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画吾自画,齐白石“天真作少年”

时间:2019-11-13 11:19:2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画吾自画,齐白石“天真作少年”

前言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现有藏品18万余件,时间跨度从远古时代至近现代,藏品类别多样,除了蜚声中外的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铜器,还有熠熠生辉的各类陶瓷、数量可观的历代名琴、名家大师的书画名作等等。基于此,湖南省博物馆紧扣馆藏文物特色,深挖文物内涵,在201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之际,向公众推出既体现自身优势、又彰显湖湘特性的三大专题展览:“激逸响于湘江兮——潇湘古琴文化展”“瓷之画——从长沙窑到醴陵窑”“画吾自画——馆藏齐白石绘画作品展”,从而实现展陈系统的全面升级,并最终构建以两大基本陈列为核心,三大专题展为补充,不断更新的原创特展为活力的展陈体系,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文化选择和文化享受。
在前两期,弘博网有幸采访到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陈叙良与瓷器研究专家方昭远,以策展人的身份,分别就“激逸响于湘江兮——潇湘古琴文化展”(相关链接:专访 | 立足馆藏与研究,阐述湖南地方古琴文化的历史与传承)与“瓷之画——从长沙窑到醴陵窑”(相关链接:专访|瓷之画——突出地方特色,追求展览创意)两大专题展的策划思路进行了分享。本期,弘博网再次采访到陈叙良副馆长,“画吾自画——馆藏齐白石绘画作品展”,以了解书画展览上的湘博经验。

“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这句来自陈师曾的题诗,既是齐白石“衰年变法”的动力来源,也是齐白石一生执着追求艺术的写照。正在湖南省博物馆(以下简称“湘博”)展出的“画吾自画——馆藏齐白石绘画作品展”,其展览主题便正是源自此句。

画吾自画——馆藏齐白石绘画作品展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白石老人的家乡湖南欣赏其作品,在湘音环绕的氛围中,自当是多了一份别样的理解。他的自信,他的幽默,他的大胆,他的坚韧,他的情趣,是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赋予他的秉性。

1864年元旦,齐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县。其早年以木匠为业,20岁以《芥子园画谱》自学绘画,50多岁北上后毅然“衰年变法”,开创了“红花墨叶”的大写意花鸟画风格,成为一代中国画大师。直至1957年去世,他的画笔从未停止过。据估计,他一生中可能创作了多达3万多幅作品。其中,北京画院收藏齐白石作品2000多件/套,每年以系列形式推出齐白石展览。故宫博物院也收藏了480多件/套齐白石作品。对于这样一位高产又生平复杂的艺术家,湘博将如何在展览中进行呈现呢?

为此,弘博网有幸采访到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湘博副馆长陈叙良,以了解展览背后的思考与故事。

展厅

馆藏特点,聚焦巨匠之路

陈叙良介绍,湘博现藏330余件/套齐白石作品,数量仅次于北京画院和故宫博物院,与辽宁省博物馆差不多且藏品极具本馆特色,除绘画作品外还有齐白石的书法、篆刻、木雕等作品,且以早中期作品为多。然而,在近10年间,由于老馆展陈条件等限制,这些经典的艺术作品并未在本馆进行专题展出。不过,馆藏“齐白石”并未闲置于库房内,而是通过“从木匠到大师”等展览,走进广东、江苏、山西,甚至远渡重洋来到美国、韩国等国家、地区,反响颇佳,使众多观众得以了解齐白石、了解湘博。因此,在新馆建成后,湘博特别策划了此次“画吾自画——馆藏齐白石绘画作品展”,以为艺术爱好者提供近距离欣赏齐白石作品的机会。

根据展览场地和馆藏特色,本次展览精选作品100余件/组,相对完整地呈现齐白石一生早期、变法期、鼎盛期、晚期的绘画面貌,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作品为首次公开亮相。例如,齐白石最早学八大山人的作品、早期学习“四王”的作品,齐白石所有作品中最早有年款的一件也收藏于湘博,并在本次展览中展出。

齐白石 鱼乐图 早期

此幅鱼乐图描绘了大大小小二十二条鱼在水中游动的情景,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其中最大的那条鱼,翻着白眼,是致敬八大山人的画法。这一时期,齐白石受八大的影响很深,他后来有诗“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其中,雪个即是八大山人。

齐璜(齐白石) 山水中堂早期

此画中勾皴点染皆亦步亦趋,是齐白石学习“四王”山水的例证。后来,齐白石摒弃了这种程式化的画法,强调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体验,可谓是创新力极强。

齐璜(齐白石)佛手山茱萸扇面 早期 1902年

款中题“光绪□八年”有两种可能,一为十八年(1892),一为二十八年(1902)。从款书风格、水准看,应是1892年(30岁)所作。1902年齐白石40岁,开始远游,书画风格应比此图成熟。

大器晚成,不减少年本色

对于为何选取“画吾自画”作为展览题目,陈叙良表示,“画吾自画”这四个字出自陈师曾给齐白石题的一首诗中。

陈师曾在齐白石的艺术人生中起到关键作用。1919年,齐白石寓居北京法源寺时与陈师曾结识。当时陈师曾已享有盛名,而齐白石却十分落寞,作品价格低廉还无人问津。由于陈师曾长期受到传统书画的熏陶,且留学日本,因此在艺术上拥有广阔的眼界,并注意到当时艺术领域的发展趋势,包括当时欧洲、日本作品中对中国艺术的吸收借鉴和创造性转化。

陈师曾与齐白石

陈师曾到法源寺访齐白石,看了齐白石的《借山图》等画作后,题赠一诗:“曩于刻印知齐君,今复见画如篆文。束纸丛蚕写行脚,脚底山川生乱云。齐君印工而画拙,皆有妙处难区分。但恐世人不识画,能似不能非所闻。正如论书喜姿媚,无怪退之讥右军。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陈师曾慧眼识英雄,较早地认识到齐白石的质朴和创造力,未来一定会有所成就。他看到齐白石的画里有天真、质朴、清新,这些与当时传统绘画中层层相因不同的东西,并鼓励齐白石自创风格,不必求俗媚世。齐白石欣而受之,变通画法,始创红花墨叶一派,两人从此成为知己。

而“画吾自画”也成为齐白石一生的写照。

四大单元,尽显自信一生

齐白石为什么会成为这样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的核心竞争力又是什么?

对此,很多人说他极富“天赋”;有人说是因为“长寿”——其丰富的一生创造了大量经典作品;也有人说是“勤奋”——齐白石勤奋又倔强,无论身处何地,每天始终坚持作画,其一生三万多件作品,在中国近代画史上无人能及。由此可见,一个艺术家的成功,是很多因素的综合作用。

“但是,据我研究观察,齐白石成功最重要的因素还是自信。”陈叙良说道。他认为“自信”是齐白石成功的源泉——坚持自己的个性,坚持独立自由,不受外界影响。

“一丘一壑自谓过之”作为展览的第一部分展示齐白石早期的作品。陈叙良介绍,“一丘一壑自谓过之”出自《世说新语·明帝问谢鲲》,齐白石将该句刻于一方馆藏楚石印上。那时齐白石刚刚接触山水画,他以此印语表达自己寄情于山水的志趣与艺术自信。齐白石还曾说过:“此画山水法,前不见古人,虽大涤子似我,未必有此奇拙,如有来者,当不笑余言为妄也”。而且类似这种自信的话,齐白石一生中说过多次。对于别人的不理解,齐白石也毫不在意,甚至以“人骂我我也骂人”的幽默回击,并自信地说,“百年后来者自有公论。”齐白石还有题画诗言,“逢人耻听说荆关,宗派夸能却汗颜。自有胸中甲天下,老夫看惯桂林山。”而这也展示了他一贯的艺术态度,同时也是他几十年艺术实践的证明——生活与传统,后者为前者服务,而不是削足适履,让生活屈从于传统。

齐白石黛玉葬花图轴 早期

齐白石30岁左右以画像谋生,同时也为人画山水人物等,其所画仕女图深受乡亲喜爱,甚至有“齐美人”的美誉。这幅《黛玉葬花图》就是此阶段作品。齐白石仕女画中人物的脸型、身段和风度与改琦、费晓楼为代表的,流行于晚清画坛的典型仕女形象颇为相近。此图中黛玉衣纹呈飘动之势,尤其丝带上扬较为明显,为这虚构的美人增添了一丝仙气与妩媚。

第二单元“老萍自用我家法”(1919-1928),集中展示了齐白石变法时期的作品。1919年,齐白石正式定居北京,但其冷逸疏简的画风不为人所喜,卖画生涯很是落寞。因此,他听从陈师曾的劝告,以“老萍自用我家法”的自信,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衰年变法”,一方面继续向明清个性派文人画家索求,另一方面借鉴近人吴昌硕的笔墨与色彩表现,确立了一种质朴纯真、清新刚健,充满生活情趣而又富有鲜明个性的新风格,即“红花墨叶”的大写意花鸟画。同时,山水画也是笔简意远,平中见奇,独具创新面貌,一派大家气象。

齐璜(齐白石)《山水六条屏》 变法时期

从馆藏这套《山水六条屏》中可以看到,齐白石的山水画,在寻找构图上的视觉冲击力。比如,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船在画面中往往只占据较小的空间。但在齐白石的画中,船所占空间明显变大,且只出现一半船身。对此,陈叙良介绍说,这样的构图变化与近代以来艺术作品的观赏方式不同有很大的关系,过去是文人自己在书斋里将画作徐徐展开以便欣赏,近代以后为了在展览或画店中进行展示,便需要有足够的视觉冲击力,吸引观众驻足欣赏或购买。再加上齐白石身处北京,较早地接触到当时先进的艺术理念,使得他的作品呈现许多与众不同之处。其画中的意境,格调清新但有生活气息,笔简但意远。

陈叙良提到,“虽然齐白石的山水画作品在知名度上不及其花鸟作品,但他在那个时代,那样的艺术面貌,是惊世骇俗、独一无二的。”

第三单元“少年无此好红颜”(1929-1948),展现了齐白石创作鼎盛期的作品。“衰年变法”之后,齐白石大器晚成,创造力旺盛,此后20年是他的绘画鼎盛期。人们所熟知的齐白石作品,多出于这一时期,尤其以水墨的虾蟹、红花墨叶的花卉作品广受欢迎,山水、人物虽数量较少,但也有很高的质量,最终呈现了我们所熟知的“齐派”风格。齐白石在馆藏《雁来红》立轴上题道“少年无此好红颜”,颇有借“老少年”之名表达一位画家在艺术盛期的成熟与自信。他在这个年纪“大器晚成”,心里还是颇为自得、自信的。

齐璜(齐白石)雁来红立轴 鼎盛时期

雁来红又名老来少、老来娇、老少年。其花色大红,象征喜庆与炙热的情感。雁来红历来为人喜爱,历代以雁来红入画的画家不胜枚举,齐白石对雁来红的描绘不但数量大,而且独具特色,成为他的代表性题材。齐白石画雁来红常常以单色为之,略分浓淡,别有一番风味。这件雁来红以娴熟的笔法,以三色勾勒,舒展灵动,散落枝叶间的色点墨点,如高峰坠石,铿然有声,画面生气顿出。左侧有署款“少年无此好红颜。借山吟馆主者衰年手笔。春日晴窗。”纵观齐白石的一生,可谓大器晚成,“少年无此好红颜”也是齐白石对自己的中肯评价。

第四单元“一花一叶扫凡胎”(1949-1957),呈现给观众齐白石生命最后岁月留下的佳作。1949年以后,年届九旬的齐白石仍然保持充沛的创作精力,时有杰作出现。上世纪50年代以后,老人身体衰象渐显,把笔作画,有时不能控制正常笔线形态。但是千锤百炼的绘画技法已经成为齐白石的一种本能,在他生命中的最后岁月,其作品构图日渐简括,笔墨愈见奇拙,有时甚至超然物表,进入“一花一叶扫凡胎,墨海灵光五色开”的超凡境界。到了晚年,人老画也老,下笔看似随意,但是很有味道。“似与不似之间”确实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最高境界。

展览中有一组老鼠册页,展现了白石老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老鼠总是躲在阴暗的角落,偷吃粮食,所以在传统文人画中很少出现。但是齐白石把老鼠很可爱的一面画出来了。陈叙良说,“会画画的人看得出来,画老鼠是真的‘瞬间艺术’,毛笔一转一个身子,又一转一条尾巴,稍微犹豫一下就不到位了。看似简单的笔墨里是齐白石几十年的锤炼。用齐白石的方式去超越齐白石,那是非常难的,高峰在那里。”

齐白石老鼠蔬果册 晚年

画面上,老鼠在窥视,在张望,小鼠贪婪的情态,宛然可见。齐白石画鼠常常题诗,笔墨里透着理趣,诙谐中含着警醒,其画其诗意味深长,耐人寻思。他在一幅《群鼠图》中写道:“群鼠群鼠,何多如许!何闹如许!既啮我果,又剥我黍。烛炧灯残天欲曙,严冬已换五更鼓。”以此来影射嘲讽日伪汉奸。可见齐白石笔下的鼠不仅是人人都熟悉的动物,而且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客居他乡,片片落叶总关情

齐白石“六出六归”,足迹几乎踏遍全国,浏览名山大川,体味各地风土,更是结交天下友人,临摹不少字画,最终客居京城。他曾在日记中写下:嫁人针线误平生,又赋闲游万里行。庾岭荔枝怀母别,潇湘春雨忆儿耕。非关为国轮蹄愧,无望于家诗画名。到老难胜漂泊感,人生最好不聪明。(《应郭观察人彰相招东粤游口占》,见《寄园日记》)。

齐白石 孤舟渡海立轴 变法时期

这件作品以水波纹来刻画水势水态,而一扁舟漂泊于水上,则可谓淡泊高远,超然尘上。1926年春初,64岁的齐白石回南方探视双亲。到了长沙,却因战事阻塞道路,迫不得已于2月底折回北京。回京后十几天齐白石接到长子良元来信,得知母亲病重,恐不易治,需汇款济急。4月19日接到良元来信,得知齐母于3月初得病,延至23日巳时故去,享年82岁,弥留时还再三的问:“纯芝回来了没有?我不能再等他了!我没有看见纯芝,死了还悬悬于心的啊!”是年七夕,齐白石又接良元来信,得知父亲病危。当时湘鄂两省正值国民革命军和北洋军阀激战,而广东方面又大举北伐,沿途兵军拥挤,亦难通行。8月初3夜,良元又寄来快信,齐父已于7月初5日申时逝世。

“人生最好不聪明”,这是他在漂泊万里后,体悟到的实感。沉在生活里面,他知道作为人最真实的是什么,不是捷径,唯有真诚。他没有特意追求所谓的“现代感”,但是他知道这个时代需要什么。1956年,张大千在法国拜访毕加索。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毕加索拿出一大叠自己学齐白石的手稿给张大千看,并对张大千说道:“我不敢去你们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还反问道,中国人为什么还来巴黎“学习艺术”?

齐白石的“真”与“新”令大洋彼岸的毕加索共鸣、震撼。而这份创造力,离不开他家乡的沃土——早年木匠经历奠定的扎实造型基础,王可山、胡何光昺、陈少蕃和胡沁园等师长的悉心指导,晚清以来的湖南地方文化圈,以及那股子远远就能闻到、透着辣味儿爽劲的湘菜……

齐白石水牛图轴 早期

齐白石谦虚好学,博采众家之长。齐白石画牛,最早师承的就是乾嘉年间的湘潭民间画家王可山,王可山以画牛闻名乡里。

展览作品中,“客居”是齐白石频繁提及和表现的内容。北漂几十载,人事变迁,战乱动荡,他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木匠,成了名扬四海的艺术大家。但他的乡音未改,乡愁未减,乡思未断,一虾一蟹,一蛙一鸟,一花一草,一果一蔬,一山一水还是儿时的纯真模样。“画吾自画”,也像是“自说自话”,更成了“自由自在”,这个老少年,把他的纯与真,留在了画上,也留在了这世间。

齐白石水墨芦蟹条幅 变法时期

螃蟹是齐白石常画的题材。他爱看螃蟹,爱吃螃蟹,也欢喜玩螃蟹,家里买来螃蟹,他就放两三个在地上或水中,看它们横行觅食。首先用湿墨连着三笔画出蟹壳,左右两笔与中间一笔墨色浓淡不同,这样就显得蟹壳是凸起来的,同时左右出现两条小坑,强化了蟹壳坚硬的质感。画蟹腿则一边伸张,一边收缩,很好地表现蟹横行的神态。您仔细注意一下白石老人画的蟹腿,一笔下去,偏圆的形状、坚硬的感觉都很好表现了出来。而蟹钳则能让人感觉到坚硬外壳上裹着一层柔软的绒毛

齐白石螃蟹图轴 晚年

此件作品为齐白石晚年作品,尽显齐白石所画螃蟹的绝妙:他下笔有力,画出蟹壳又圆又扁的质感,同时由于墨水在纸张上的适当晕染,让人感觉蟹钳、蟹腿有细毛的韵味,令人拍案叫绝。

齐白石 寿桃图轴

自古以来,桃始终被作为福寿吉祥的象征。因此千百年来一直被画家当做吉祥的象征表现出来,由此也折射出人民群众热爱生活、追求向上的美好愿望。全画只撷取桃树的局部,用笔凝练遒劲,以大写意笔法直接用洋红泼写桃实,色彩使用与水墨相得益彰,展示了勃勃的生命力,让人叹为观止。画作署款中的“三千年之果”,寓意福寿千年的寿桃,语出王母蟠桃会的神话故事,意即,年年开花,年年结果,祝人长寿。

结语

近些年,观众的文化素养有着明显的提升,也使得他们对文化生活、对博物馆展览有着更高的要求。而博物馆作为文化中枢,其本身便承担着为公众创造美好生活的重任,这便要求博物馆应敏锐地捕捉到观众需求的变化,并及时进行回应。此次湘博展陈体系的全面升级,便立足于馆藏与研究,在展示地方特色的同时,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文化选择与文化享受。正如陈叙良副馆长所说:“博物馆应为观众持续呈现有深度、有内涵的展览活动,以激发人们在各行各业的创作灵感,成为真正的城市文化发动机。”

作者:周懿

编辑:大侦探#大侦探

上一篇: 原创李生论金:黄金止跌不是反转,原油高位...

下一篇: 原创林志玲婚礼场地已敲定,曾是日占时期警...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