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这件神秘的瓷器,曾经做过鸡食碗,因制作过程太难而停产了两百年

时间:2019-10-31 09:26:4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这件神秘的瓷器,曾经做过鸡食碗,因制作过程太难而停产了两百年

华夏被称为“瓷器的故乡”,而我国的瓷器制造技术,从古至今在世界上都趋于领先地位,因此也出现了不少瓷器国宝。有这样一件神秘的瓷器,他曾经被老太太装过盐巴,当过喂鸡碗,却最终被鉴定为国宝,有着一段又一段的传奇经历。它究竟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上世纪70年代,北京的文物商店里来了一位农村老太太。见老太太神情有些迷茫,店员赶紧将老太太让进屋中倒了一杯热水,亲切地询问老太太是否遇到了麻烦。

老太太倒也敞亮,直言自己家中穷得揭不开锅,便想着把家中的宝贝拿来卖了。说罢,她拍了拍手中那个土布包,并从里面掏出了一个满是泥土污垢的蓝色大碗来。

店员们见蓝色大碗的品相还不错,便细细打探起来。原来,这尊蓝色大腕是老太太的祖上传下来的,老太太起初只是拿它用来装盐巴,后来又觉得碗太大,便将其改为喂鸡的碗了。店员们见老太太穿的破烂,便心生怜悯,以80元的价格将其买下,让老太太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谁知当店员们清洗这尊蓝色大碗时,却在大碗的底部发现了“大明宣德年制”六个字,如此情景,让他们惊愕不已。随后,专家们的鉴定更是惊爆眼球,这尊被用来喂鸡的大碗,居然是一尊烧制于明朝宣德年间景德镇的瓷器真品。

专家的鉴定结果出来后,不少人开始重新打量这件不起眼的蓝色大碗。只见该碗为陶瓷质地,且胎体厚重,虽然碗部边缘有些擦痕,却可清晰地看到碗上的釉色浓淡均匀,且有暗刻龙纹造型。除此之外,大碗最大的特点,还是釉色之上的点点斑蓝,似洒落的蓝水滴一般清澈柔润。

此时有读者会问,该尊大碗是如何做到点点蓝釉的呢?它的制作方法又是什么?原来,瓷器上的洒蓝釉并不是简单的蘸釉工艺,而是一种我们听都没听说过的上釉方式——吹釉。

吹釉工艺,是流行于明清时期的一种陶瓷施釉技法,也被称为喷釉。主要操作方法为用细长的中空竹筒蘸釉,反复吹喷在陶坯上,使其表面施上一层均匀的色釉。

清代陶瓷艺术家唐英的著作《陶冶图说》就有关于吹釉的记载:“截径过寸竹筒,长七寸,口蒙细纱,蘸釉以吹。吹之遍数,视坯之大小与釉之等类而定,多至十七、八遍,少则三、四遍”。

吹釉技术盛行于明代,其中属景德镇的吹釉技术最为正宗,所制作出来的陶瓷器物,无不是精品中的精品。可是由于战乱等各方面的影响,吹釉技术曾一度失传,使得明清时代中有二百年,一直是陶瓷史上吹釉作品出现的真空期。

直到康熙年间,社会生产趋于稳定,瓷器也渐渐流行起来,吹釉技术再次出现,甚至还在原基础上发展出了“吹青”与“吹红”的不同样式,重新找回了当年景德镇这门失传的技艺。

吹釉技术相对于蘸釉技术来说,显得尤为复杂和繁琐,因为成品需要入窑,进行二次烧制,故此,成功率也极低,而传世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随便找出一件吹釉瓷器,都可称得上是“真正的国宝”。

小编大概总结了一下,现今传世的洒蓝釉陶瓷珍品包括,清康熙洒蓝釉五彩盘(一对)、清雍正洒蓝釉高足碗、清康熙洒蓝釉执壶、清洒蓝釉描金小瓶、以及今天我们所说的这件宣花大碗(学名:洒蓝釉暗刻龙纹钵)等。

上面的宝贝,采用的都是吹釉(洒蓝釉)的作品,而这种神乎其技的制瓷工艺的出现,不仅是我国瓷器史上的一大杰出进步,同时也是祖先们辛勤与智慧的结晶。看来我们还真的要感谢宣德皇帝,若是没有宣德朝对制瓷行业的大力支持,可能也不会有如此震惊世人的作品传世。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还是要一码归一码,纵然宣德皇帝对此有着莫大的功劳,但是对于这位不作为的“蟋蟀皇帝”,我们还是没法对其赞扬的,亲爱的读者,你说是吧。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上一篇: 斯诺克世界公开赛丁俊晖周跃龙进16强

下一篇: 原创突发!恩比德与唐爆发激烈冲突,5慢镜...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