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一生是怎么毁掉的——高考报考常见误区解读(上)
时间:2019-10-29 14:11:0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我们在高考报考过程中,常见误区包括自然发生法、目前趋势法、最少努力法、拜金主义法、刻板印象法、橱窗游走法、假手他人法。
自然发生法
自然发生法信奉顺其自然,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生涯规划没有什么用处。家长的典型言论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决定吧,看似民主,实为逃避责任的表现。
学生处在十七八岁的年纪,尤其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很多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完全放任自流,他们的选择难免有失偏颇。学生当然是选择的主体,但是家长和老师有责任提供资讯和建议,帮助考生分析利弊,最后由考生自己做出高考报考决策。
自然发生法在计划经济时代或许可以使用,因为你的一切组织都替你安排好了,作为个体没有太多的选择和可能。那时也不太强调个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性关注的回归,人们越来越希望自己可以为自己做出最好的选择,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这就需要我们把握住人生选择权,用“我要……我愿意……”的心态,勇敢地面对波谲云诡的命运,而不是逃避或者交给神灵。
目前趋势法
目前趋势法在高考报考上的一个集中体现就是高中哪个科目学的好,大学就选择相关专业,乍看起来似乎没有不妥,但仔细想想你会发现这也是一个骗局。
第一,高中某个科目学的好,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因为高中学的是一些非常基础的知识,只要你一般聪明和足够努力就可以学得很好;甚至因为比较喜欢某个任课老师,所以那个老师的课程学得比较好。很多女同学因为化学、生物学得好,所以在高考报考时倾向于报考与化学和生物相关的专业,比如应用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但是到了大学,你会发现化学生物类的专业涉及大量实验课程,发现自己不适合这个专业,结果给学业深造和职业发展带来一系列瓶颈问题,但悔之晚矣。
第二,科目成绩不是决定专业选择的唯一依据,我们在选择专业的过程要结合考生的科类、性别、兴趣、能力、价值观等因素综合考虑。在专业选择过程中不能以单一维度为依据,也不存在整齐划一的标准和完美无缺的答案,有的只是适合与不适合之间的差别。
最少努力法
这是一个浮躁而功利的时代,大家都在想着少努力或者不努力就能达成目标。
希望未来找一份“事少钱多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的工作,一个典型的体现就是家长在某一方面有特殊资源、关系或背景,就倾向于让孩子学习那方面的专业。这里家长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孩子到底适不适合的问题。因为孩子有孩子的路,家长不能强行给孩子规定出一条道路。首先你没这个权利,第二估计你也没这个能力。而学生往往因为缺乏自我认知和社会经验,稀里糊涂就同意了,当真正开始工作时才发现,这不是自己想要的,就像西方谚语所说“小心你的梦想实现”。
我们往往不是被坏的事情给害了,而是被好的事情给迷惑了。因为对坏的事情,我们往往保持足够的警惕;而对“好的事情”会趋之若鹜,认为“应该做的”就“必须去做”,这实际上是道德绑架,也是个人缺乏主见和定力的表现。所以,我们对那些看起来很美很确定的事情要保持足够警惕,要在事前做一个仔细的思考。
拜金主义法
拜金主义已经被广泛诟病和批判,似乎没有什么可以讨论的了,其实不然,实际的情况是我们往往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外一套。
不相信?不同意?
那我们一起来看下案例吧,在赢鼎教育服务客户的过程中,被问及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哪个专业好”。当你追问下去,就会发现,家长问的“好专业”其实就是好就业的专业。
上大学就是为了找一份工作,这显然是一个错误的命题。因为你不上大学同样也可以找到一份工作。工作好不好,赚钱多不多与专业本身也没有必然联系。就业是个体对个体的事情,和程度相关,与类别无关。
那些薪酬较高的职业往往是环境艰苦、压力较大的职业,你需要牺牲一定程度的人生幸福。就业导向,有一定道理,但仅仅追求高薪则有失偏颇,所以我们倡导人生幸福下的高薪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