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利息的央行数字钱包,你用吗
时间:2019-11-01 19:12:5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经济观察报评论员 欧阳晓红 央行的数字货币(DCEP)快来了么?想象有一天,你我手机上装了一个DCEP钱包,其功能就像纸钞一样,无需网络环境,无需绑定账户,手机之间就能实现数字货币的转移支付,这样的场景是否很美妙?
DCEP即Digital Currency+Electronic Payment(数字货币+电子支付),类似人民币纸钞的数字化,央行人士说,在任何极端环境中(包括手机没信号),只要有电,它便能像纸钞一样流通,可匿名支付,无需扫码,不会泄露个人隐私。
不过,你手机DCEP钱包里的钱,不是存款,没有利息,它只是银行作为央行授权机构开发的一个电子钱包;而你在这家银行有存款账户,同样可以支付,还有利息;与此同时,你的手机上还装了微信、支付宝等其他支付工具,这时你会怎么选择?或许, DCEP推出初期,你愿意尝鲜,但时间久了,当数字钱包的金额存量达一定规模时,你会在意没有利息收益吗?
当然,你可以在不需要使用数字货币时,将其存储在DCEP存款账户中,即在手机APP上通过一系列的指令操作,最终由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系统将数字货币的属主信息由用户(你)更改为商业银行,便可实现数字货币在银行的存储了。
因为未雨绸缪——“捍卫” 货币主权与法币地位;还因为满足用户匿名支付的隐私需求,也包括纸钞高成本的考量——从央行相关人士的表态中,不难看出其推出DCEP的种种必要性。自2014 年周小川提出研发法定数字货币,成立专门研究小组到2017 年央行创立数字货币研究所,央行力推DCEP之决心可见一斑。而今年6月脸书Libra白皮书的出现,则助推了这一进程。市场亦评论,由央行提供比纸币更快捷、低成本的数字化货币媒介工具,是顺应时代发展之必需。
近日流出的一张工商银行钱包“工银数字货币钱包”截图显示,该钱包是法定数字货币的载体,是依托法定数字货币流通体系的支付工具。数字钱包依据实名程度被划分为四类,如强实名、较强实名、较弱实名等。但据悉,工银数字货币钱包暂未启用,只在北京、广州等地区进行内部测试。工行亦对外表示,目前未推出数字货币,任何相关信息以人民银行的信息为准。
有报道称,包括阿里巴巴、腾讯、工行、建行、中行、农行和中国银联等 7 家机构成为首批获得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的机构。此前,央行行长易纲曾表示,央行数字货币推出目前没有时间表,还会有一系列的研究、测试、试点、评估和风险防范流程需要进行。
不是M1(狭义货币)也不是M2(广义货币), 因它们在目前的货币银行账户体系中已实现电子化和数字化,只是旨在替代部分M0(现金)的DCEP就这样渐进渐近,有高涨呼声,亦有冷静思考。
逻辑上,有人说,零售端支付应由央行的数字货币工具来实现。殊料,民营企业抢先一步,诸如微信、支付宝等。这也意味着,某种程度上,它们是竞争关系。当然,央行数字货币的“介入”,有助于建立健全社会支付体系。
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当初类似微信、支付宝等并没有大肆宣传,但因其为网上支付提供了便利而广受欢迎。作为消费者的你我,也许只关心手中的货币能不能用、好不好用,并不会在意和关心这货币是用什么材料或技术做的。
而“从目前披露的信息,看不出DCEP比移动支付有更多的优势!”在海王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银行前副行长王永利看来,现在DCEP的很多概念和技术细节不清楚,比如,央行数字货币只是替代M0,那么,是否只能用现金兑换?如果只是电子版现金,又难以完全取代现金,其实际意义(投入产出效果)如何?如果还是采用二元模式,就只是改变了一下货币的前端支付载体和结算方式,那么,央行到底是推出数字货币,还是推出新的支付结算方式?
与此同时,一边是DCEP在加速内测、推进;一边是2019 年版第五套新版人民币已正式发行。既要新技术亦要升级传统,双轨并行,消费者可依据个人喜好,按需择优选择。如果说,刷信用卡、云闪付,微信,支付宝等都不是现金,那么,被描述为“具有价值特征的数字支付工具”的DCEP就是现金么?
末了,谁更受欢迎,还是市场说了算,取决于它在哪些领域与场景更方便、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