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与企业家能力的养成

时间:2019-11-08 18:46:2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刻意练习”与企业家能力的养成

经济学家张五常曾经说,他花在找文章读的时间远多于阅读的时间。他的意思是:在相关领域中,已经很少有值得花时间去阅读的文章了。随着年岁的增长,只要不中断学习与思考,大部分经济学者都会有类似的经验。他们一再地发现:不少文章费劲论述的结论,往往都是思考过或直觉上能接受的,虽然自己未曾对此下过苦功夫。反过来说,一篇到手的文章,出于上面的行为模式,也是立即决定它是否值得阅读。

对于这种行为模式,《刻意练习》一书称为“心智表征”的表现,其具体意思是:个人能从过去的经验和处理过的信息(可能是某些事实、影像、规则、关系、甚至是分析过程)产生出某种能力,能将遭遇的情境迅速分类,再有效地处理。作者举例说,攀岩高手发展出来的心智表征是,能一眼就看出石壁上较适当的把手点,且不假思索就知道该采用哪种相应的抓法;相对的,经验不足的新手则是有意识地,就眼前的可能把手点逐一分析。心智表征也同样地把“值得读的书愈来愈少”的现象说清楚了,不再那么神秘和高不可攀。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安德斯·艾利克森、罗伯特·普尔 著,王正林 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11月出版

这本书是知名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和科学作家罗伯特·普尔(Robert Pool)于2016年出版的著作。它之所以引起我的关注,因一位朋友告诉我“刻意练习”的原文是deliberate practice,而我原先猜测的是purposeful excises。直觉上,“刻意练习”不是好的翻译,即使它没传达错误的信息。我主观地认为:excises是在给定目标或预先有答案之下的重复练习,而practice则没有预定的目标与答案。至于deliberate一字,更应该带有匠心独运的意思,绝非只是刻意而已。合并之后的deliberate practice,应该是朝着开拓新境界方面的练习。如果真是这样,它应该能提供经济学对于企业家能力的一些新的理解。

“刻意练习”会是我在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概念吗?它的确是在灯火阑珊处等我的蓦然回首。早在1993年,艾利克森就以《刻意练习在专家表现习得中的作用》之学术论文成名于心理学界,并发展了“专长发展心理学”这门学科。然而,这冷僻的学术概念,直到2008年才被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引入他讨论“天才成功者”的畅销书《异类》(繁体版译为《异数》)中,并成功地让刻意练习成为热门话题。

《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著,苗飞 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

格拉德威尔指出:我们总认为天才成功者必然先天上拥有高智商而后天上非常勤奋,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他说,先天条件不仅是高智商而已,还得包括好的成长环境与丰富的社会资源,或许再加上特别好的机运。后天的条件也不仅是非常勤奋,还得要适时地掌握住机运。另外,他也给“非常勤奋”下了一个“一万小时练习”的定义。他让我们重新认识天才的养成条件,但在某个意义上,却也让大多数人安心立命于当一个小小的成功者。他在第九章就明确地告诉读者:“(天才的)成功不是靠着正确的决定或努力就可以获得。成功就像上帝恩赐的礼物。”

我是想借用刻意练习到经济学,因而特别关注格拉德威尔如何诠释这概念的运作过程。他在第四章中介绍了心理学家罗伯特·史坦伯格的“实用智能”。他引述史坦伯格的话说:实用智能包括“知道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以及说什么,以达到最大效果”。换言之,实用智能作为主体的话,是知道该如何施展自己的。但是,格拉德威尔又说,“那是一种程序性的能力:你不一定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可能也无法解释,反正你就知道怎么做。”书中认为和知识相关的是“抽象智能”,其主要的能力在抽象化和分析。作者认为这两种智能都属于个人的属性。拥有抽象智能的人是天才,而拥有实用智能的是能人。能人未必就是天才,而天才也未必就是能人。但曼哈顿计划的欧本海默则是幸运儿,既是天才,又是能人。

格拉德威尔引介的两种心理学的智能,几乎可无偏差地对照到知识经济学中的两概念:抽象智能即是个人拥有的“已编码知识”和“可编码知识”,而实用智能则是个人能意识到自己拥有的“警觉知识”,与尚未意识到自己拥有的能默会致知之“隐性知识”。不同的是,实用智能和抽象智能所对照的这些知识,在知识经济学中则是同时存在于个人。若改用心理学的术语,知识经济学就是在探讨个人如何将实用智能转化成抽象智能的过程。或者说,知识经济学就是探讨能人如何可能转化为天才的过程。

遗憾地,格拉德威尔的论述切断了这条转化可能的过程,让天才成功者成为一般人只能去理解而无法企及的境地。艾利克森认为格拉德威尔误解了刻意练习的概念,因而也误导了一般人对于天才的认识。他在《刻意练习》中说道:“无论天生基因在那些有天赋的人的成就中扮演何种角色,它们拥有的主要天赋,其实是人类大脑与身体的适应力,而这项天赋,我们每个人都有,那些佼佼者只是比其他人更善于利用。”不过,那也不是没有攻顶的秘诀,《刻意练习》书中所教导的一系列招数就是这秘诀。

这些招数就烦请读者自己去仔细阅读。由于本文并非书评,我们不妨接受艾利克森教导的这些招数,也勇于挑战这条辛苦的转化道路。也就是说,当专长发展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要有信心,你一定能把自己发展成为天才”时,经济学家是否还会疑惑地问道:“真的吗?我们都能发展为成功的企业家吗?”当然,成功的企业家或许还需要掌握其他非个人因素,但至少我们可以这样问:“真的吗?我们都能发展出高质量的企业家能力吗?”

发展出高质量的企业家能力是微观经济学的终极问题。只要《刻意练习》教导的那套招数能让平凡人转化成天才,那么,这些招数只要依相关领域的特征稍加调整,在理论上就能帮助每个人都拥有高质量的企业家精神。然而,这种可能性至今还不是经济学的普遍假设。新古典经济学者若能强调企业家能力的重要性就很进步了,即使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者在承认每个人都有企业家能力的属性后,在论述上也只推进到对于企业家能力之属性的探索。目前经济学家还缺欠勇气,去探讨如何提升企业家能力之质量的招数。

要突破这道心防,就得先找出原因。我认为原因隐藏在知识转化的论述里头。就以茶水间对话之机制来说,它强调的是每个人都可能透过与他人无特殊目的之对话,而在偶然间警觉到自己拥有的某些隐性知识,可用以解决当前的困难。这机制有利于个人的隐性知识从冰山下层浮现出来,然而,却把这浮现过程视为不避深究的“黑箱”。

刻意练习打开了黑箱,清楚地陈述它的运作方式。但我的关切并不非黑箱的运作。艾利克森说:“专家和一般人的主要差异,在于长年的练习改变了专家脑中的神经回路,制造出高度特化的心智表征,进而在记忆、模式认知、问题解决等方面表现惊人。”他的发现是:“练习足够的话,大脑也能指派新任务给已有其他工作的神经元。……任何人都可以透过有意识的刻意练习去型塑大脑。”由于心智表征仅在特定领域有效,因而不同个人会形塑出不一样的大脑:不同的模式认知和解决问题的决策模式。这种最后转化出不同认知和决策模式的过程,才是我关注的焦点。

至此,我们已经清楚地理解,在艾利克森的刻意练习和心智表征的理论下,任何人都可能经由有效招数的练习而提升他的企业家能力的质量。企业家能力的质量高,就是警觉到利润机会的能力和执行的能力高。这如同张五常能挑出价值高的文章,因为只有这些文章可激励他更多的创造。借用艾利克森的话,张五常和一般人一样都具备可塑性和适应性极高的大脑,但他经过严格和正确的训练才具有高质量的警觉性和执行力。高质量的警觉性和执行力并不是天赋。

(作者黄春兴为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

上一篇: Duke发文谈离队原因辟谣不是因为服兵役

下一篇: 十年踪迹十年心,段元担任第九届筑巢奖颁奖...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