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让康得新成警示后来者典型
时间:2019-11-19 22:00:2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上市公司康得新财务造假事件,在当前A股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之际,再度成为热点。
11月19日,康得新财务造假听证会在证监会召开,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也随后公之于众。如康得新相关人员一手炮制虚假业务合同,临摹国外客户签名,粘贴打印,虚构外销业务产业链,骇人听闻。
康得新2010年7月在A股上市,长期被誉为A股的白马股,股价最高涨幅近十倍,并在2017年创下历史新高,市值接近千亿元。今年初,康得新突爆债务危机,出现到期15亿债券不能兑付,银行账户被冻结,震惊市场。随后,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公司也戴上ST帽子。7月5日,康得新收到证监会下发的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认定康得新2015~2018年连续四年净利润实际为负。
针对康得新案件,证监会新闻发言人用“涉案金额巨大、手段极其恶劣、违法情节特别严重”来评论。在19日的听证会上,康得新的代理律师称康得新自始至终没有否认造假,但无法认可证监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中的虚增利润金额。可以看出,不论具体金额多少,康得新造假已无悬念,受伤最严重的自然是公司数十万中小股东。
事实上,A股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违规信披等乱象并不鲜见。财务造假有康得新、康美药业等成为今年热点财经事件,也有试图通过并购重组“割韭菜”的暴风集团,后者联合光大资本巨资收购境外公司,拟“装入”上市公司让股民埋单。这些案例背后,无非为了一个“利”字铤而走险。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违规的上市公司,都是通过监管层审核后上市的,未来随着新股发行与并购重组政策放宽,企业到资本市场融资变得相对简单。
本月初,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上交所科创板运行百日之际称,注册制试点平稳有序,实际效果基本得到了市场认可,下一步要发挥科创板试验田的作用,在创业板率先推广。数月前公开征求意见的《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决定》于10月18日正式发布并施行。从具体内容来看,政策开放力度不可谓不大,主要体现在取消重组上市“净利润”指标认定标准,允许创业板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和恢复重组上市配套融资。
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越来越容易,一方面能更好地体现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功能,但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由于上市与重组的前端审核放宽,监管层不再以目前的方式替投资者把“质量关”,客观上会让一些企业以为造假更加便利。更何况,财务造假等手段一旦成功,在资本市场可能是一本万利。
因此,监管层在不断推进A股市场化改革之际,需强化对违法违规行为的事中事后监管力度。如提高财务造假、信披违规等行为的违法成本,一旦发现主要股东或管理层以并购名义牟取私利,就应严惩不贷;强化中介机构监管,让中介机构像辅导科创板企业上市一样,负有一定的连带责任,督促各交易主体归位尽责。同时,尽快建立投资者集体诉讼制度,一旦遭遇上市公司或大股东侵害利益,给中小投资者有效途径维护其合法利益。
发生在A股市场化、法治化改革全面推进之际的康得新案,尚未完结,如果相关违法违规行为坐实,理应严惩相关人员,作为一个监管层事中事后监管的典型案例,警示后来者。
责编:许云峰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