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爷爱牛如命,曾把一头牛养了31年,如今牵牛耕地常被人围观
时间:2019-11-13 17:29:1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初冬时节,在河南三门峡渑池县仁村乡北坻坞村一片农田里,今年67岁的村民关水正赶着两头大黄牛,一边使劲儿吆喝,一边用力扶着犁,在暖阳普照的大地上,人和牛在田间来回驰骋,留下一幅极为漂亮的冬耕图。
耕田在路人眼里是美好的,可在农人的日子里,养牛和耕田都是很辛苦的农活。在关大爷的家里,至今还留有一间专门用来养牛的屋子,河南人常常叫它“牛屋”,而其他养猪或者养羊的地方,多用猪圈或者羊圈来称呼,可见牛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确实也不一般。
坐在关大爷家的老房子里,我们聊起了他的经历,原来这位赶牛犁地的老农民,还曾干过乡村教师。“我十六岁就开始教书,语文、数学都教过,一共干了有七八年,后来孩子们多了,眼看生活上照顾不住,就不干了,专心回来喂牛种地,农闲的时候再搞点副业。”关大爷说到。
“你看农村真多牲口,我就喜欢养牛,牛抗劲儿大(抵抗力强),不容易生病,不像骡子,得病就没救了,另外这牛啥都吃,夏天能去山上放,冬天喂点草料,能卖钱还能帮你犁地拉车,往哪儿找真好的牲口哩。”关大爷笑着说到。
自从四十多年前养牛开始,关大爷就做起了他的“小生意”,这门生意其实也不算生意,就是赶着牛帮别人犁地。两头牛一天能犁一亩多地,一亩地收几块、十几块钱,如今虽已涨到四五十块钱,不过这“生意”却是越来越少,因为现在山区也都实现了机械化,小拖拉机一响,那一天可不止犁一亩地。
关大爷眼下喂的这两头牛,已经有十来年了,都是体型庞大的母牛,一头母牛每年能下一头小牛犊,这头牛犊养上一年半载,能卖五六千元甚至更多。这两头牛每年能给他带来一万多元的收入,所以关大爷喂牛的热情一直很高,这些年总是把它们当宝贝细心照料着。
正因为用牛耕地的情况少了,所以每当关大爷赶牛耕地的时候,总能吸引路人的目光。“从义马到山里这几十里地,可以说也就我还赶牛犁地,要说养牛的也不算少,可他们的牛不使劲儿,养着牛还来找我帮他们犁地。”关大爷笑着说到。
在关大爷家的老房子里,还留着子女们年少时生活过的场景,墙上贴着的奖状和明星贴画,让我们这些八零后看着很亲切。关大爷和老伴养育了五个子女,两个男孩三个女孩,如今都已经成家且过的不错,这也让关大爷感觉很欣慰。
摸着这头刚出生不久的小牛犊,关大爷又想起了他的一位老朋友,“那头牛我养了31年,算是听话的很,犁地拉车压根都用不上鞭子,吆喝两声它都知道该往哪儿走,甚至有时候连吆喝都不用,后来它老得头都抬不起来,我白米白面喂着也不管用,可惜的很。”
犁地只是传统农耕活动里的一部分,还有耙地和耩地,耩地用的老式木耧,关大爷家里还有,今年还在用它来耩麦,就是用的越来越少了。远处停的架子车就是牛车,牛车的周围用铁皮圈着,可以拉庄稼也可以往地里拉粪,这些农具都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如今很多都被放在了博物馆里展出。
农闲的季节到了,关大爷说今年的气温偏高,趁着这些晴天,他和老伴把收回来的红薯打成粉,然后沉淀成“粉疙瘩”,到了腊月上冻的时节,把这些粉疙瘩做成一捆捆粉条,他们自己也吃不了多少,大部分都是给子女们准备的。
“现在用牛耕地都成了稀罕事儿,每一次我犁地,都有路过的小车儿停下来,车上的人下来拿手机拍照,弄得我都怪不好意思,还有一些小学生,他们估计没怎么见过,经过的时候都要停下来看半天。”关大爷说到。
和耕牛打了一辈子交道,关大爷对这种颇有灵性的动物,始终心存感激,正是有了这些牛创造的直接和间接收入,他和老伴养育了五个子女。如今别人家养牛的目的都是卖肉牛,而他依然是一养就是十几年,可以说细心的程度完全做到了爱牛如子,并且他说只要他还会动,就会把养牛坚持下去。摄影记录|张春光(图文乡土河南原创,剽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