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晋博|积极拉进与公众之间距离的“秘诀”

时间:2019-11-19 11:49:2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百年晋博|积极拉进与公众之间距离的“秘诀”

回顾百年,时间在山西博物院(以下简称“晋博”)磨砺出岁月的厚重,使其深耕于三晋历史文化,打造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品牌;与之同时,博物馆整体发展环境、软硬件设施、自身定位与使命、业务领域等多方面,使晋博顺时而动因事而为,也让它更显蓬勃生机。
近些年,随着观众数量的增加,观众身份的多元,参观需求的多样,晋博不断找寻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文化契合点,提供更全面周到的公共文化服务。对此,弘博网专访到晋博院长张元成,就如何更好满足公众需求,拉进与公众之间的距离等分享了晋博的成果与经验。

为公众营造没有壁垒与屏障的文化空间

1、共享异域文明发展成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化在互相交流中,才拥有了活力和生机。多年来,晋博持续推出不同主题的临时展览,突破了空间与文化的壁垒,更为晋博带来了新的活力。据张元成院长介绍,自2013年以来,晋博通过和欧美一些博物馆开展合作,举办了印度、埃及、俄罗斯、捷克、秘鲁等不同地区的文化展览,向观众展示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很多观众欣喜于在家门口可以看到如此精彩、如此多国家的优秀文化展示,展览也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好评,展览期间观众量非常大,这也成为了晋博展览体系中的一大特色。”

以2018年4月的“不朽之宫——古埃及文明特展”为例,展期观众量达到322243人次,创下了2018年展览参观量的高峰,为晋博稳定既有观众的同时,吸引了更多潜在观众。在交流中,张元成院长表示,“近些年举办境外文明展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但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何让观众将这种异域文明与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有所结合,并在观展后形成文化的传播。所以在选择异域文明展览时有所侧重,展览内容也有意识与中国古代文明相结合。通过这种方式,博物馆不仅从空间和内容上隔绝展览带给观众的距离感,打破长久以来公众对博物馆形成的循规蹈矩的刻板印象,也彰显了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中枢的重要作用,获得了社会声誉。”

2、彰显博物馆人文关怀

本着“为公众服务”的宗旨,晋博近些年更关注特殊群体,为他们平等地参与社会文化生活提供机会和条件。举办一个专门为有视力障碍的人群的展览,是历经多年筹备的项目,在2018年5月21日,“润物细无声——可触摸体验文物精品展”在太原市盲童学校开展。

展览共分为“中国文字”“青铜礼器”“多彩生活”三个单元,精选晋博馆藏文物的复仿制品,重点对汉字、青铜器以及古人生活进行展示。展览通过“可触摸体验”这种特殊的方式,让视力障碍人士也能有接触文物的机会,让他们未曾谋面的文物,变得可触可感,让视障群体也能够“参观”博物馆,感受博物馆之美,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和包容。此次展览是一个流动展览的形式,不仅是博物馆“走出去”,更好的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也是吸引“新公众”,传播山西悠久历史文化的一种独特的尝试。

张元成院长谈到,博物馆对特殊人群的关怀,彰显着一个博物馆的温度,就晋博来讲,从无障碍通道的设置,轮椅、婴儿车、母婴室等设施的配备、一线工作人员的手语服务等都是对特殊群体提供的人文关怀。晋博力求通过这种方式,体现社会服务的公共性、开放性和包容性,扩大博物馆面向公众的文化传播范围。

打造与公众交流的多样化平台

越来越丰富且分众化的博物馆资源,让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人群有了充分的选择空间。受众范围的扩大只是第一步,那么,晋博是如何拓展与公众对话、交流渠道的呢?

1、文创开发激活馆藏IP资源

正如张元成院长所说,随着公众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大家对于博物馆的文创已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最开始的图形复制,到现在的对于文物深层次内涵的挖掘,要求博物馆在文创产品的研发方面不断努力。当下,晋博文创产品的开发会听取专家与学者的意见,并借助权威的研究成果,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将文物知识转化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品;其次利用现代高科技将其植入在文创产品中,比如AR技术,短视频等,让传统与未来有更好的连接。

例如以商代青铜器鸮卣为原型打造的系列文创产品已然成为了晋博的一大特色,这些产品实际上为博物院吸引来不少游客,晋博也借助这种方式,开展了一些针对儿童的活动,比如“寻找鸮卣”等,深受欢迎。对于文创产品开发的思路,张元成院长提到了两点:首先,文化+创意+生活,应该作为文创开发的基本点;其次需要将文创产权、文创服务和文创产品三方面有机结合、相互联动,激活馆藏IP资源。“文创开发的最终目的,是让更多公众在生活中体验到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和艺术熏陶,提升文化素养与生活品质。此外,根据观众背景不同,对于文创产品的理解也有所不同,由此通过这种方式,让观众去发现博物馆中感兴趣的展览、社教、公共服务等内容,这也是我们拓宽与公众交流的一种途径。”

2、影视节目下的“博物馆热”

博物馆影视化潮流似乎势不可挡,这使得博物馆渐渐剥离了高贵、精英化的外衣,以平易近人的姿态进入公众的日常生活,延伸与公众互动的渠道。近年来,通过与《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栏目的合作,晋博的一批文物知名度得到提升,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社会影响力也得到提高,很多观众专门来打卡网红明星展品。张元成院长说:“我们很高兴,通过参加这些大型影视节目,让公众更多地关注博物馆,关注博物馆的文化,但是对于一个博物馆而言,每一件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都需要得到保护和收藏。在这一点上,博物馆人应该做到永葆初心。”

影视节目下的“博物馆热”也不可避免地让观众走进博物馆只为打卡“网红展品”,对于这种现象的出现张元成院长表示,这也是晋博参与跨界合作后,下一步想要解决的问题——重新审视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他在采访中说道:“博物馆并不是‘曲高和寡’的存在,也需要倾听观众需求,反馈在展览、社教、公共服务中。”多年以来,晋博坚持以临时展览为契机开设观众问卷调查,并不定期邀请一些博物馆爱好者开展深度的调查访谈,在展厅中设置观众留言台,将观众在问卷、留言中指出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以便及时改进工作。“当然,这仅仅是开始。”张元成院长说:“博物馆应被视为互动空间和传播载体,或者说它可以是公众互动和文化传播的培养皿。利用跨界方式宣传博物馆不仅仅要让公众知道博物馆有什么,更需要在了解公众最直接、最渴望的需求后,思考如何更广泛地与公众对话沟通,作用于博物馆接下来的发展中,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深耕与实践。”

3、“文博+科技”的探索

“不少人认为文物是高冷的,那是因为不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张元成院长如此说道。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文化的载体,是连接历史、今天和未来的重要载体。展厅里展示的不仅仅是静态的文物,更重要的是要讲出文物背后的故事,让公众明白文物所承载的这一段历史。因此,在与公众交流时,晋博主动通过科技手段为观众延伸想象的空间。

交流中,张元成院长也谈到了自己对智慧博物馆的理解。他认为,智慧博物馆从广义上来讲是以数字博物馆为基础,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构建以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为特征的新型博物馆形态。智慧博物馆建设中应用了很多新技术,最主要的有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正在逐步应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让晋博更加智慧,实现从智能向智慧的发展。

近几年通过智慧博物馆建设,晋博在“文博+科技”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包括借助科技手段提升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方面通过知识谱图的建设,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形式方面利用数字化技术在展示展陈效果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通过一系列数字展项,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参观体验,让观众对文物的认识有了厚度、深度和广度。

接下来晋博将会继续大力推进智慧博物馆的建设,进一步做好“文博+科技”的探索和实践,这座有百年历史的博物馆在不远的未来将成为以人为本,智能融合,极具山西特色的新型智慧化博物馆,进一步服务于社会公众。

作为公共领域的博物馆,不再是一个空间载体或是威权声音的发出地,它需要突破展墙的限制进行文化内容的整合,并赋予公众文化权利,引领博物馆发展。正如张元成院长所言:“仅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空间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对话、互动、表达,甚至服务设施的无障碍成为了关键。”正是基于不断深挖公众需求,使得百年晋博得以在时代变化中,更好地融合传统与现代,以服务公众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编辑:国旻

上一篇: 真相!眼镜布不是用来擦眼镜的!又错了好多...

下一篇: 案例分析|2019年,43家A股上市公司...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