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记者们在创业:商业模式是“踩坑高发地”

时间:2019-11-08 12:41:3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当记者们在创业:商业模式是“踩坑高发地”

文 | 铅笔道记者 南柯

2014年,被誉为中国创业元年,同样也是新媒体融合元年。

在这年前后,搭着纸媒黄金期最后一班列车的媒体人,完成了媒体素养、阅历、人脉、资源等积累。身处在媒介转换和万众创业的大环境中,他们不想成为旁观者。

走上商业场的媒体人们,虽有资源傍身,学习能力强,但不懂财务,对数字不敏感,颇具情怀。他们如何确定赛道?怎么摸索商业模式?如何转换身份?怎么和投资人打交道?这群带着家国情怀的文人站在商业竞技场上,又能展现出什么样的创业成绩?

在第20个记者节,铅笔道采访数位奋战创业一线的资深媒体人,了解他们当年选择背后的思考和变化。

注:本文内容主要来自铅笔道记者采访和网络公开信息,论据难免偏颇,不存在刻意误导。

离开

“可以投资,但你必须离职。”这是2015年下半年,媒体人苟骅收到投资大佬发来的短信。

彼时,他尚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担任南都报系副总裁、全媒体数字平台负责人,“南友圈”还只是南方报业离职创业媒体人构思在纸上的商业计划书,没有核心团队。当时,苟骅刚进入40岁不惑之年。

那时,中国传统媒体经济效益江河日下,包括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也处在转型当中。走还是留?苟骅没有激烈的思想斗争,他说若在体制内干到退休,人生还有二十年时间,不如出去闯一闯。多年的数字化尝试也使他意识到,媒体机构转型几无可能,只有媒体人个人转型才有希望。

“那时候,离开体制还是需要勇气的。”2015年中国记者节,苟骅联合南方报业87位转型媒体人宣布创立“南友圈”,即“南方”的朋友圈,愿景是“媒体人创业第一站”,正式踏上了一群理想主义媒体人的转型摸索征程。

犹豫着的还有野马财经的创始人李晓晔。她考虑的主要是风险,“我总觉得财经调查这种东西在体制内做要更加安全,风险更加可控,我觉得我的一身武艺在体制内更加容易实现。”2016年,李晓晔就职的媒体公司因出了新闻事故导致投资人不看好而倒闭,这彻底坚定了她离开的决心。“传统体制变革太难了。”

媒体人身处信息一线,对趋势的感知度异常灵敏。

“在2012年的时候,随着网络4G技术普及和一大批优质视频节目的涌现,我觉得视频内容可能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PGC视频发展空间巨大。”

21世纪经济报道资深记者曾航看到的是视频内容的潜力,加之自身是个军事迷,兴趣加专长,他和朋友做起网络军事类视频节目“军武次位面”。2015年4月,曾航正式创办军武科技,军武次位面系列成为其最叫座的媒体产品。

同样在摸索中发觉视频市场的是马昌博。事实上,马昌博是内容领域的连续创业者,2012年,从南方周末离开后,他曾先后参与创办壹读传媒和知识短视频机构“视知TV”,把解释这项技能从做记者时的解释政治和法律用到了创业时的解释医学、财经、汽车、母婴健康等。

除了做与媒体沾边儿的创业项目,媒体人创业选择跨界的也很多。

比如,2005年就进入媒体行业的张睿,6年媒体经验后,先后在户外广告、软件开发和电子烟领域摸索,其研发的Luua电子烟今年5月开始量产,每月可以获得百万元以上的订单。

在教育领域,在央视综合频道做过三四十档节目的陶峻选择在2016年走出来,创办素质教育课程研发平台“小豆伴”;因为想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唐洁在2015年10月摘掉《晶报》首席深度调查记者、新闻中心主任助理等头衔,创办综合性亲子活动平台“儿童周末”。

此外,出于对人口老龄化市场和孤独经济的预判,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调查记者吴雅辉选择进入宠物赛道;在成都商报工作了11年的熊莉则把新闻策划、人物采访的功力、社会热点话题的捕捉能力相结合,进入了个人品牌管理行业。

不想做旁观者,想亲自参与,成为这群想要走出来的媒体人的心理写照。

转换

从媒体人到创业者,过渡期的不适应发生在方方面面,小到出勤时间这样琐碎的问题。

唐洁表示,做记者时候只要把稿子完成好就可以,不用坐班,有时不用去公司,偶尔还能和闺蜜逛逛街、喝喝下午茶。但现在,公司的发展和责任摆在那儿,自己天天都在公司。

裁员也是大多数媒体人过渡的重要一课。

“特别难受。”马昌博经历过团队从60多人裁到30多人的时刻。“我们最苦难的时候曾经3个月没有发工资。但后来,公司渡过危机,曾经被裁的同事路过公司楼下时,还联系我表示很开心公司能活过来。这些话很平凡,我却深深记在心里。”

这样的经历苟骅也有过。每次公司调整裁员,面对朝夕相处的创业伙伴必须离开,他总心怀歉疚,“我最感动的是小伙伴们都表示充分的理解。虽然离开了,大家都还经常联络,甚至介绍新公司业务,非常难得。”

同时,这些媒体创业者的心态也在发生变化。“媒体人往往要面子,但创业最不看重的就是面子。”马昌博解释,创业后,他曾为了几万块的合同等对方两个小时,但之前自己曾是知名媒体的资深时政主编,是被人尊重的“马老师”。

媒体人创业,转换的还有做事方法。曾航提到,刚创业时候,他喜欢事必躬亲,看到团队的人写文案写不好,就会直接坐到员工电脑上,直接帮着修改。“其实这样很不好,做成功了,团队没有成就感;做失败了,团队没有任何责任感。”

随着身份的转换,媒体人们适应着种种改变,但免不了仍有意识不到的地方。

踩坑

多年的媒体经历让这些创业者们在认知、人脉、资源积累方面具备优势,但媒体经历同时也是把双刃剑。

在央视315做过调查记者的吴雅辉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在产品质量供应链上跌跟头。“原料被做了替换,一个仓库30吨的货,只得全部废掉,重新来。”

他略显无奈地表示,自己低估了供应链商家的贪欲。为此,公司生产线都换了三次,最后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决定自己做供应链。“人最容易在自己熟悉的地方翻车。”

此外,商业模式也是创业者们“踩坑高发地”。

这一点,苟骅在南友圈的业务摸索中感触颇深。南友圈成立近4年,商业模式定位经历了从孵化平台到公关服务到内容众包共享平台的转变。

苟骅解释,南友圈的创办初衷是为想要转型的媒体人提供服务,他们当初想做孵化平台、社群媒体、商学院、基金,经过不断试错,直到后才逐步聚焦到挖掘媒体人的原创写作优势给企业做内容服务。

“媒体人宏观思维能力比较强,对趋势判断比较敏感,对风口和赛道的认知强,但具体执行落地时候不够专注。”他补充,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也经常提醒自己,哪怕想到再多的事情,都必须制心一处,一件一件地去试错。

另外,媒体人往往更加重情怀,重人情,但创业也要遵循商业逻辑。熊莉提到,刚创业的时候,自己因为不懂管理,走了很多弯路吃了很多亏,盲目地把员工福利搞得很好,却缺乏对效益的要求。

进化

在创业中,媒体人的短板也很明显。

“对数字不够敏感,算不清楚账,不擅长管理。”张睿总结道。在他看来,弥补短板要么找到互补的合伙人,要么不断学习。

媒体人的学习能力确实比较强悍。初入宠物赛道,吴雅辉以为专业的事情找专业的人做。但是几轮尝试下来,他发现,找到的“专业的人士”也没有那么专业,他只有逼着自己去学。

为此,不懂产品就到小米谷仓学院学习,不懂营养配比就去看动物营养和工艺相关的书,再到农业大学听课,“我差点考个动物营养学博士。”吴雅辉说。

“创业者是不断进化的生物,可能很疼,但最终会变成一个新的物种。”马昌博表示,当“活下去”“活的好一点”成为公司信念时,管理、运营、技术、财务等这些,市场会逼着你学会。

媒体人创业后的进化还表现在心态上。

“干媒体的时候我喜欢在朋友圈、微博上对热门的企业进行评论。后来创业后,我发现做企业并没有当记者时以为的那么简单,对大部分企业有了多一分的尊敬,会更加理解他们的难处。”曾航表示。

这一点,依然身处媒体行业的李晓晔对此表示认同。她解释,过去自己的报道风格偏犀利,现在野马的报道则会相对温和一些,更多是风险提示和建设性的意见,初衷是希望企业经营好。

“作为创业者,融资一定要克制,哪些钱可以用,哪些钱不可以用要明白。”创业4年,唐洁口中的关键词早已从采访、选题,换成了用户、市场,也有了成熟创业者的思考。

不断进化提升的除了人,还有企业。

几年下来,李晓晔创办的野马财经在风险把控上更加成熟。“以前我们在题材的选择与操作方式、三审三校、采编分离机制等方面去做风控,现在在原来传统媒体的三审三教制度上做改良,又增加了事后审查岗,由我亲自负责,我每天会把发后的稿件再审查一遍,如果自查发现问题,该改的改,该删的删,这样审核之后的稿件,出现风险的概率就比较低了。”

“视知TV”经历了专注做短视频聚焦到知识短视频领域再到和产业相关的知识短视频的定位转变。此外,变现逻辑从单一的内容广告到增加教育板块,直接面对C端输出课程。“这些转变不是灵机一动就有的,它的产生不那么激动人心,甚至在有些无聊的情况下慢慢产生。”

经过前期的用户市场积累,有度品牌管理也进入从1到10的发展阶段,开始做团队成员培训、标准化产品和服务,加快精细化服务的渠道搭建等,业务从小而美的C端业务向B端进发。

前行

链接媒体人和企业的南友圈,提供营地教育的儿童周末,关注财经新闻的野马财经,用新闻策划做品牌管理的有度,做电子烟品牌的Luua,军事迷们的聚集地军武次位面,研发宠物食品的寻本科技,用电影带孩子接触素质教育的小豆伴,制作知识解释类短视频的视知TV……

不愿成为旁观者的媒体人们,结合自身优势摸索出自己的转型路,或在延展中启程,或在改变中扬帆。

苟骅总结,作为70后媒体人,有幸赶上了中国传统媒体最后一个黄金十年,也不幸亲历了传统媒体由盛转衰、断崖式下跌;作为创业者,他们也庆幸正当壮年搭上了互联网创业的末班车,从国企转向民企赛道,也有机会开启职业生涯第二春,甚至可能成为众手拾薪、撼动中国现代化转型的一只小蝼蚁。

多位受访的创始人认为,媒体人本身担负着瞭望监督之责,但长久积累又能得到认知、人脉等资源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媒体人走上创业道路的成本,这也是不少媒体人转型创业的原因。

媒体人和创业者似乎有某种相关性。张睿表示,媒体人和创业者相同之处就是不断求知,追求真相。不同之处则在于一个为了“报道家国情怀”,一个为了“做出家国情怀”。

第二十个记者节的时间点上,透过这些纸媒黄金时代媒体人的选择,映射出传播媒介更替时代个体的归宿。优秀媒体人走向创业的各个行业,继续释放能量,探索内心的真理。

上一篇: 2019年第三季度世界华文传媒新媒体影响...

下一篇: 长得像梅艳芳,却因“夫妻生活”不协调离婚...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