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亿“整容”,沙面迎来颜值峰巅,51栋国家文物建筑美哭你
时间:2019-11-19 13:46:0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海关宿舍旧址,沙面大街2-6号,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解放前为粤海关俱乐部,解放后被用作海关员工宿舍。该建筑由澳大利亚建筑师帕内设计建造,建筑由两座楼房相连而成,坐北朝南,共三层。正立面为“横三断,竖五段”的古典构图,因主色调为红色,人们称之为“红楼”,又因沙面岛西端的苏联领事馆的主色调也是红色,故也将海关宿舍旧址成为“东红楼”。
广州老城西南角的一个小岛
南北只有400米
东西长1.1公里
却密集着
国家文物建筑51栋
古树150多株
曾有8个国家的领事馆在此
还有18处遗存洋行建筑
这里还有中国内地首家五星级酒店
有广州第一家俱乐部和广州第一家室内游泳场
它就是沙面岛,有“广州小欧洲”的美誉。百年租界史让这里汇集了欧洲各国的建筑风格,风景极其秀丽。
沙面的建筑是我国保存完整的总体以英式和法式为主的西方古典建筑群,多数是19世纪末期建造的。主要有领事馆一类的政治性建筑,教堂、学校一类的文化性建筑,银行、洋行一类的商务办公建筑等。此外,还有哥特式、新古典式等形状、风格各异的建筑。
进入11月,斥资3.5亿元、历时近半年的沙面岛整治提升工程接近尾声,岛上除了部分地方属于二期和三期工程仍在施工,绿道至建筑外墙进行全面改造、新增不少公共设施、绿化景观和夜景灯光;原岛英国花园、法国花园的历史布局得以恢复,东是喷泉广场,西是起点广场,中轴贯通后就成了“最美一公里”中央大街!一幢幢欧式建筑被清洁干净或重新粉刷,如明珠点缀在街道两侧。换上靓丽的新衣,沙面变得更美了,重新展现浪漫文艺的百年前欧陆风情,再次迎来了它的“人生颜值峰巅”。
万国建筑
沙面一街3号,1899年建,曾作为东方汇理银行(法),正在修葺。
沙面大街54号,建于1865年,汇丰银行旧址,是近现代重要的金融商贸建筑。 该建筑共有四层,建筑面积4146平方米。建筑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东南部与西南部做削角处理。下段的出入口采用西方灰白色花岗石古典山花门,山花门上方勾出放射状饰线。三个窗做成山花门状。罗马式多立克巨柱严格遵循古典程式,比例准确,多条竖向凹槽做工精细,挺拔有力,重现古罗马多立克式的男性美。三道宽阔的扶手木楼梯,一道封闭型升降电梯,环绕电梯设安全走火扶梯。
沙面南街48号,1881年建,曾作太古洋行(美),是近现代重要的金融商贸建筑。该建筑坐北朝南,砖、钢、混凝土结构。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建筑东立面与南立面的首层与二层为券廊式,第三层为柱廊式,廊柱以红砖筑砌,拱券饰带细致,色调淡雅,与廊柱对比鲜明,比例适当。现作为办公场所。
沙面南街24号,民国年间建,曾作为汇丰银行(英)宿舍。
沙面南街22号,1913年建,曾作中法实业银行、日本领事馆,是近现代重要的金融商贸建筑。该建筑为新艺术运动,平面按其内部功能设计,地上三层,局部二、四层。建筑布局南北朝向,中轴对称,主楼为方形,东西向均有入口,南向有两层楼高曲线形门厅,其上为挑檐阳台,可做屋顶活动平台。
沙面大街56号,建于20世纪初,曾作正金银行(日)、美国领事馆旧馆,现为办公场所。 美国领事馆旧馆主入口开向沙面大街,南立面中轴对称,共五开间。门廊用帕拉迪奥式组柱,二三层柱子通贯的券廊,整座建筑外轮廓像中国先秦建筑,首层是传统的西方古典装饰,中西合璧,表现出建筑的过渡,平屋顶周边覆绿色琉璃瓦,出檐较远。
沙面五街4号,民国初年建,曾作泰和洋行(英)。
沙面大街26号,1911年建,曾作为台湾银行广州支行(日),是近现代重要的金融商贸建筑。该建筑共有三层,竖向三段式构图,底部厚实凝重,六根多立克巨柱直达檐口,正立面山花门装饰,山门两侧希腊多立克方柱,一层上方和顶部檐口的横向石板上各加了一条深金色穗带,突出腰线,这是文艺复兴风格的装饰手法,新古典主义建筑。
沙面南街20号,1890年建,曾作为东方汇理银行(法)、法国领事馆,现为广东外事博物馆。
沙面大街49号,清末民初建,曾作渣打银行(英),20世纪50年代为省粮油储运公司,如今计划活化利用,三层约1000㎡已整层清空,已完成初步文物修缮,可成独立区域利用。
沙面北街65号,曾作三菱洋行(日),现为珠宝店。
荔湾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将沙面打造成高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接下来,将进一步活化藏在领事馆、洋行建筑中的沙面百年文化,并计划引入高端餐饮、高端商业品牌、文艺创意创业机构以及现代服务业和特色名宿酒店业。
周末,市民在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正门前休憩,这里原是原英国领事馆主楼所在。原英国领事馆主楼由于不堪承受建在其两侧的两幢六层宿舍楼挤压,地基下沉,墙体裂缝,拆除重建, 如今原英国领事馆旧址只剩东、西副楼旧址。
沙面大街68号,1916年建,曾作苏联领事馆、苏联驻华商务代表团广州办事处,是沙面岛上重要的近现代外国领事馆建筑。苏联领事馆旧址为砖、钢筋混凝土结构三层楼房,英国维多利亚式建筑风格,主楼前有小院、围墙,后有小院、副楼。南立面为正立面,正立面和东、西侧立面各层都设外廊,后立面二层设悬挑通长阳台并有混凝土天桥通向副楼。建筑外立面除挑檐、栏杆、女儿墙外都用高质量清水红砖装饰,不加油漆,故有沙面“西红楼”之称。现空置。
百年历史
沙面位于广州老城西南角,史称“中流沙”,最初只是珠江畔一片积沙浮地。沙面建筑反映了近代广州的历史变迁,是我国近代史与租界史的缩影。
1949年以前:租界区
1859年下半年,英法两国通过筑基填埋,再开挖沙基涌,形成了一个四面环水的人工岛
1861年9月,正式签订租约,治权完全交给英法两国
1949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外事区
1949年10月,解放军接管沙面:沙面成为外国驻广州领事馆的外事区:先后有苏联、朝鲜、捷克、波兰、越南、美国、德国等国在此设立领事馆
1984年白天鹅宾馆建成。此后,广州海关业务楼、广东省外事办大楼和住宅、沙面小学、广东胜利宾馆大楼建成。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文保区
1992年,沙面被广州市政府确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区。
1996年11月,“广州沙面建筑群(清)”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沙面历史文化街区”被广州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其中,国家文物建筑51栋,古树150多株,曾有8个国家的领事馆在此,还有18处遗存洋行建筑。
沙面南街60号及沙面大街69号,建于1865年,原英国圣公会基督教堂及牧师住宅。
沙面大街14号,建于1890年,露德天主教圣母堂,是沙面岛内重要的宗教建筑,可容纳200人。圣母堂坐北朝南,为砖、木、钢、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现仿哥特式风格。建筑平面采用拉丁十字形,由钟楼、大堂、神父楼、修女楼、圣母山组成,堂内所有门窗都镶嵌七彩玻璃。
沙面南街42号,曾作法国传教社楼。
沙面大街36-38号,清末民初建,曾作为法国传教社住宅楼,为沙面岛上具有代表性的居住楼。该建筑前有低矮通透围墙围合的小院。在装饰上,除常见的装饰脚线外,正立面两侧稍凸出一山墙,其山花采用十字叠加半圆装饰。外廊的特点是首层采用券廊,二层采用柱廊,古典壁柱和独立柱有序布置,栏杆采用古典瓶形。外廊门顶的气窗采用十字花木隔装饰,与屋顶十字山花相呼应。
沙面大街59号,建于20世纪初,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是近现代重要的工业建筑。该建筑平面呈回字形布局,四边皆有外廊,为英国维多利亚式建筑风格。建筑三栋楼组成,南北各有一栋主楼,西侧建一副楼,形成三合院。东西结合入口做一连廊将围合成独立院落。建筑设有地下室,壳容纳千余人在内。
沙面北街73号,民国年间建,曾为国民政府广播事业管理处,现为展馆画廊。
沙面南街12号,清末建,曾作为法国海军办事处,法国邮政局。
沙面四街1-3号,沙面大街59号,始建于1906年,曾作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德国领事馆使用。
沙面三街5-7号,曾作好时洋行(荷兰)、德士古洋行,现为沙面街文化站。
沙面北街91-99号,清末民初建,曾作印度人住宅。
沙面一街16-20号,民国年间建,曾作为印度人宿舍。 统筹:南都摄影部文字:南都记者 谭庆驹 陈军 图片:南都记者 谭庆驹
编辑: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