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一燕口碑翻车?明星“营业”的好业绩与坏名声
时间:2019-10-30 23:23:1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最近女演员江一燕,在微博上宣布自己“第一次参与设计,跨界建筑”,获得了美国建筑师大奖,这一“设计师人设”遭质疑,她给出的回应也不服软,表露出“问心无愧”之意,结果公众更不买账了。
通过这次得奖事件,可以看到公众对明星“跨界营业”的反应相当激烈。在娱乐圈,“营业”概念出现得格外频繁。这个词源于粉丝对明星日常公开状态的总结,除了做好演戏、唱歌、拍摄等传统“本职工作”,明星的其他行为状态,例如社交账号上积极互动“宠粉”、展示个人业余爱好等,都会被饭圈称为“营业”。
有人是性格使然的自然表达,有人是私下兴趣的意外曝光,也有人把“额外营业”转化为个人品牌营销的一部分……主责主业之外,每个明星额外的“营业时间”千差万别,“路人观感”亦是因人而异。
随着粉丝经济日益强盛,明星所谓的“营业”,是一种被群体目光放大和凸显的奇异产物。或许艺人们最初只是分享一点“做自己”的优雅情调、随性情感,发展一些新型生活技能、事业坐标,并不含多少特殊动机和目的,但因为他们将“私人小世界”公开示人,加之现在饭圈对明星的社交动态愈发敏感和专注,久而久之,“附加项”就被自然转化为“必要项”,“额外营业”成为明星对外形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无论明星和团队自身是有心还是无意,“额外营业”如今渐渐内化为饭圈衡量明星的潜在刻度之一。对于粉丝而言,追随的爱豆每一点产出的“营业额”都是莫大的福利,多多益善;但是对于外界毫无感情的“路人们”,“营业时间”会建构起他们对明星形象的认知和评价。
在“江一燕跨界得奖”风波之前,娱乐圈时不时出现一场关于“人设营业翻车”的群嘲,例如文学爱好者、刻苦学霸、吃货、背包客……“营业”讨喜圈粉的难度系数不低,好业绩难得,坏名声易招。
明星的“营业时间”,也不乏积极正面的情况,比如有的演员为了能更接近戏中角色,勤练剧本所述才艺,最后竟学有所成;有的艺人试图改善银幕形象,努力健身减肥,成效显著;也有艺人在社交网络基本“不营业”,不透露私人生活轨迹,但在某些公开场合亮相堪称惊艳,众人这才知晓他(她)的真实底子与背后积累。
公众对明星“营业”模式态度不一,看似舆论场声响混乱,其实核心评判维度,都离不开和明星本职工作的紧密关联:艺人本职工作的深度和高度,某种程度决定了其他“营业时间”的好感度,两者呈正相关。
当下娱乐圈竞争激烈,观众目光日益挑剔,明星的本职工作是通过演戏、唱跳出作品,凭业务立招牌,靠实力说话。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那么拼尽全力做到最好,是艺人的第一要务。手中作品的生命力决定了明星在市场的存在价值,以及他们从艺生涯的长度。
那些附加的“营业时间”,也应当围绕这条主线延伸。“营业”终究只是色彩缤纷的生活点缀,是提升演艺事业竞争力的推进器。但“营业”一定不要变成日常工作的中心,变成品牌营销和“固粉”的手段,让公众感觉“身为演员的他(她)什么都努力做了,就是不肯努力演戏”。
演艺圈同样存在一批“零营业”的艺人,只和公众在一部部新作品中相见,一个个新舞台上重逢,观众依然会被他们的诚意和进步打动,并对他们的未来充满期待。
“营业”与否,是明星的自由。但在“显微镜式追星”的时代,公众投来的热烈目光,是带着极高敏感度的,任何蓄意伪装和强行塑造都会快速“翻车”。所以,明星们还是做真实的自己比较轻松,也会走得更长久,更坦荡。
作者:安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