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褚遂良的起笔、收笔,有哪些形态?《雁塔圣教序》字字解析(01)
时间:2019-10-31 12:29:0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于唐永徽四年(六五三)立,《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与《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两石分别嵌入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东西两侧。二石均由初唐著名书家褚遂良书,万文韶刻,实为褚氏传世之代表作品。褚书瘦劲俏丽、端庄古雅,此碑一出,争先效仿者甚众,成为一时风尚。纵观历代学褚书者,均临习此碑。
褚遂良像
褚遂良(五九六—六五九),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褚遂良早年师承史陵、欧阳询,继学虞世南,后因魏徵推荐为李世民近臣,得以整理学习王羲之书迹,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意趣。
在魏晋至隋唐的书法演变过程中,由于隶书古意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楷书逐步完善,粗犷质朴的书风终被典雅精致的审美所替代。时风原因,褚氏无法摆脱隋代及欧虞的影响,但其晚年作品在吸收隋碑、欧虞风貌的基础上,直入右军。如果说欧阳询书法体现了一种严谨法度的理性之美,虞世南书法表达了一种温文尔雅的内敛之美,那么,褚遂良书法却是追求了一种笔意灵动的华丽之美。
《雁塔圣教序》(计二十一行,行四十二字),字里行间起伏顿挫,兼容右军的飘 逸潇散、汉隶的简淡古朴、行书的清雅俊逸,恰如其分地把前人在用笔与结体上 的优点熔于一炉,和欧虞鼎足而立,卓立于初唐书坛。
在唐代楷书中,该碑貌似无法实则有法,褚书空灵飞动而又沉劲入骨的笔法,开创了起伏多姿、跌宕有致、仪态万千之书风。张怀瓘《书断》评褚书: 『少则服膺虞监,长则祖述右军。真书甚得其媚趣,若瑶台青璅,窅映春林,美人婵娟,似不任乎罗绮,增华绰约,欧虞谢之......』本文旨在通过用笔、结字、笔势三部分对《雁塔 圣教序》进行分析, 以求教于方家读者。
《雁塔圣教序》
用 筆 分 析
王羲之在书论》中对用笔论述道: 『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雁塔圣教序》在用笔上轻灵快速,凌空履虚。起笔时多逆锋入笔,然后引回,略微扭动,如美女细腰,再轻轻收笔。笔法方圆皆备,又掺入隶法、行书意味,流利活泼,风采动人。
其中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直中带曲,字里行间犹如钢丝牵绕,弧形笔法的大量使用,使原本笔直、坚挺的笔画增添了柔和窈窕、不胜娇羞的品相。
#1
用 筆 分 析
笔画起止形态
笔画之书写轨迹均分为起、行、收三部分,从《雁塔圣教序》之长横来看,共有六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或舒展飘逸,或柔中带刚。
“真”字长横起笔处笔锋切入纸面,先略水平向右行笔, 再右上提笔,辅以提按起伏,有一波三折之妙,使线条富有弹性。这种长枪大戟式的横画是褚字舒放潇洒的标志性笔法,影响到宋代黄庭坚构字的取势。
“二”字长横由上一笔收笔带来的折锋逆入,呈反切状。两端粗中间细,节奏感突出。
“无”字长横起笔露锋,且起笔顿笔偏长,加以弧线,体势绵长,使线条虽纤细但柔中带刚;
“六”字长横起笔藏锋,呈现圆笔之势;
“百”字长横左细右粗,虽细尤劲;
“土”字长横左粗右细,充分体现褚书之变化甚多。
《雁塔圣教序》起落笔有方笔与圆笔、藏锋与露锋、中锋与侧锋之变化。圆笔多为藏锋、中锋,圆润、遒厚;方笔多为露锋、侧切,果断、爽快。
此碑中侧并用,藏露结合;方圆兼施,灵活多变。《雁塔圣教序》行笔时在转折处有转和折的不同,转为篆法、圆笔,折为隶法、方笔,二者趣味各不相同。
“宙”字之点为露锋入笔, 侧落急收,质感较强。
“方”字顶点,藏锋入笔, 右下行笔,再转笔后顿笔 往左下,活泼生动。
“三”字长横起笔逆入藏锋,稍顿,调整笔锋,随势轻提运笔,形成弧线,收笔轻按略顿,凝练而富有质感。
“千”字长竖逆起随势中锋缓行,收笔轻按快提,笔画舒展。
“唐”字撇画较细,且起收更为纤细,笔画虽细却不失力度。褚字的纤秀轻盈,依仗这类笔法来体现。
“之”字长捺藏锋逆入,中锋渐进渐按,显曲线之美,一波三折,收笔敛锋,重按徐收,粗细变化较大。
反捺的使用是为了避免一字之中重捺现象而设,而褚将 “途”字处理为两个正捺,“飡”字处理为两个反捺, 但此种处理方法波势自然,并无不和谐之处。
“波”字三点水首点有向下拖出之痕,二、三点之间有呼应之势,且第三点是点出后再向上翻转挑出,此种写法在褚书中较为少见。
“而”字转为篆法,圆转顺势换锋,遒劲而轻松自然。“迥”“图”二字转为方折,笔方而势圆,肯定有力,沉着痛快。(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