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一闸开航万船安——回首新中国第一座大型船闸

时间:2019-10-28 18:32:5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一闸开航万船安——回首新中国第一座大型船闸

本网讯1970年12月26日深夜,毛泽东主席在中央批复稿上落笔写下:“赞成修建此坝”。葛洲坝工程由此“上马”。此前的调研、讨论,已不可计数。

20世纪60年代,电灯早已在城市中普及,“提着瓶子排队打煤油”却成了湖北街头一景。缺电,更是滞缓了湖北、湘西、豫西、川东广大地区的企业生产和农业排灌。

修建葛洲坝工程,正为解此燃眉之急。1970年12月30日,长江上第一个巨大水坝破土动工。1981年6月,葛洲坝水库蓄水、船闸试航成功。如今,“高峡出平湖”已近40年。

全国专家会议开了上百次

长江浩荡,穿三峡,出南津关,流向陡转,江面由300米宽至2200米。在南津关下游宜昌市西郊约5公里处,有两个江心小岛——葛洲坝和西坝,把长江天然地一分为三——大江、二江和三江。大江是长江的主要河槽,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大坝就是利用这一有利地形,横切长江而建。

为纪念毛主席1958年3月30日视察三峡和葛洲坝坝址,葛洲坝工程又称为“330工程”。1970年12月30日,湖北省原省长、“330工程”指挥部总指挥长张体学为坝基挖了第一锹土,十几万人的建设大军开始修建这个当时新中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葛洲坝工程采取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方式。全国1300余家企业和单位承担了科研任务,全国专家会议开了上百次,拿出了上千项科研成果,200万余张图纸重达100余吨,研制了数以万计的设备……

葛洲坝枢纽总体设计方案的指导原则由周恩来总理审定。1972年,他在主持成立葛洲坝三峡工程技术委员会时表示,如果船闸不通航或减少航运,葛洲坝要停下来。交通部要全力以赴,长江不通航,是交通部的责任。

交通部先后组织了近200名工程技术人员参加设计工作,10余年间,完成了航运规划,通航建筑物的初步设计、总图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为满足航运需求,交通部门将原设计的一线通航改为二条航线,同时建设三个大型船闸,可通行万吨级船队,单向年通过能力5000万吨。这样的规模,在国内外少有先例。

为船闸修建的2号船闸人字门当时号称“天下第一门”,闸门高34米、宽近20米。由于当时施工条件差,没有大型起重运输设备,制造厂只能先将门叶横向分别制造,到工地后拼装焊接成整体。

葛洲坝机电公司原总工程师,现已85岁的王守运回忆说:“2号船闸下闸首门体分为10节制造,每节重60吨,设计规定人字闸门体焊完后,任何方向垂直度偏差不能大于5毫米。这是从未有过的技术要求,但在长达两个月的焊接过程中,焊接变形始终被控制在设计标准内。”

1981年1月3日19时52分许,当运载卡车抛投下最后一车石料,葛洲坝大江截流顺利完成,原计划7天,结果仅用36小时就完成了壮举。当年6月27日,三江航道正式通航,2号、3号闸投入运行,葛洲坝一期工程主体宣告建成。

通航38年累计运行53万闸次

三峡难行,古已有之。宜昌以上的川江天然航道,险滩多,水面坡降大,水流湍急,通航条件差。滩险,尤以崆岭滩为甚,船行至此,稍有疏忽即撞沉。“跑江人”也因此被称为最艰苦的职业之一,所谓“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

如今,“川江不夜航”早已成为历史。葛洲坝工程抬高了三峡河段的水位,坝上约120公里的自然航道变为库区航道,众多急流险滩被淹没,航行条件大为改善。拓宽的航道可常年通航由800吨级、1000吨级船舶组成的大型顶推船队,年通过能力达到3000万吨以上,顶推船队往返宜昌与重庆仅需6天。

1981年,葛洲坝船闸年通过量不足400万吨, 2011年突破1亿吨, 2018年达1.49亿吨,较通航之初增长了30余倍。通航38年,葛洲坝船闸累计运行53万余闸次,通过客货船舶247万余艘次,安全渡运旅客7634万余人次,成了名副其实的“万里长江第一闸”。

葛洲坝工程的修建为三峡工程积累了诸多重要经验,三峡工程通航后,葛洲坝枢纽成为三峡水利枢纽下游航运梯级和反调节枢纽。

2016年9月18日,从三峡大坝上游海拔150.5米的高峡平湖出发,“长江三峡9号”轮完成了三峡升船机首次试通航之旅。在位于升船机以北不足一公里处的三峡双线五级船闸,一艘艘万吨级巨轮同往常一样,有序列队上上下下,进出闸室。自此,轮船在三峡过闸被比作“大船爬楼梯、小船乘电梯”。

“长江三峡9号”轮船长陈国海说,承船厢载着水和船提升的整个过程都非常平稳,厢内水面几乎感觉不到任何晃动。乘升船机从下游到上游靠船墩只用了不到1小时。而过去十几年来,船舶每次经三峡船闸过坝,往往要花4个多小时。

“跑江人”的苦,如今也能在长江三峡通航综合服务区得到抚慰。这是长江上首个专为船员打造的通航综合服务区,今年4月开始运行。服务区由绿色通航服务站、过闸船舶安检站、三峡水上温情驿站构成。在这里,船员不用上岸就能理发、就医、购物、收发快递。

“服务区在环保方面做得很好,我们不用自己发电了,大家的生活工作环境都好多了。”跑了39年船的“船老大”周金生说,在绿色通航服务站用上了船电宝,待闸时就能充电,船上不见了柴油发电机开动时的黑烟,所有生活垃圾也可回收。类似的水上服务区,不久将在沿江各地普及。

改变一旦发生,如河开雁来。航运条件的改善,还促成了水上旅游经济发展。乘坐游轮,一日看尽江边景,长江航运发展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奔腾亿万年的“天险”大江,变成了真正的黄金水道。(实习记者 王晓萌 特约记者 吴迪)

上一篇: 羊奶粉持续走红,可诺贝儿卓越品质,强势抢...

下一篇: 诺贝尔奖得主塞门扎到访华工:毕生追求研发...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