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罗马最美丽的广场,在悬疑小说里却成了主教丧身之地
时间:2019-10-29 12:14:0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丹·布朗的小说《天使与魔鬼》一书中,提到了“光照派”这一真实存在的神秘组织,将土、气、水、火这四大自然元素,分别代表了一个光照派的神秘据点,并将四位红衣主教在那里残忍地杀害。男女主人公兰登和维多利亚,在伽利略的书中看到一首藏有线索的诗:
你从桑蒂的土冢举步,那里有个魔鬼之窟。穿越古代的罗马之城,揭开了神秘的元素。通向光明的路已铺就,这是神对你的考验。在那崇高的历险途中,让天使来为你指南。
诗中所提及的四个据点,便是罗马的四处景点,这四个景点的地理位置组成了一个象征宗教的十字架。
(我真的认为这个十字架不太正,图片来自google地图,截图后修改)。
书中还提及了光照派的总部——圣天使堡,以及反物质最后埋藏的地方——梵蒂冈的圣彼得陵墓上。
因此,有人说,这本书,分明就是一部罗马教堂导游图。确实有不少影迷或是书迷,按图索骥,走访了书中所提及的这些景点。
小说中代表元素“水”的雕塑,就是在纳沃纳广场(Piazza Navona)——这个充满了艺术气息的广场上,红衣主教惨死在广场上的喷泉里。
小说毕竟是小说,纳沃纳广场上人来人往,如果如小说中描述的那样打斗,怎能不被人发现呢。
纳沃纳广场修建于古罗马皇帝图密善当政时期的公元86年,广场南北长约240米,是古罗马时代战车场的遗迹,今天还能看到北侧的建筑有一个弧形,曾是跑道转弯的地方。这个椭圆形的广场是罗马最美丽的广场之一,15世纪末起成为当地的集贸市场。1644年,教皇英诺森十世在罗马城掀起了建设的高潮。在今天看来,这次改建未免有些激进,拆除了不少文物,“一刀切”地将建筑重建为巴洛克风格,纳沃纳广场就是其中之一。
不仅于此,英诺森十世还出资在广场西南侧修建了以他家族名字命名的潘菲利宫,自1920年起,这里成为巴西驻意大利大使馆。罗马城重建的这股“巴洛克风潮”给纳沃纳广场留下了三座喷泉,由北向南依次为:海神喷泉(Fontana del Nettuno),四河喷泉(Fontana del Quattro Fiumi)和摩尔人喷泉(Fontana dei Moro,又名“莫罗喷泉”),其中后两座都由建筑大师贝尔尼尼所设计。我分别在9月28日和10月13日,两次来到纳沃纳广场。第一次来到这里是因为这里离万神殿很近,步行仅约10分钟,且路标明确。第二次来到这里,是为了看这里的教堂。
广场上的三座喷泉中,中央建于1651年的四河喷泉最为华丽也最著名。就是小说中所提到的“水”的元素,是贝尔尼尼的巅峰之作。53岁的贝尔尼尼当时正是艺术上最为成熟的阶段,其作品相比较起年轻时也多了几分稳重。顾名思义,四河喷泉象征着四条来自天堂的河流多瑙河、尼罗河、拉普拉塔河与恒河,也代表了当时已知世界的四个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当时人们还不知道有大洋洲和南极洲,美洲在地理上也还没有南北美洲之分)。
贝尔尼尼用四个老人的形象来代表这四条河流:
美洲拉普拉塔河(La Plata-Parana River),它是美洲仅次于亚马逊河的第二大河流,一位老人身下散落着一堆金币。当时大航海时代刚刚开始,欧洲人对于美洲的印象就是“遍地是黄金的蛮夷之地”,所以老人被刻画成光头老汉的形象。他右手撑地,左手扬起仿佛在抵抗着外界的力量,保护自己的财产,形象地刻画了当时美洲人对于殖民者的态度,在他身后还有一只正从岩石下钻出的水兽。
非洲尼罗河(Nile),当时的人们还不知道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的源头在哪里,所以老人用头巾蒙着头,也象征着抵挡非洲如火的骄阳,旁边的棕榈树下,非洲动物的代表——一头雄狮探出头来张望。
亚洲恒河(Gange),左手持一根木桨的老人侧脸凝视着远方,脚下一条巨蟒盘绕在身旁。恒河是印度的母亲河,而我们提到印度总能想起耍蛇的艺人,看来那时候的欧洲人就已经知道在印度教中蛇是通人性的神了。
欧洲多瑙河(Danube),双手伸向方尖碑的老人右手托起教皇英诺森十世的徽章,徽章由象征着教皇至高无上权力的钥匙、三重冠和一个盾牌组成,盾牌上是三朵百合和一只口衔橄榄枝的鸽子,他身前的一匹骏马正跃出水面。
整个喷泉雕塑动感十足,中央一座方尖碑,顶端还有一只口衔橄榄枝的鸽子,既寓意着世界和平,也寓意着天主教凌驾于其他大洲之上。这座方尖碑可不是17世纪修建的,而是古罗马帝国时期借鉴了埃及的方式修建的,距今约1800年。还记得我曾经写过罗马城的方尖碑吗?作为古埃及文明最具特色的象征,意大利却是拥有方尖碑最多的国家,罗马城(含梵蒂冈)就有13座方尖碑,其中8座是从埃及运来的,5座是古罗马时期建造的,四河喷泉这座就是其中之一,它高16.52米,连同喷泉底座总高度约30米,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南侧的摩尔人喷泉起初并非贝尔尼尼所作,而是由建筑师贾科莫·德拉·波尔塔(Giacomo della Porta)在1575年设计完成,起初只有周围四个人身鱼尾的海神特里同(Triton),1673年,贝尔尼尼在中间新加了一座摩尔人的雕像,又加上了灵动的海豚。在当时的欧洲人认知中,摩尔人就是非洲人,站在海螺上与海豚摔跤,为整个喷泉增添了生气。1874年,喷泉维修,也为了保护大师的作品,就把最初的雕塑移到了博盖塞别墅(Villa Borghese)保存,现在展示的是一尊复制品。
广场北侧的海神喷泉(Fontana del Nettuno)同样也由波尔塔设计,起初也没有雕塑(这设计师太会省事儿了)。19世纪,为了与南侧喷泉对称才决定增加雕像,并向社会公开征集方案。首先由格雷戈里奥·扎帕拉(Gregorio Zappalà)于1873年在四周建造了老海神涅柔斯的女儿涅瑞伊得斯和爱神丘比特等形象,1878年又由安东尼奥·德拉比特(Antonio della Bitta)设计了中间的海神尼普顿用鱼叉扎向乌贼的形象,与南侧的喷泉形成呼应。海神尼普顿是罗马神话中的名字,在希腊神话中的名字我们更为熟悉——波塞冬。
广场上除了显眼的三座喷泉,就属有着高耸穹顶的这座凹进去的立面教堂最为显眼。它叫做“圣埃格尼斯蒙难堂”,又译为“阿戈内的阿涅赛教堂(Santa Agnese in Agone)”,由贝尔尼尼的死敌弗郎西斯科·博罗米尼(Francisco·Borromini)所设计。公元304年,年仅13岁的少女圣阿涅赛因为坚持基督教信仰,拒绝与一个异教徒结婚,结果被处死。之后,人们就在她殉难的地方建了个小礼拜堂。
虽然教堂外部并不起眼,但和许多罗马的教堂一样,内部装饰华丽,令人目不暇接。
比这几座喷泉更有艺术气息的,应该就是纳沃纳广场上的这些“艺术家”们了。从中世纪末期起这里就是集贸市场,今天就成了艺术家们汇聚的场所。从12月8日到1月6日,广场上又会变成圣诞市场,到处是卖圣诞节饰物和玩具的摊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