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暑期档:彰显中国电影发展新格局
时间:2021-08-25 11:00:2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在“五一”档票房、人次、场次三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的情况下,人们对今年的暑期档更加期待。截至7月24日,中国电影市场2021年总票房突破300亿元,进一步提升了人们对电影行业的信心。电影人不负众望,在暑期档交上了一份亮眼的答卷:新主流创作形态各异,红色信念与燃情浪漫比肩齐飞;类型供给丰富多样,商业文艺均衡发展;为庆祝建党百年,各种经典重映活动如锦上添花,在银幕上连缀起电影史和革命史,积极推进了现实与影像的多重互动,为银幕注入一股独特韵味。总体来讲,随着发展理念在创作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进化,暑期档呈现出一种新发展格局,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观察和认识。
新主流电影集体发力,实现艺术与叙事的双重革新
新主流电影集体发力,成为暑期档的票房主力。中国电影产业化以来连年攀升的票房和日趋拓展的大盘,促成了当下新主流电影创作形态的不断更新和创作数量的井喷之势。创作理念的转换带来了令人瞩目的效果。立意巧妙格局磅礴、叙事手法推陈出新、视听语言勇于探索、角色塑造玲珑丰满、价值传递有的放矢,凡此种种已经成了这批新主流大片的共同特征。尤其是暑期档涌现的几部作品,将主流价值的传播诉求和观影逻辑的商业诉求熔于一炉,实现了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平衡。
同样是为庆祝建党百年拍摄,回望那段峥嵘岁月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1921》和《革命者》的创作者却在艺术表达上选择了不同路径。《1921》以奋进蒸腾的青春姿态扑面而来,将革命历史与青春类型的影像叙事熔于一炉,从青年革命者的内部视角还原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的艰辛历程,拉近了当代青年观众与历史的距离,增加了青年观众对主流题材的用户黏性,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理想信念之于青年成长的重要价值。而《革命者》则以李大钊被执行绞刑前的时间线为依托展开叙事,用神秘优雅的布光创造出复杂的心理戏剧空间,以朦胧显影般的溢光效果诠释革命先烈“背黑暗而向光明”的青春宣言,从类型杂糅的角度拓宽了新主流电影的影像表现空间。
同样是聚焦现实,影片《守岛人》《中国医生》也采取了不同的叙事维度。《守岛人》以王继才夫妇为了国家利益驻守开山岛的真实经历为内容,通过全景展示与世隔绝的严酷环境,将王继才与自然的搏斗和与自我的博弈上升为寻找生命价值的撼人过程,回答了个人与国家、小我与大我、个体生命与理想信念的永恒命题。《中国医生》则在主流类型当中奉献了一组令人过目难忘的“中国医生”群像,将极端语境下共产党员身先士卒的政治觉悟和职业操守演绎得淋漓尽致,为和平年代共产党员的先锋性做了最好的诠释。无论是从叙事维度拓展,还是影像美学革新,这批新主流电影都彰显了中国电影自觉践行“讲好中国故事”理念的自我期许与深切诉求。
类型供给丰富均衡,青春、国漫并驾齐驱
多类型电影亮相暑期档,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观影选择。其中,青春电影和动画电影表现尤为突出。青春电影曾风靡银幕,却常因视野局限于三角恋、堕胎等负面内容,情绪中不乏灰色消极倾向而遭人诟病。这个夏天集体亮相的几部青春电影则跳出了这一创作窠臼,不再拘泥于以情爱为主导的男女关系,而是在青春叙事上做文章,描写青少年独立人格的养成完善和精神层面的成长强大,挖掘青春类型应有的健康积极的核心价值。用网友的话说,青春电影长大了。
《燃野少年的天空》充溢全片的积极能量令人印象深刻。作品没有采取成人视角叙事的惯例,以干净纯粹的叙事基调,讲述一群“咸鱼少年”不向现实处境低头,勇于追逐梦想的过程。片中虽然也表现了少年之间的朦胧情愫,却没有将其处理成滥情浮夸的桥段。人物表达情感的方式,是通过彼此鼓励实现跳舞的共同梦想实现的,这就将影片的立意引向了一个更高的境界。《盛夏未来》虽然讲述的故事与男女情感相关,但主人公之间微妙的情感以清醒地确认自我和敢于正视人生的不完美来结束,为这一代青年人的心理成长做了冷静的判断和评价。
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到《哪吒之魔童降世》,国漫风动画电影的成长有目共睹。这一类型在今年夏天也给我们带来惊喜。《白蛇2:青蛇劫起》场景设计气势恢宏又细节满满,角色塑造也在经典形象基础上实现了创新,做到了既熟悉又陌生,给人惊喜不断又浑然一体的感觉。创作者在传统民间传说的故事框架下,探讨了当代女性所面临的社会性别与身份焦虑问题,为影片主题赋予了一份当代价值。还有同样深耕传统文化题材的《济公之降龙降世》,以及在延续以往风格基础上加入科幻元素的《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4:完美爸爸》等,都为动画电影创作作出了有益探索。
此外,动作警匪片《怒火·重案》、体育片《了不起的老爸》在视听和叙事层面的突破,以及在商业、艺术方面的平衡,都凸显了类型电影之于市场稳定的重要性。客观讲,无论是从类型供给的丰富性还是审美需求的多样性上讲,这个暑期档的表现都可圈可点。
蓄积创作力量,用主流价值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虽然行业准备充分,暑期档电影市场仍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因疫情反复各地加强电影院精细化防控,台风、暴雨等天气对传统强势票仓的华东、华南和华北影市产生影响,奥运会受众分流等。我们可以将这些因素视为外在于产业动力机制的一种考验。未来,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还将对电影市场提出挑战,比如移动终端对影院的冲击以及对潜在观众娱乐方式的改变,这个暑期档正好可以让我们在挑战中尝试应对、积累经验。
其实历史上,电影业遇到成长挑战的情况并不鲜见。在世界电影史上,二战后电视大规模进入家庭,很多人不再去电影院。但当时的电影从业者基于宽银幕技术创作了一批历史题材,并催生出一种新的美学方向,将人们重新拉回电影院。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战乱频仍,百姓生活动荡,但《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等电影作品激发了观者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情,使民众观影热情高涨。这些事实说明,只要敢于创新,只要有好内容,就无须担心观众是否买账。
所以,电影人应该抓住当下这次行业调整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完善电影创作生产结构。要深刻认识到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创意产业的长线消费特性,摈弃“过山车”式运作以及过度依赖某个档期、某几个爆款的思路。围绕电影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核心聚能环的作用,慢慢发酵银幕的聚光效应,从电影文化的角度深耕外围市场。同时,我们还要警惕人才储备的断层,敢于对老旧IP“断舍离”,避免对优质IP的低层次重复透支。用多样的题材和风格及时回应观众口味细分化的趋势,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激发观众的观影热情。要做到这些,电影人必须守住讲好故事的底线,用当代的视听语言讲述与现实有深切关联的故事。
或许多年之后,当我们回望这个暑期档会发现,现实中各个岗位上的抗疫英雄和银幕上的革命英雄遥相呼应,已经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点。观众对国产片的信心与日俱增,只要我们怀揣信念,一起努力,电影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就在脚下。经此一役,我们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步伐将更加稳健。
(作者:张斌宁,系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