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中国资本,搁置15年的《决战中途岛》背后还有哪些故事?
时间:2019-11-12 00:28:0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对中国观众来说,罗兰·艾默里奇这个名字,基本上可以与“灾难片”划等号。
可是谁也想不到,这个一向擅长“末日毁灭”题材的导演,却带来了一部讲述二战历史的战争电影。
在浩如烟海的诸多二战史实纪录的细节片段中,他将目标锁定在了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的一次重要战役——中途岛海战。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部电影里,艾默里奇并没有过分地“政治正确”,难得地没有明显偏向性,尽管主叙事视角是站在美国一方,但对敌方的日本军队及军人的刻画,却并未戴上有色眼镜:当然也没有刻意丑化和妖魔化,整部电影对于战争前后历史的深入呈现,透露出一种对于战争本身的中立态度,当战机坠落、战舰沉没时,随着双方军人的不断牺牲,观众可以轻易从其中读出对于战争爆发的某种无力和悲凉感。
影片呈现出的态度正如导演本人所说:中途岛战役没有赢家,战争双方都有很大损失。
事实上,在此之前,至少已经有两部情节聚焦于这场战争的作品。一部是1942的由约翰·福特拍摄的纪录片《中途岛战役》,当时正值美日双方战争正在进行之时,这部纪录片是对战争的实时记录,忠实还原战争本身。
而另一部则是由杰克·迈斯特于上世纪七十年拍摄的电影《中途岛之战》。这部电影则主要围绕中途岛战争本身,几乎没有将太多镜头放到太平洋战争及珍珠岛事件上来。
更重要的是,由于技术条件、拍摄成本和设备的限制,这部电影没有多少双方战争场面的原创实拍镜头,有关战争场面的镜头几乎全部剪辑自于二战纪实片和一些日美战争电影。
显而易见,艾默里奇的电影,与这两部作品区别很大。
站在艺术创作上的角度上来看,甚至可以说这是第一部真正意上讲述中途岛战役的大银幕作品。
在《决战中途岛》里,艾默里奇拉长了整部电影的叙事时间轴,抛开整部电影的中途岛海战高潮部分,他同时还将引发太平洋战争的导火索珍珠港事件也纳入了整部电影的叙事前情里。
将整体叙事与个人叙事的巧妙融合,或许是这部电影最为别出机杼之处。
所以我们不仅能够从里面感受到战争开端的宏大视角,同样也可以体验到战争过程中飞行员个体的心路历程。某种程度上,《决战中途岛》其实复刻了《血战钢锯岭》和《敦刻尔克》的某些经验。
然而,没人会想到,像这样一部电影,却被搁置了15年之久,导演更是酝酿了20年,才终于成功上映。
相信很多人都会好奇:究竟是什么让这部电影的上映之路如此一波三折?
01
索尼罢投:罗兰·艾默里奇等了15年
尽管有关这部电影的拍摄计划酝酿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在入行之初,却并没有把拍摄中途岛之战的想法纳入规划。
彼时他甚至没有拍摄战争片的想法,这个德国富二代,凭借着老爸作为资本家的雄厚资本,上大学时期就游历于欧美各地,直到后来看了一部《星球大战》,才开始有了当导演的想法。
在幕尼黑电影电视学院里开始学习制片及导演,毕业时拍了一部长达100分钟的“短片”,成为本土有史以来制作成本最高的学生作品,幸运的是,这部名为《诺亚方舟法则》的科幻片,拿下了第3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提名,成为这届电影节的开幕电影。
艾默里奇由此成名,很快他又陆续拍了几部科幻电影片,可惜反响都并不大。
直到1996年拍了那部由威尔·史密斯主演的影片《独立日》,他才再一次赢得了影评人和观众在专业上的认可,第二年他凭借此片拿下了第23届土星奖最佳导演和最佳科幻电影,由此在好莱坞崭露头角。
在此之前,艾默里奇的心思其实一直放在科幻片上面。
大概是在拍摄电影《哥斯拉》前后,艾默里奇才第一次萌生了拍摄一部战争片的想法。
于是在结束完《哥斯拉》的拍摄后,他很快就拍摄了他人生的第一部战争片《爱国者》。这部讲述美国独立战争的电影,最后却并没有引发多大的反响。
但电影主演梅尔·吉布森,后来却成为了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战争片导演之一,在2015年他拍了一部名为《血战钢锯岭》的二战电影,后来的故事我们都清楚了,这部电影为这个导演赚足了观众的眼泪,并一举囊获了第6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和第53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导演 两项大奖。
然而艾默里奇却并没有梅尔·吉布森那么幸运。
在二战战争史的诸多战役之中,他留意到了被称为“中途岛奇迹”的那一场海战,他萌生了拍摄中途岛战役的想法。
不幸的是彼时好莱坞已经不爱投资战争片,好不容易在2004年才找到哥伦比亚确定了这部电影高达1.5亿美元的投资计划,结果哥伦比亚又被索尼公司(日本)收购了,由于索尼不想将1.5亿美元“浪费”在一部讲述日本打了一场败仗的电影里,最后拒绝了与艾默里奇的合作。
就这样艾默里奇等了整整15年,这部让他记挂了20多年的电影,才终于得到了上映的机会。
02
《血战钢锯岭》的启示:寻求中国资本
艾默里奇之所以等了15年才等到这部电影才等到这部电影的上映,根本缘由在于好莱坞资本对战争电影的谨小慎微与冷眼旁观。
在21世纪初的一段时间内,从好莱坞出生的那些看似场面激烈、热血沸腾的战争片,电影之外的票房市场却是一片凉意,对于追求商业回报的好莱坞来说,投资战争片仿佛成了一门越来越不赚钱的生意。
典型的案例就包括了2016年李安导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部电影最终票房只有3093万美元的票房,然而它的制片成本却4800万美元,显然赔得很惨。
而另一个票房失败的案例是2000年的那部二战题材战争片《风语者》,名导吴宇森加上男星尼古拉斯·凯奇,按理来说应该会有不错的市场表现,可结果却不尽人意,高达1.15亿美元的制片成本,换来的却是区区7762万美元的票房。
电影的失利让吴宇森和尼古拉斯凯奇在口碑都遭受重击。而更严重的是,曾经风光一时的米高梅公司也因此一蹶不振,债台高筑,最终于2010年宣布破产,直到后来被重组后成立新公司。
有关战争片的诸多惨烈案例让好莱坞对于这类电影项目敬而远之,几乎在当时的好莱坞主流电影公司当中形成了一个默认的共识:战争片投不得。
所以就连拍出了后来那部《血战钢锯岭》的梅尔·吉布森也基本没在好莱坞六大公司中拿到过一分钱,多亏了众多小公司以及中国公司的部分投资,才勉强让这部电影撑过最后的大场面拍摄。
当然,它的全球总票房依然不够理想,只有1.75亿美元,但与之前的几部战争片相比已经好了太多,至少终于不再亏损了。
而之后由诺兰导演的另一部战争片《敦刻尔克》才终于一扫以往战争片的市场阴霾,仅以1亿美元的投资收获了5.26亿美元的票房成绩,成为好莱坞近年来在票房表现上最为成功的一部战争片。
也许正是《血战钢锯岭》在寻找投资方面的经历和《敦刻尔克》的成功,才让艾默里奇终于有了一丝信心,更让他得到一丝启发,开始将电影的投资方目标转向了一些小公司以及中国资本。
好莱坞电影公司在战争片投资上的“保守”终于让中国公司乘虚而入。
03
博纳入局:与好莱坞“联姻”
导演艾默里奇等来了博纳,这家来自中国的电影公司豪掷8000亿美元,以占影片总投资成本70%的份额一举成为了这部电影的主投方。
对于投资好莱坞的中国电影公司来说,这还是史上第一次。
其实在投资《决战中途岛》之前,博纳就已经参与过许多好莱坞电影投资项目。
早在2015年,博纳就已经开始了在好莱坞的投资之路。那一年博纳影业一下子甩出了2.35亿美金,用于包括《火星救援》《X战警:天启》《独立日2》《异形:契约》等6部好莱坞主流商业大片的制作。
尽管除了《火星救援》外的几部电影项目都并没有为博纳带来多少收益,但有关好莱坞电影的这次投资经历,却让博纳进一步加深了与好莱坞的联系。
于是有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是博纳在中国内地主控的第一部好莱坞项目,虽然博纳并非主要投资方,但它却拿下了影片在中国的发行权。
此后博纳又陆续参与了包括《帕丁顿熊2》《马戏之王》等影片的投资,慢慢从单纯注资转向深度参与。
而在今年国内上映的好莱坞进口片当中,除了眼下这部战争片外,博纳参与投资的电影原本还包括了另一部由昆汀·塔伦蒂诺执导的电影《好莱坞往事》,但却因为涉及李小龙剧情的“辱华风波”而被迫撤档。
而关于博纳与眼下这部《决战中途岛》的缘份,其实需要回溯到两年前。
在201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博纳影业首次宣布其8000万美元主投《决战中途岛》的计划,而博纳影业之所以这么做,其实应该归功于CAA的推荐。
好莱坞几乎所有从业者都知道,CAA是全球明星资源最丰富的经纪公司,巧合的是,导演艾默里奇同样是CAA的诸多经纪客户的一员。
深入好莱坞多年的博纳显然清楚CAA的份量,所以很快就与CAA建立了合作关系,不仅与其联合建立了首期规模达1.5亿美金的电影长期投资专项资金,同时在CAA向其推荐的多个电影项目中一眼看中了《决战中途岛》。
苦于寻找合适投资方的艾默里奇和彼时刚好和好莱坞打得火热的博纳影业一拍即合。
于是就有了这个8000万美元的主投资。艾默里奇终于等来了资本的青睐。艾默里奇头一回拥有了自己对于电影项目摄制的完全主导权,第一次真正可以按其自己的意愿行事。而博纳影业,也头一回拥有了中国资本对于好莱坞大片的主控权。
至于博纳影业与CAA建立的专项投资基金,看上去其实更像是两方为了保持长期合作的一门组合生意,《决战中途岛》或许只是这场长期合作的一个开端而已。
这项基金投资所面向的对象包括了三类:面向全球的英文电影、面向美国本土的华语电影以及中美合拍电影。
我们似乎已经能够从中嗅出博纳的野心,从长远看,与好莱坞的联烟,或许是华语电影真正打入北美市场的一个契机。
而《决战中途岛》,也许正是博纳赢得这一契机的一个开头。
作者/victor
责编/如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