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只是看灾难报道,内心也可能会受伤

时间:2022-04-07 10:00:2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替代性创伤是由同理心引起的创伤体验,即人们虽然没有亲历创伤事件,但通过看、听、读相关新闻报道或讨论该事件等方式,间接暴露于严重创伤性事件下,出于对他人遭受创伤的同情和共情,而产生了仿佛亲历现场的创伤反应。

3月21日,东方航空公司MU5735航班执行云南昆明—广东广州任务时,在广西梧州市上空失联并坠毁。这场坠机事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大家时刻关注搜寻报道,为遇难人员祈福。面对灾难信息,许多网友深感悲痛,甚至有人出现了痛哭、失眠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症状。

人们普遍认为,当灾难发生时,只有亲身经历灾难的人才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之类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仅仅是看与灾难相关的报道,人们也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那么,这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由同理心引起的创伤体验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事件,或受到死亡、重伤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心理与精神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常见症状有如下3种。其一是闯入性症状,患者常做噩梦、大脑会出现创伤场景,同时伴有严重的应激生理反应,如手抖、心跳加速等;其二是回避性症状,患者长期或持续地回避与创伤经历有关的事件,甚至出现选择性遗忘,无法回忆创伤细节;其三是警觉性增高症状,患者会出现过度警觉、惊恐反应,并伴随注意力不集中、焦虑不安等。

那么,为何看灾难报道也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

这是因为出现了替代性创伤。心理学家麦卡恩和皮尔曼于1990年提出了替代性创伤的概念,用于描述心理治疗师在帮助求助者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创伤性体验。

这一概念最初多指向帮助他人的专业人员,如警察、消防员、医生、社会工作者等,后来学者又拓展了替代性创伤的定义:由同理心引起的创伤体验,即人们虽然没有亲历创伤事件,但通过看、听、读相关新闻报道或讨论该事件等方式,间接暴露于严重创伤性事件下,出于对他人遭受创伤的同情和共情,而产生了仿佛亲历现场的创伤反应。

生理、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既然越看越难受,为什么人们不主动拒绝负面消息以保护自己呢?这是因为人脑具有能即时感应他人苦难并感同身受的神经元网络——镜像神经元。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要追溯到1988年。在由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神经科学家佐拉蒂所领导的猴子大脑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当猴子抓取香蕉时,它们大脑的某些神经元会被激活,而当猴子看到研究人员抓取香蕉时,这些神经元竟也被激活了。科学家们将这类神经元命名为镜像神经元,他们普遍认为镜像神经元是共情(同理心)得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同时,科学家们还发现镜像神经元使得情绪具有传染性,而情绪的传染是在动物潜意识层面自动发生的。

除了生理原因外,已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天生就对负面信息更为敏感,对负面情绪记得更牢,也更容易从负面角度去解读一个事件。而人类在记忆、情绪、决策等方面给予负面信息更大权重的现象,被称为负性偏向。而这或与人类进化有关,相比正面信息,负面信息可能更加生死攸关,当我们的祖先遇到危险(负面事件)时,他们需要投入更多的情绪、记忆,以避免死亡、延续自我和种族。

远古人类遭遇的危险远比当代人类多得多,而那些没有负性偏向、对风险缺乏感知的祖先,或许早就带着他们“正性偏向”基因在危机四伏的进化之路上消失了。

若出现问题要主动屏蔽相关信息

那么,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出现替代性创伤?我们又该如何避免自己出现类似心理问题呢?

容易出现替代性创伤的人群通常有这些特质:曾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性格敏感脆弱、认知消极悲观、同理心强、易受暗示、有拯救者情结……如果已出现情绪低落、焦虑不安、饮食和睡眠障碍等问题,就要主动拒绝和屏蔽与灾难有关的信息,这是对自己最有效的保护。

为避免出现替代性创伤,我们要有适度的抽离心态,提醒自己不要过度沉浸于悲痛之中。此外,人们还要有社会支持系统,有家人和朋友的相互陪伴与支持。

最后要说的是,替代性创伤这一现象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人性深处最纯朴的善良。同时,也要提醒人们,要适当抽离出来、照顾好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去照顾、帮助他人。

上一篇: 动态清零体现尊重科学、尊重规律(今日谈)

下一篇: 警惕食源性甲醇中毒 不买不喝来路不明的散...


 本站广告