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春秋|古北口:京师铁钥锁边关
时间:2019-11-13 22:48:1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京城之北,崇山峻岭,其中多有古道。古人云:大道为关,小道为口。古北口位于京城东北,不像居庸、山海一样称关,虽为小道,战略地位却尤为重要。
自幽州始,直至成为都城,历经南京、中都、大都、北京,古道在北京地区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清代成书的《密云县志》上说:“京师北控边塞,顺天所属以松亭、古北、居庸三关为总要,而古北为尤冲。”顺天即顺天府,指北京。
“锁钥凭天险,因山戍垒成。千盘蛇阵势,十里马蹄声。”坐落在燕山山脉的古北口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京师锁钥”之称,是长城的咽喉要塞之一。自古以来,古北口因其蟠龙山、卧虎山两山双峰壁立,潮河、汤河穿镇而过,被誉为“地扼襟喉趋溯趋,天窗镇钥枕雄关”。
古北口见证了几代王朝的更迭,迎来送往过多少皇帝,不好统计;发生过大小多少次战争,难以说清;蕴藏着多少故事,没人说完。随着对长城文化带了解的增多,笔者前去古北口探寻的欲望日益强烈。
古北口曾称“铁门关”
走101国道,自密云城区向北60公里,长城在此被截断。路边存有一段残墙,一侧有河北省立的万里长城碑和明代长城碑,一端是北京市立的古北口瓮城碑。国道与大河并行,潮河把山切成两半,分出卧虎、蟠龙。向西望去,跃过潮河,卧虎山上长城连绵,敌楼相接。贴着河岸,有两座空心敌楼,上下错落,紧密相连,建筑独特,被形象地称为“姊妹楼”,为万里长城独有。此楼曾经先后毁坏,现今已经修复。向东则紧贴山崖,这是蟠龙山之尾。
站在宽敞的国道旁,看着通衢大道,想象不到过去的地形如何狭窄与险恶。
▸
清代编修的《畿辅通志》说:
“古北口关在密云县东北百二十里,两崖壁立,中有路,仅通一车,下有深涧,巨石磊砢,凡四十五里,为险绝之道。”
小道两旁,山石如何“壁立”,巨石如何“磊砢”,还需仔细体会。
▸
宋代苏辙出使辽国,经过此地,深有感触,作有《古北口道中》诗:
乱山环合疑无路,小径萦回长傍溪。
仿佛梦中寻蜀道,兴州东谷凤州西。
古北口北城门
古北口地处险要,几个朝代都极为重视,金代就曾在这里筑城,并把城门包上了铁皮,更为结实,于是有了别称“铁门关”。
▸
《昌平山水记》中有描写:“川之两傍筑垣立台,东台下有铁门关,为出入道,常扃钥不开。”
门上有锁,平时紧闭不开。这里是游牧与农耕文化的分界,往来无多。明朝初年在此建起关口。
▸
《四镇三关志》记:“古北口关,洪武年建,通大川,平漫,通众骑,冲。”
关口门外,再建瓮城,长宽各有几十米,依山据山势,形状不很规则。别看瓮城面积不大,在冷兵器时代却极具军事意义。敌军想攻入关门,须付出极大代价,困在瓮城还会被围歼。
古北口姊妹楼
明初,朱元璋派徐达等修筑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等处的城关。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明太祖令徐达建古北口关城,并在北齐长城基础上砌石块以增强防御能力,加修关城、大小关口和烽火台等关塞设施,并增修门关两道,一门设于长城关口处,仅容一骑一车通过;一门设于潮河上,称“水门关”。从此,西北的居庸关、东北的古北口就成了北京的两个重要门户。
古北口两山夹持,极为险峻,城墙从山上婉娫而修,状似长龙,连接起潮河上的水关。关口处再建起瓮城,城门即使不包铁皮,依然防御牢固,水泄不通。当年站在东台上,可以俯看全城,观察关外。如若时光能倒流,会看到太多的故事。遥想当年,总督等众多明军将领站在高处,军士排列在城墙上,击鼓吹号,震天价响,以示声威。这是多么宏大的场面,拍成电影也很有气势。
明代驻军在潮河两岸、城墙上各建敌台。我查看过旧时图片,比照着望向东侧崖顶,上有一很不起眼的小土堆,那就是东台。旧时东台高大,因南面有五个箭窗,俗称大五眼楼。城墙自山上陡然直下,雉堞也呈大角度接续下来,连接起瓮城。国道旁的这段城墙便是瓮城南墙,为东西向,由青砖垒砌,内里包着旧时的砖墙。断开处以前应是瓮城的南门。瓮城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建造房屋而被拆毁,现今瓮城内是一片空地,堆放着沙石,也可以停车。
河北一侧应是瓮城西墙,为南北向,毛石垒砌,向东弯去,有几十米长,两米多高。向北应是瓮城的西门,两座城门都很窄小,现在已是宽敞路口,进去便是河北省的关门村。街道两旁是民居,还开有饭馆。向北上了山坡,在民居房后,还有城墙,延伸得很远,这是长城的支墙,城砖古旧,内里为夯土。村民介绍说,这里过去是关口,有三个名字:关门、水门、水门洞。这些口口相传的名称说明了过去的状况,此处不仅是关口,临着大河,还建有水门。后来查询资料得知,水关在清代时便被冲毁。
明朝中后期,军力渐弱,无力出击,转为防御,更为注重长城的作用。名将戚继光在修复古北口长城时,不仅保留了北齐长城,还在长城墙外加砌了城砖。山口要冲处,建起空心敌台,高或三四丈,广或十四五丈,紧要处间距较小,缓和处间距较大。所以现在看敌台间距,便能知当年军情的紧要程度。兵力部署也不一样:每个敌台设百总一人,主要负责杀敌战斗,设台头副二人,主管武器辎重后勤保障,五个敌台设一把总,十个敌台设一千总,指挥战斗。古人也考虑了通讯联系的重要:相隔一二里,铃柝之声能够听清楚为一墩,每墩由五个士兵负责瞭望。每路设传烽官一人,有敌情便燃起烽火狼烟,左右分传,速度飞快,瞬时数百里皆能看见,及时做好战斗准备。这些军事防御谋略,可谓面面俱到,无懈可击。
古北口曾称“奚关”,盖因古时古北口之外为奚族聚居区。唐代还称过“北口”,或“虎北口”,山西也有同名。古北口经历了太多的战争,自古不断。北齐开始在这里修筑长城。唐朝在此设有古北守捉,屯兵驻守。《日下旧闻考》:“唐书:檀州燕乐县有东军、古北二守捉。北口,长城口也。”古北即指古北口,守捉是设兵戍守的军事名称。唐时的北京称幽州。唐庄宗夺取幽州,派遣刘光浚攻克古北口。后来辽太祖夺取山南时,也是先攻下古北口。金朝灭辽,大破辽兵于古北口,大败宋兵也在古北口。元文宗时争夺皇位,几次屯兵战斗于古北口。明朝大将徐达攻入京城,元顺帝深夜打开健德门,向北逃去,太子也率领侍卫兵出光熙门,向东“走古北口,趋兴松”而去。至明代,北方敌军多次侵入古北口,最为突出的一次是嘉靖二十九年(1550),蒙古鞑靼俺答部突入古北口,长驱南下,兵临京城,使得“京师大震”,之后向昌平的明陵,东循潮河川,再由古北口出。一入一出,皆择此地。
将军楼房留下日军罪证
古代战事繁多,时隔久远,已经不可能看到遗迹,但现代战争的残存仍极为醒目。自蟠龙山之尾,沿着长城向东,将军楼并不遥远,有小道可以登上。长城已经残破,墙体多处坍塌至山顶,没有维修,依然是旧时的样子。这样也好,可以寻找过去的痕迹。
思绪回到了1933年,古北口响起了华北抗日战争的枪声。日本鬼子由东北侵入热河,进一步向南侵犯古北口等长城关口。中国军队先后有4个师参加抗战,前后历时两个多月,经过激烈的战斗,被迫撤出古北口,史称古北口抗战,被日方称之为“激战中的激战”。有统计,日军伤亡5000多人,中国守军伤亡8000多人。古北口抗战虽然以失败告终,而作为长城抗战的主战场之一,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阻挡了日军直下北平的道路,保卫了平津,意义重大。
将军楼上被日军炸出的大洞。
眼前的城墙,成片坏损,这是被炮火轰毁的。再到砖上细寻,找到了一个个密集的小圆洞,这是机枪留下的弹孔,可见战斗的激烈。在山上荒草中细寻,是否挂有衣片,那是十七军第二十五师师长关麟征冲锋在前,被手雷炸伤留下的;在黄土上查看,是否留有血迹,那是一四五团团长王润波牺牲时流下的。中国守军高级将领身先士卒,战至如此,可以想到战斗的惨烈程度……
将军楼呈正方形,分上下两层,楼南北各开有4个箭窗,东西各开3个箭窗,在西门口墙上,有文字砖,上写“万历五年墙子路营造”,这是当年的建楼时间和制作标记。进到楼内细寻,在北面墙上发现字迹:“步兵十七连队占领”。当地人说这是日本鬼子刻的,汉字写得生硬,在横竖的笔画中,读出了狰狞的狂笑。中国的长城,记录了鬼子暂时的得意,也记下了侵略的历史,再也涂抹不去。二层房顶有个圆洞,为炮弹炸毁。有砖梯可以登上敌楼,箭窗多有损坏。从上面再看这个大洞,正在敌楼顶部中间,有资料说是飞机投弹所致。那时没有精确制导,只有飞得很低才能炸得这样准确,若真如此,可见当时日本鬼子有多么猖狂。中国军队武器差,装备对比悬殊,是在用血肉之躯筑起另一道长城。
站在将军楼顶,四面远眺,群山一览无余,沿着山脉,向西可以看到对面的卧虎山,古北口城也在山下。向东可以看到二十四眼楼,是蟠龙山长城最东面的一座敌楼,处于制高点,分上下三层,顶层周围是垛口,共有24个箭窗,俗称二十四眼楼。据说当年戚继光曾经在那里办公。而眼前的二十四眼楼残缺不全,只剩一面墙体挺立在城墙上,清代大地震曾有坍塌,抗战时又被日本鬼子炸毁。炮弹只能炸坏墙体,却炸不断时间与空间。戚继光曾被誉为抗倭名将,在天有灵,定然挺枪立马,横扫千军,相隔几百年,能与关麟征师长神会于此,共同抗击倭寇,留下英名。
北关营关口有屯军
过去古北口驻有重兵,营房在城内。城墙“下有小城,曰北关营,二门”。古人云:屯军曰营。由瓮城向南1里有营城,紧守关口。此城堡长约170米,宽约150米,形成矩形。现在南门已无,一侧仅存白灰勾缝的残砖。旁边有文物保护石碑。西门保留的要多些,墙约有3米多高,白灰砖缝,十分整齐。东墙也有残存。城里有多条胡同,对着西门的称为主街,对着南门的称为十字街。村民不仅住在古城里,城外也有,也分出街道。城外是南门街,两边盖满了房舍。
南门正对着的是玉皇阁。玉皇阁一般是城堡的最高建筑,此城较小,没单独建阁,建在北城墙上。玉皇阁是全城的制高点,在此处可以看到北面的山势与长城。砖阶古旧,磨损出的凹坑显示出年代久远。玉皇阁三楹,新近做了维修,门窗梁柱油饰一新。当地人说,城内还有小老爹庙,已经拆毁,因玉皇阁地势较高,曾为置放物品的仓库,得以保存。东西两侧还有比较完整的北城墙,约有几十米长,毛石垒砌,与玉皇阁月台等高。
北关营现在称为上营。古北口村太大,所以成立了三个居委会,上营为一,因在村北,称北头居委会,有如城镇的建制。在南门城外,有一处房子地基,石块垒起几十厘米高,面积有几十平方米,内里种着植物,既不拆除,也不盖房。原来这里曾是日本鬼子的营房。古北口抗战后,这里一直被日军占领,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多年来一直保留,现在石块砌得整齐,应是有意保护,让实物记住那段日军侵略的历史。
洪武十一年(1378),明军在蟠龙山下建起城堡。城墙筑于山顶之上,跨山建成,随山势起伏,蜿蜒曲折,呈不规则的多角形,古时地图画成六边形。明朝诗人唐顺之用诗比喻:“诸城皆在山之坳,此城冠山为鸟巢。到此令人思猛士,天高万里鸣弓绡。”鸟巢形的描写极为形象。光绪《密云县志》中记为“三角棱形”,可能贴近实际。
古北口长城墙体残存着抗战时的弹坑。
摄影:新华社 牟宇
城池规模宏大,周长4里310步。步是明代长度单位,一步约等于5尺,这样算来,城墙近于5里长。城墙高5米,设东、南、北三门。城开三门,因城是多边形,东、南二门不在正向,南门面向西南,东门面向东南。三个城门形成了三角形。城墙也特殊,陡峭处以山石垒成,平缓处以条石为基,青砖包砌,因山就势,砖石共用,便有了“内看无城,外看有城”的效果。城堡由明朝大将徐达策划建造,成为军事防御指挥中心,驻兵防守。《畿辅通志》中也把古北口城称为营城,并形容“雄踞山巅,至为险峻”,可见势之雄伟。
想观城之雄伟,要到城南,那里地势偏低,站在路边,能看到两侧城墙在山上起伏,高矮不一,断断续续。想象中,这可能是古人观城的位置之一。当年城墙连成一体,立于山间,阻住山口,确实壮观。
古城南门高3丈,上建门楼,券门上有“古关”石匾。南侧有溪水流过,曾建水门。如今城门一侧还存有一段墙体。站在低处仰望,残墙直立,且建在山石上,更显得高大。南门外有碑亭,上书“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纪念碑”,文字是1997年7月何鲁丽题写,以纪念1933年那场艰苦卓绝的抗击日寇的战役。现在的南门只是个路口,贴着山石拐入,可以进城。
向北一路上坡,见到了北城门,志书中称“亦曰北门坡,亦称营城”,上有门楼,更显高大。不知是否因志书中称北门坡,所以在重建北城门时垫高了这条路。城门旁有长城碑,写着“古北口镇城”。城门外建有瓮城,从志书上看到:瓮城门开于东北侧,对着药王庙,毁于1933年侵华日军炮火。北城门亦毁。北侧立有顶门石,为旅游者尽可能多地提供实物。
杨令公祠为辽人所建
对着北门的是一组寺庙群,包括关帝庙、药王庙、菩萨阁,统一建在高台上,俗称“两步三座庙”。药王庙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始建于明朝,为祈福健康之处。关帝庙与药王庙并排而建,面积格局与药王庙相似,意为保佑城堡。观音菩萨庙在台阶上。台阶另一侧是龙王庙,以求风调雨顺。庙内有戏楼,还是当年旧物,据说慈禧曾在这里看戏。戏楼外有琉璃影壁,是否沾了皇家在此看戏的光,影壁才用上琉璃建材呢?寺庙木牌上注释:1966年拆毁关帝庙、药王庙,只有关帝庙山门、戏楼幸免。
寺庙群虽为新建,但在药王庙门前廊下,新墁的砖地上夹有旧砖,这是在修建时特意保留下的两处清代旧物。站在寺庙内,抬头就能看到古时的城墙。城墙上长满黄苔,极为少见。古代城墙常年雨水风霜,多留下黑迹,而黄苔更显古意。仔细观看,墙面留下许多枪眼,那是日寇子弹的罪证。
瓮城外还有一座财神庙,建于清朝道光元年(1821)。里面供奉着比干、范蠡和关羽。财神庙在“文革”时用做生产大队的仓库,得以保持原来的样子,旧物极为难得,现已进行了修缮。
杨令公祠
再向北有杨令公祠。杨令公即杨业,又名杨继业,为北宋名将,而祠是辽圣宗耶律隆绪所建,让契丹将士以杨业为榜样,以缓和大宋将士对契丹的矛盾,团结大宋人民。宋代苏辙对此祠颇有感慨,诗句中有:“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能让对手敬佩,这是许多英雄难以享受到的。祠在明代重建,光绪《顺天府志》记:“杨令公祠,在古北口,祀宋杨业,辽时已有之。明洪武八年,徐达重建;成化十七年,镇守监丞许常、都指挥王荣重修,敕赐名威灵庙。”庙宇曾有敕赐,之后于清代还有过多次修建。民国时期,冯玉祥将军驻古北口,做过重修。1963年也曾修过杨令公庙。“文革”初期捣毁塑像,拆毁山门及前后两殿。1993年按原貌进行了复建。
自胡同一端望去,能看到杨令公祠。山门外墙上,书写着“威震边关”,东面墙上写着“气壮山河”,每字约高1米,极为醒目。祠院不大,精巧古朴庄重。两进院落,分前后两层大殿,灰筒瓦硬山顶,有左右厢房。前殿供奉杨令公及八个儿子,上悬匾额“真正无敌”,笔力刚健,出自冯玉祥将军之手。门柱上有两副对联,很有意思,一副是:“潘氏至今无葬地;杨家自古有宗祠”;另一副是:“何须执笔书衷愤;自有公平在世人”。后殿供奉佘太君及杨门女将。门柱上有一副对联:“尽忠报国杨家将士惊天地;碧血丹心巾帼英雄扭乾坤”。现今每年旧历九月十四日,当地百姓在杨令公的生日,要举办三天庙会,有唱戏的、扭秧歌的,还有摆摊的,周围百里群众都来赶庙会,十分热闹。
文中图片除署名外均为高文瑞摄影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