春期的迷惘、困惑、自我、不可理喻……才构成了少年片的元素。探究这些动作背后的原因,不夸张、不渲染、适可而止地表达出来,才是少年片该做的事。
初看《狗十三》时,我像个大人一样批判李玩的任性。可再看时,才恍惚意识到那里面有我。《狗十三》是没有题材加持的,它说的就是普普通通初中生的故事。它将少女心性剖析得相当细腻,一层一层地展开,过来人看过之后却发现,每一层都击中了那个曾经的我。
“原来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啊,没有怀孕、堕胎、出走、死亡,却看到自己展览了一场青春的斩首示众。”
“this used to be our playground.”周冬雨在《少年的你》影片开头和结尾反复地念诵这句话,念着念着,我的眼泪就跟着流下来。
这大概是少年片最宝贵之处吧——对“曾经”的写实记录。有时候你搞不清楚,这些究竟是拍给谁看的?给少年?还是给曾经是少年的我们。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阳光灿烂的日子》《十七岁的单车》《十三棵泡桐》……曾经青春是有多种模样的,只不过后来人们忘记了。
但愿《少年的你》是一个新开始。
*图片系视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