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被“一眼假”新闻套路
时间:2019-11-21 08:08:3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也是一个信息混杂的时代。伴随着媒体公信力屡屡遭受“假新闻”的挑战,事实和虚构之间的界限,正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社会似乎也走进了令人无所适从的“后真相时代”。面对“后真相时代”的危机与挑战,唯有养成良好的媒介素养,方能在鱼龙混杂的信息洪流中,找到指向真相而非谎言的路径。
学会在众多消息中,分辨出那些完全不值得信赖的“一眼假”新闻,是养成良好媒介素养最基础也很重要的一步。所谓的“一眼假”新闻,指的是造假手段粗糙,并无专业媒体参与的最低级的假新闻。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主题耸人听闻,新闻要素缺失,信息来源可疑。举例而言,人们过去常常听到小报贩子叫卖的“成龙死了”,以及在各种微信群中辗转流传的“迷药奇案”,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乍一听,分辨这类假新闻似乎十分简单——毕竟,这种“一眼假”新闻实在过于粗制滥造,以至于哪怕对“媒介素养”毫无概念的人,也能看出其中不对劲、不靠谱的地方。然而,尽管大多数人在这个问题上“自我感觉良好”,但只要我们打开微信微博便会发现,几乎每个人身边都有在各种“一眼假”新闻面前“中招”的亲友、熟人。
其实,人们之所以不会轻易相信“成龙死了”,是因为耸人听闻的小报早已耗尽人们的信赖;“迷药奇案”越来越骗不到人,是因为警方坚持不懈地一再辟谣。大多数人其实是被“狼来了”骗过之后才醒悟,并没有触类旁通,学会辨别这类假新闻,因而不时被低劣的造假手段“套路”。
其实,辨认“一眼假”新闻并不难——只要细究一下“五个W”和“一个S”,便能将其排除。所谓的“五个W”,指的是新闻的五大基本要素:“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和“何因(Why)”,任何一条可信的新闻,都必然要将这五大要素交代清楚。这一方面是为了确保新闻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新闻可资查证。在那些“一眼假”新闻中,这五大要素往往会有多项缺失或模糊,因为假新闻编造的细节越多,就越容易露出马脚。当一则假新闻的主体,就是令人震惊的“一句话”——如“某某名人公开XX”时,普通阅听人是没法去查证的,因为它既没有说事件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也没说发生在什么场合,有何原因。但是,很多人会因为消息难以查证而选择盲信,而具备媒介素养者,则会从要素的缺失中看出消息本身的可疑,从而不轻信。
“五个W”之外,剩下的那个“S”更为重要——那就是信息的原始出处(Source)。必须强调的一点在于——这里说的“原始出处”,指的是网上能查到的第一个传播这则信息的组织或个人,而不是消息内文中“自称”的出处。请注意,网络上的消息发布者,有可能盗用权威媒体的名号信口胡言。最可靠的信源,当然是权威媒体的官方平台。除此之外,未经媒体报道的信息想要取信于人,发布者至少要公开身份,以自己(组织)的信誉为信息真实性担保。倘若一则网传消息的原始来源,是某些来路不明的自媒体,或者干脆就是“有人说”或“网友爆料”,那不论其细节多么绘声绘色,都绝对不可轻信——这倒不是说这种消息必然是假的,只是说,在得到专业记者或权威人士验证之前,这种消息并不值得信赖,更不能当做斩钉截铁的证据来论证任何事情。
任何一个普通的新闻阅听人,只要能够牢记这“五个W”和“一个S”,熟练掌握寻找新闻要素、倒查原始来源这两项技能,便算得上是具备了最基本的媒介素养——这虽然也需要费上一点功夫,却并没有多高的门槛。有了基本的识别能力,绝大多数“一眼假”新闻,便很难骗到我们,我们也能借此过滤掉大多数没有意义的垃圾信息,不必为此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此外,在假新闻的品类当中,也有更“高级”的存在——那就是媒体报道出来的存在偏差的新闻。这类新闻虽然数量不多,而且未必是恶意造假,也可能是无心之失,但其负面影响却更为深远、广泛,且对阅听人而言更难区分。要防范这种更加“高级”的假新闻,自然需要更多的理性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