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三启上市路:马云圆梦,港股生变

时间:2019-11-14 13:27:4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阿里三启上市路:马云圆梦,港股生变

文 | 搜狐科技 尹莉娜

疯传多时的阿里港股二次上市终于尘埃落定。

11月13日晚间,阿里在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据披露,阿里巴巴集团计划通过全球发售新发行5亿股普通股新股,拟募资150亿美元,并于11月25日开始交易。

双十一的热潮还没褪去,阿里便又迎来了它的上市大考,并将成为首个同时在中国香港和美国纽约两地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但很多疑问仍待解开,比如“粮草充足”的阿里为何启动二次上市,港股上市能为阿里带来哪些美股所不能提供的好处,阿里回归后能否形成效应,带动更多美股上市的优质企业在港股二次上市?

阔别七年 阿里的港股往事

回顾历史,这已经是阿里的第三次上市之路,也是第二次与港股结缘。

2007年11月,阿里巴巴以B2B业务作为主体于港交所上市。股价更是一度飙涨至发行价的3倍,市盈率一度超300倍。不过,好景不长,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阿里股价破发且不断探底,同时集团也有意愿将公司退市后重新上市,于是2012年阿里宣布以每股13.5港元(发行价)进行私有化,并在当年6月黯然撤离港交所。

2013年10月,阿里巴巴再次决定整体上市时马云的首选依旧是港交所。但最终因阿里提出的同股不同权的股权结构与港交所机制不符,转赴美国上市。2014年3月,阿里巴巴启动赴美上市计划,并在同年9月19日正式挂牌。阿里巴巴一时间风光无两,在IPO中总共筹集到了250亿美元资金,创下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桩IPO交易。马云曾公开表示,“有人说,香港失去了阿里巴巴这个机会,我自己觉得是阿里巴巴错失了香港”。但在赴美上市的第一天,阿里巴巴就发出承诺:“只要条件允许,我们还会回来。”

痛失阿里成为港交所酝酿25年来最大改革的历史根源,针对是否可实施“同股不同权”争论在香港金融圈中也持续了三四年。2018年4月24日,港交所迎来了万众瞩目的IPO新规,允许新经济股双重股权结构公司及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同时放宽已在美英上市的同股不同权企业,来港作第二上市,市值要求是100亿元。

随后的几个月里,港股迎来了条例修改后的“收割期”,100余个内地新经济公司接连在申请港股上市,创造了港交所很久没有的盛景。为迎接首个同股不同权的公司小米上市,港交所特意准备了一面直径加长80%的超大开市锣,甚至后来在映客等8家公司同时上市时搬来了只4面铜锣,被网友笑称“锣不够了“。

中概股密集上市后,阿里的上市进程也获得了实质性的兑现。早在今年6月,阿里港股上市的传言就开始甚嚣尘上,人们预测阿里离港股上市不远了,一切将在马云9月10日宣布正式卸任前完美收官,但因为香港社会众所周知的缘故以及一系列的其它原因,阿里上市议程被推迟,不过必要的上市准备工作却仍在继续。7月15日,阿里巴巴在股东大会上通过提案,将每1股普通股拆为8股,使得授权普通股数目从现在的40亿股增至320亿股,股价也将变为原来的1/8,此举被普遍解读为港股上市铺路,因为拆股可以降低投资者的入场资金门槛,腾讯也曾在2014年按1:5的比例进行拆股。

阿里为什么要回香港上市?

关于阿里回港上市的原因有很多说法:有人分析是阿里“钱不够了“,想要资本寒冬中储存粮草,尽管截止到2019年9月30日,阿里巴巴的账面上现金余额还剩余2482.72亿元,不愁没钱花;另外有网友说阿里是为了“割韭菜“,但阿里在美股的股价表现已经从2014年的发行价68美元一路上涨至如今的180美元上下,上涨幅度约为170%。

从财务角度来看,与阿里业务有很高重合度的公司亚马逊,其市盈率一直是阿里的2倍以上,同样作为电商巨头的京东其动态市盈率也在55.62,高于阿里的21.73,说明阿里在美股一直处在被低估的境遇。而从国际局势上来看,阿里的回归则更有必要。

抛开财务、政治方面的因素,阿里港股上市也被赋予了更多层次的含义。比如,这是一次类似于还愿的“回归”,也是一次主动靠近用户和投资者的行为。香港的投资人对中国互联网公司更加熟知,他们大概率本身就是阿里整个生态体系的客户和用户,对阿里有着天然的亲近和信息。另外在今年10月28日,小米和美团被双双纳入港股通,内地投资者的北水买卖问题也能得到解决。

另外,经过此次近千亿人民币的资金募集,弹药更为充足的阿里也有了更多的施展空间。招股书的信息显示,阿里的此轮融资的目的有三:一是驱动用户增长及参与度提升;二是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升级,提升运营效率;三是持续创新。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CEO张勇在今年阿里20周年年会上提出,阿里未来坚持的三大战略将会是全球化、内需、云计算和大数据。

全球化自不必说,从阿里最近几笔大手笔的“买买买”便可见端倪。自2016年起,阿里为进军东南亚先后花费40亿美元投资Lazada,为扩充印度市场的份额,阿里也先后投资了印度零售电商BigBasket和Snapdeal,并收购了移动支付平台Paytm的大部分股权。同时,考拉的收购也弥补了阿里在跨境电商上的不足。而在内需方面,马云在此前浙商大会上的发言上表示,“内需是中国千载难逢、百年一遇的金矿”,阿里本身在下沉市场和淘宝直播上持续发力,和不断崛起的拼多多争夺市场。云业务方面,阿里云占据了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但一直难逃亏损的难题,另外公有云业务还具备很大潜力,Gartner 数据显示,2018 年国内公有云渗透率只有10%,而美国有22%。多业务布局的阿里如需同时推进,充沛的资金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阿里回归,港股市场影响几何?

阿里巴巴回归港股,感受最深的可能未必是阿里本身,而是其他包括腾讯在内的港股上市公司。

港股一直以来被诟病缺乏流动性,而阿里上市后必然会成为吸金大户,在促进港股市场多元化的同时,也将分食其他公司的资金。另外,港股的整体格局也将迎来双巨头时代,两相对比下,阿里的高速增长与近期腾讯的状态低迷,也将让腾讯此前难以撼动的“港股之王”地位受到挑战。

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机构投资者对阿里的态度依旧谨慎,据传言,阿里愿意为按现时美国股价折让4%招股,而市场则希望折让至少8%至10%。

阿里目前在美股日均成交金额达190亿港元,而腾讯在港股的成交金额为50亿港元。不过由于阿里只拟发行总值最多150亿美元新股,占扩大后已发行股本大约3.6%,因此上市后阿里港股市值仍远低于腾讯。

除此之外,阿里的二次上市也被普遍预测为会吸引更多诸如百度、京东的美股上市公司回归,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除了阿里之外,至今仍没有第二家公司透露出在港股二次上市的意愿。反而由于阿里在此次IPO中募集了大量资金,至少在短期内,中概股尤其是电商赛道的企业回归的可能性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新上市的港股公司的股价表现并不算亮眼,似乎印证了港交所一直以来“旺丁不旺财”的传言。小米上市后股价一路狂跌,从17港元/股腰斩到如今8.53港元/股。美团虽然如今股价有所回暖,但在上市后的3个月内一直表现不佳,从69港元/股一路阴跌36%至44港元/股,就连“港股必配仓”的腾讯,股价也从2018年初的高峰值467.32港元下跌到了如今327港元附近。

在一众下跌的不利局面下,阿里港股股价能否逆势而行、复制美股的牛市走势,目前仍无法判断。另外由于两地上市,阿里股价已经在美股市场上已经出现由信心不足而造成的股价下跌的风险。不过,股价在短期的波动后必然会回归到基本面,股价的表现必然也是业务的体现,阿里已经为业务发展备足粮草,接下来的走势发展还要看它自己的表现。

(搜狐科技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

上一篇: 澳洲女消防员怀孕14周坚持救火:这是我的...

下一篇: 原创双十一手机销量榜单:iPhone11...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